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頭痛、肺部疾病、心臟病……我們該如何做好憤怒管理呢?

關於生氣傷身,已經有了很多謠言,什麼憤怒的人的血注入小鼠體內會死亡啦,什麼生氣會產生毒素啦,但憤怒確實會對身體產生一定的傷害,謠言不能信,但接下來的科學研究一定要記住,憤怒的時候拿出來看看,生氣,是真的要折壽啊!


導致頭痛、肺部疾病、心臟病……我們該如何做好憤怒管理呢?


憤怒的人死的早

來自愛荷華州立大學(Low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發現,年齡在20歲到40歲之間的憤怒的男性比那些冷靜的男性在35年後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1.5倍。


壞脾氣的人睡不好

憤怒的情緒促使杏仁核向大腦和身體的其他部位發出強烈的焦慮,增加了四肢和心臟的血液流動,使被刺激者處於緊繃的狀態。


憤怒會導致頭疼

化學物質的湧入會增加大腦的血流量,並引發大腦周圍的血管和神經的腫脹。這種壓力會導致緊張和頭痛。


憤怒會引發肺部疾病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The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具有敵意的自然體驗降低了呼吸系統的功能。研究人員對2000多名男性的肺功能進行了為期8年的研究,結果發現,在一個簡單的吸入任務中,高度不友善的人比那些被認為不那麼有敵意的人表現更差。


憤怒會讓你感到焦慮和沮喪

當我們感到憤怒的時候,神經遞質和荷爾蒙會通過血液循環,從而增加心率和肌肉緊張。這是身體的警覺狀態。而“快樂的荷爾蒙”血清素在一些好鬥的個體中明顯減少了。


憤怒會使你經常生病

據南安普敦大學(Southamp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稱,身體中過多的皮質醇會導致血糖不平衡,抑制甲狀腺,甚至會降低骨密度。長時間的激素會使人體更容易受到病毒的影響。


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

根據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專家們的說法,免疫系統的減弱會導致腸道內壁變弱,從而增加對進入該區域的有害細菌的抵抗力。


讓你皺起皺紋

羅切斯特大學的皮膚科醫生說,增強的憤怒會擾亂皮膚屏障功能,使過敏原更容易滲透,從而導致皮膚狀況,如皮炎和銀屑病。


身體反應會變慢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一項分析報告顯示,憤怒的人患高血壓的風險特別高,而憤怒的人往往會把自己的憤怒保持在“意識水平以下”。

斯坦福大學(University of Stanford)心理學家對120名航空航天員工進行的研究表明,所謂的“壓抑者”在進行壓力測試時,血壓會明顯升高。過量的應激激素會在大腦的情緒處理區域停留更長時間,這意味著身體反應會變得慢性。


在臨床工作中,醫務人員常常遭遇到患者的憤怒,有時自己也會出現難以遏制的憤怒。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好憤怒管理呢?


■ 評估憤怒

如果你的回答是“每天至少一次或以上”,說明你的憤怒情緒出現過度頻繁了,屬於“習慣性憤怒”,如果你的憤怒強度等級在7級及以上,說明你可能存在憤怒方面的問題。

■ 理解憤怒

理解憤怒是對憤怒表現的自我挑戰。通過憤怒評估,我們雖然清晰地瞭解了自己的憤怒體驗是否處在正常值範圍內,但我們並非十分了解自己憤怒的原因、憤怒的對象,動機等重要信息。

■ 建設性地表達憤怒

心理學家喬治·巴赫認為建設性表達憤怒,應該達到傳遞自己憤怒信息的目的,而不是展示自己的敵意(金特里,2008)。用言語表達時應當遵循下列三個原則:第一人稱,就事論事,問題解決導向原則

■ 預防憤怒

(1)積極的自我對話,自我角色扮演。預防憤怒八步走——

第一步,找到一個安靜、不受打擾的地方,回想需要處理的憤怒經歷;

第二步,儘可能地把當時的情況詳細寫下來;

第三步,朗讀自己寫出來的文字;

第四步,寫下你當時的感受;

第五步,寫下有此感受的原因;

第六步,寫下你當時想對令你憤怒的人說的話;

第七步,寫下自己現在的感覺;

第八步,總結自己通過該方法表達真實感覺的好處。

定期進行自我角色扮演不僅減少憤怒情緒的慢性積累,還可以增強個體對消極憤怒的自我控制能力。

(2)認知重構。

喬治·凱利提出的“認知重構”是一種矯正固有思維的方法,該方法要求憤怒者對當前的情境中嘗試考慮多種可能發生的觀點和行為(Kelly,1991)。當憤怒者有多種解釋令其憤怒的情境時,他的憤怒情緒可能會自動消失。

(3)建設性利用憤怒。

第一,詢問自己希望通過憤怒達到什麼目的;

第二,明確地告訴對方自己處於憤怒狀態及其憤怒的原因;

第三,努力從對方的角度解讀令其憤怒的行為;

第四,尋找憤怒以外的雙方可以合作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五,及時反饋對方的努力和取得的進展;

第六,如果沒有進展,可以暫時休息,以後接著討論。

通過憤怒管理方法用科學合理的方法疏解憤怒的情緒,不管是為了自身的健康還是減少憤怒帶給他人的傷害和風險,都是有重要意義的。

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心臟疾病相關疑問,可點擊下文“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