孩子做事总要家长催,全是"内驱力"不足造成的,家长可以这样做

孩子不主动学习,经常让大人去催促起床,催促写作业、看书,这让每位家长都很焦虑,感觉一时不盯着,孩子的未来就没了似的。

每天像个监视器一样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的学习问题就只能靠一遍一遍地催促吗?

孩子做事总要家长催,全是

一遍遍地催促后依旧不管用,这个时候父母的内心其实都挺崩溃的,那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愿意主动去学习呢?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说:"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内在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

《高效能阅读》里面讲述了这样子的一件事情,有个学生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新闻记者,但是在他进入大学,参加校报社之后,对目前的一个新闻状态感到很惊讶,在他看来,校内的新闻应该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公开,而不只是面向校内的学生,可是校内的前辈却依旧坚持传统的模式。

孩子做事总要家长催,全是

于是他没有参加校报社,而是自己在网上建立了一个新闻主页,这样一来他需要学习的东西就很多,比如摄影、文笔、采访要领,这些所有的事都成了他一个人的事,这就形成了他要利用课堂认真查缺补漏的一个习惯。

从此他的学习模式就是产出和投入,通过在课堂输入和在网页上输出,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孩子做事总要家长催,全是

而那些不愿意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他们上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拿分数而已,他们并没有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儿。而那位同学,却因为要做自己理想的新闻主页,而把学习利用了起来。

也就是说如果有内在动机的话,孩子会更加愿意主动怎样活跃课堂,并积极参与其中。

做好这三点让孩子生成内在动机

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恩Ryan创立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

也就是说孩子在产生这种需要之后才会有动机去学习。

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提高孩子的这些心理需要呢?

1、 赋予孩子自主权

作家凌想在《好妈妈都懂得心理学》中,说起了孩子去姥姥家看电视的事情,因为在家不看,去了姥姥家后是边看电视看吃饭的一个状态,凌想就对儿子说,每天可以看一个小时,让他自己把控。孩子大概觉得边吃饭边看电视不过瘾,一顿饭下来,他也没再提看电视,开始尽可能的计划玩好这一个小时。

孩子做事总要家长催,全是

拥有主动权是孩子的行为发生改变的动力基础。当孩子拥有对自身行为的把控权后,进而降低学习压力,他会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就是赋予孩子自己主权对孩子的影响,孩子的内在力量会发挥效果。

2、 做好榜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学习兴趣从模仿开始,他会模仿身边的一些人,比如父母、老师、同学,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起着很大的作用。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想要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就需要给孩子做好一个榜样。在闲暇的时候养成阅读的习惯,主动翻翻书,在开拓自己知识的同时,也能调动孩子拿起课本的积极性。

孩子做事总要家长催,全是

3、增强孩子的胜任感

当孩子因为不好好学习而挨骂时,会产生深深的挫败感,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索性就破罐子破摔了。相信这一定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在这方面多多发挥。

这就像是我们上班一样,当老板一味地抓住我们的错误,不停地指责时,很多人会萌生后退的念头,觉得自己胜任不了,压力太大了。

孩子也一样,当父母一味地说他笨,成绩差的时候,孩子就没有胜任需要。反之,当孩子的成绩提高、能力提升时,会因为受到别人的肯定而更加愿意去主动学习

结束语:

说到底,教育的本意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认为学习是孩子成长中任务,没有认清孩子学得目的,那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就无法建立。这让我想起了龙应台说的一段很火的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