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信安全了,資金加速流向政府平臺

政信研究院 政信定融網

政信安全了,資金加速流向政府平臺


一、新一輪大基建出臺,7省市陸續推出25萬億重點項目


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經濟下行壓力下,各省份最近密集推出龐大投資計劃。不僅如此,推出新一輪大規模基建的呼聲也在不斷增長。據報道,7省市一共推出25萬億重點項目。


2月23日,在雲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五場新聞發佈會上,雲南省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處處長郭金華表示,2020年,雲南將推出525個重點項目,總投資約5萬億元,2020年計劃完成投資4400多億元。


2月20日,河南省發佈980個2020年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3.3萬億元,2020年計劃完成投資8372億元,涵蓋了產業轉型發展、創新驅動、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生態環保、民生和社會事業六大領域。


2月25日,福建省發改委發佈了《關於印發2020年度省重點項目名單的通知》,確定2020年度福建省重點項目1567個,總投資3.84萬億元。其中在建項目1257個,總投資2.97萬億元,年度計劃投資5005億元;預備項目310個,投資0.87萬億元。


而在春節前,四川、重慶、陝西和河北等省份已經發布了本年度重點項目投資計劃。2020年,四川省重點項目700個,計劃總投資約4.4萬億元,年度預計投資6000億元以上;重慶市重大項目1136個,總投資2.6萬億元,年度計劃完成投資3476億元;陝西省重點項目600個,總投資3.38萬億元,年度投資5014億元;河北省重點項目536個,總投資1.88萬億元,年計劃投資2402億元。


從這7個省份公佈的重點項目投資計劃來看,總投資接近25萬億元,2020年度計劃完成投資也近3.5萬億元。另外,全國其他省份公佈了重點項目清單,但是沒有公佈投資總額,還有一些省份具體數據不夠詳實。


二、資金加速流入政府平臺,政信成本普遍下降


1、央行接連放大招


政信安全了,資金加速流向政府平臺

2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開展的新一期“麻辣粉”(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中標利率下調10個基點。


這一利率下調意味著,企業融資成本下降這件事穩了!


利率“接力”下降


2月3日,節後首個交易日,央行創紀錄開展了1.2萬億元逆回購操作,當期7天期和14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雙雙下降10個基點,超市場預期。


政信安全了,資金加速流向政府平臺

當時,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馬駿就說,超預期流動性投放推動今天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下行了10個基點,事實上達到了一些市場人士所預期的“降息”效果。

馬駿還說,人民銀行超預期流動性投放對整體市場利率都會產生向下的推動力。繼反映市場短期利率的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下降後,央行按慣例於月中進行的MLF操作中標利率也有望下降。


果然,繼公開市場“降息”後,“麻辣粉”利率也降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1年期MLF操作利率為3.15%,相比前次下降10個基點。


這是農曆春節後,第二個具有政策指標意義的利率出現下調。


1月1日央行宣佈,央行決定於1月6日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8000多億元。


2月20日,央行官宣2020年2月20日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1年期LPR為4.05%,5年期LPR為4.75%,較1月雙雙下降。


2、全球央行接連出手,美聯儲將基準利率下調50個基點


3月3日,美聯儲忽然出手,將基準利率下調50個基點,同時把超額準備金也下調了50個幾點,創造了美聯儲近年來最大“降息幅度”。

按理來說,美聯儲應該在3月18日召開的常規會議之後,再宣佈是否需要降息,這次顯然面臨的形勢非常緊急。

這樣的非常規降息,歷史上只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2001年9月,911事件爆發之後,美聯儲緊急降息50個基點。另外一次是2008年的次貸危機爆發,降息了75個基點。

這次的降息,顯然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推動了市場恐慌情緒的迅速蔓延,導致金融市場遭遇重挫。

在剛剛過去的一週,美國股市就已經下跌了10%,給美國經濟蒙上了“巨大的陰影”,美國經濟有可能會掉頭向下。

背後的邏輯比較簡單:美國經濟主要依靠居民消費來支撐,美國居民只所以能夠保持強勁的消費勢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以股市為代表的資產價格保持在高位,隨之產生的財富效應使得居民敢於消費,也有能力和條件去消費。

簡單來說,就是美國股市支撐了美國的消費,從而支撐了美國的經濟,甚至是全球的經濟。

美國經濟在2008年之前,居民消費主要依靠“金融杆槓”,借債消費,所以最後爆發了“次貸危機”;而在2008年以後,美國居民消費主要依靠

股市輸血,金融資產價格連續上漲帶來了財富效應,支撐了美國經濟的“強勁增長”。

經濟增長驅動力的轉換,讓美國股市已經成為美國經濟的核心支柱。

但是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放大和蔓延,短時間內對美國金融資產價格造成了大幅衝擊,這就已經影響到了美國經濟的“實質”。

