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商業模式與“偽價值”迷惑,我們需要警惕2點

最近“商業模式”這個詞很火,相關的書籍也很多。“模式”似乎給人一種很神的感覺,許多創業公司和企業進入新業務時,

創始團隊或領導班子的頭腦裡經常是先有了一種絢麗的神奇模式,似乎妙手偶得,自己都很激動,感覺這個業務很牛,前途無量。

我的觀感卻完全不一樣,我從中看到的一個實質性問題是:在絢麗的模式之下,一些本質性的新業務要素被他們忽略了,比如,客戶是誰?要為他們解決什麼痛點,提供什麼樣的獨特價值?或者乾脆忘了,或者僅有似是而非的認識,甚至連自己要做的究竟是什麼業務都沒有定義清楚。當然,還有一種傾向是迷醉自己的技術,卻對客戶思考很少,這個就不多說了。

我們不妨問自己一個很常識的問題:是“模式”讓我們成功,還是“客戶價值”讓我們成功?是模仿一個時新的模式值得我們興奮不已,還是深入實際發現客戶價值,想清楚如何交付價值,這才值得我們興奮?很多人犯的錯誤是:看到別人成功後講什麼生態模式、平臺模式等,就認為找到了發展新業務的神招,於是盲目模仿或套用,最後一片狼藉,投資也打了水漂。

我們需要學習,但關鍵在於學習成功經驗時,不僅要歸納別人成功經驗的招式,更要去探求、提煉成功經驗背後的本質規律。然後,再回歸到自身的業務,

深入實際,明確自己的目標客戶,研究透客戶的需求和痛點,摸清楚特定產品、特定市場的競爭規律和競爭對手,想清楚自己產品或業務的足夠亮點在哪裡,如何讓客戶選擇我們,而不是對手,從而明確自己的商業邏輯。

很多企業在進入新業務領域時,心態急躁,急於求成,深入實際地研究客戶、研究競爭的功課做得不足,寄希望於“模式”的奇效,其實,這是一種偷懶行為。

我假設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前幾年工業4.0非常火熱,大家認為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了。我們知道,一個時代會有很多牛逼的企業,我們也聽過這樣一句話——超一流的企業做標準,比如微軟、英特爾等公司。所以,可能有的人就想了,在這個新時代,能不能捷足先登做一個工業4.0的英特爾,成為工業4.0時代“做標準的公司”,做一個“平臺型公司”?

那麼,對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分析?。

被商業模式與“偽價值”迷惑,我們需要警惕2點

這裡面還有兩點需要注意:

一個是警惕“偽價值”的陷阱

舉個例子,應該是2014年吧,我給一個智能控制器企業做戰略的時候,當時大家都在談智能家電,就當時大家認識的智能家電,我認為都是偽價值,一定不是那種玩兒法。為什麼這麼講?比如說,在洗衣機上裝WiFi模塊,收集洗衣機的運行狀態,預測什麼時候出現故障,然後聯接到維修服務中心。

被商業模式與“偽價值”迷惑,我們需要警惕2點

我說,這個東西有什麼前途?因為洗衣機本身就是一個智能機器人,空調也是一個智能機器人,它們已經是智能機器人了,已經解決了我們的剛需痛點,洗衣機代替了手工勞作,衣服全部由洗衣機全自動化清洗,還針對不同的織物種類如羊毛、棉質等有不同洗滌模式。客戶的剛需痛點已經解決了,而且一臺洗衣機用十幾年都不壞,你裝一個WiFi模塊來監控它運行狀況和設備情況,還連到維修中心,這樣做價值大嗎?費九牛二虎之力,幹這個事情卻沒有什麼價值,這就是偽價值。

這種偽價值其實就是一個噱頭,比如廠家說我開發了一個新型洗衣機,裝有WiFi模塊,促銷員就可以吹牛,說我這個是互聯網洗衣機。結果搞得沒辦法了,所有洗衣機廠都要裝,如果不裝就會被認為是“落後產品”,其實它只是一個吸引眼球的噱頭,對客戶沒有真正的價值。

互聯網智能家電有沒有前途?在互聯網時代當然有價值了,但還是要看你能給客戶帶來何種價值,看它是一種噱頭性價值,還是能帶來戰略性價值。

現在騰訊、阿里、百度試圖把智能音箱作為一個用戶的聲控入口,但相對電視來講,智能音箱不如電視那樣直觀和有效。

在這裡順便再講講,在新互聯網時代,我們的商業模式創新有哪些方向?我認為有這樣三個方向:一個是移動互聯網,是基於用戶的;另一個是物聯網,是基於系統的;還有一個是智能化、終端化,是基於產品本身的。

對於智能化、終端化基於產品本身的互聯網改造,我認為有四類產品大有可為:

一類是入口型產品,如電視;一類是節點型產品,如手錶、紐扣、腰帶、鞋等,它是一個信息的端口;還有一類是聯接型產品如閥門,能鏈接整個自來水系統等等;另一類本身就是一個

複雜的知識信息系統,會往智能機器人方向發展,比如汽車、醫療診療設備,將來都會是智能機器人。

被商業模式與“偽價值”迷惑,我們需要警惕2點

另一點是警惕“價值與成本”的陷阱

比如,上文分析的無人工廠的假設案例,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很多“創新”的商業模式,看起來很有前途,但往往“創新”會存在配套協同的成熟度問題,不同的配套協同成熟度,成本是不一樣的,超過可承受能力、市場可接受度的成本毫無創新的價值。

另一方面,創新的目的是為了輸出客戶價值,創新要從“以我為中心”變成“以客戶為中心”,創新不能自以為有價值,一定要看給客戶帶來多少價值,我們成本是多少,客戶能不能以我們盈利的價格購買,即使是所謂的免費流量模式,這個道理也是沒變的,只不過是購買的對象不是用戶,而是客戶。(來源:華夏基石洞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