美聯儲這次迫不及待的“大幅降息”,原因也是如此:穩不住股市,美國消費將會一敗塗地,影響力不亞於“次貸危機”

而美聯儲“大幅降息”的主要有三大目的:

第一,是可以穩住金融市場,防止股市出現大幅下跌,從而可以穩住國內消費需求出現大幅下滑,這是最核心的目的。

第二,是可以降低投資的成本,尤其是穩住美國的私人投資,降低美國企業的融資成本。

第三,可以推動美元貶值,增加出口競爭力。

這樣一來,美國的消費、投資和出口都可以因為大幅降息而受益,從而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獲得持續性的支撐。

那麼美聯儲在本次降息之後,還會不會出現“連續性降息”的可能呢?我們的判斷是美聯儲後面還會持續降息,並將進入更加明顯的“降息通道”,推動全球進入“大寬鬆”時代。

原因非常簡單:美股在3月1日就已經出現了暴漲,將3月3日的“50個基點降息”利好透支完畢,從而導致降息出來之後美股接著暴跌,這屬於典型的“利好出盡是利空”的情況。

因此美聯儲後面肯定還會出現“再次大幅降息”的可能性。

比如2001年9月17日911事件之後,美聯儲宣佈降息50個基點,並隨後在10月2號的一些會議上再度降息50個基點。

2007年8月17日,就在次貸危機即將來襲的時候,美聯儲直接下調50個基點,到了2008年1月22日,次貸危機全面大爆發的前夜,美股暴跌,美聯儲又直接下調75個基點,到了2008年10月8日雷曼兄弟倒閉,美聯儲為了避免危機進一步擴大,又下調了50個基點

因此本次降息之後,大家的關注點應該在美聯儲後續的動作,特別是在18號議息會議之後發佈會的表態,極有可能還會再次降息。

很明顯,美國降息後,全球主要國家肯定會跟進降息,形成“全球大寬鬆”。

那麼,中國央行會跟隨降息嗎?我們認為近期之內,中國央行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降準的可能性非常高。

第一,雖然國內經濟的大幅走弱,給央行帶來了降息壓力,同時外部寬鬆的確也給了央行更大的降息空間,同時中美利差變大了,國內降息帶來的資本外流壓力也在變小,

因此央行確實有連續降息的可能性

但是,在美聯儲降息之前,央行已經提前進行了“降息”政策來對沖,因此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再次降息,而是要觀察降息的效果,再次降息的可能性只有等一季度的經濟數據出來才能實施

第二,目前國內的物價水平明顯在高點,1月份的CPI已經在5.4%的高點,2月份可能還會在5%以上,高物價限制了央行的連續降息衝動

政信安全了,資金加速流向政府平臺

第三,中美貿易協議的執行,對於中國匯率有“升值”的壓力,降息可能會對人民幣匯率造成相反的“貶值壓力”,不利於中美貿易協議的執行。

因此綜合判斷,就算美聯儲大幅降息,中國央行再次降息的可能性短期內不會出現,但是降準的可能性確實比較高

原因在於中國目前確實需要更多的“貨幣流動性”來支撐經濟的增長,尤其是需要發行大量的“專項債”來支撐中國25萬億的“大基建計劃”的實施

根據央廣網報道,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經濟下行壓力下,近期各省份最近密集推出龐大投資計劃,總投資接近25萬億元,號稱“25萬億新基建計劃”。

2019年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大概在55萬億,如果各省區公佈的這些投資計劃完全是2020年準備投下去的彈藥量,說是“基建潮”或者“投資井噴”

絕不為過。

那麼錢從哪裡來?

毫無疑問,專項債擴容是主要資金來源:財政部3月3日發佈數據顯示,2020年前兩個月,全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規模達12230億元,其中發行新增專項債券9498億元,接近1萬億的規模。

根據2019年中辦國辦的文件規定,專項債是可以作為重大項目的基本金的,最低可以做到20%,這意味著專項債可以撬動4倍的銀行信貸資金。

比如1-2月份新增專項債規模9498億,理論上可以撬動銀行信貸資金超過3萬億規模,從而形成接近4萬億的“基建總投資規模”。

所以要形成“25萬億”基建浪潮,就必須要搭配大量的銀行信貸資金進入,這可能會推動央行短期內實施“降準”計劃,來充足市場需要的流動性。

而美聯儲的大幅降息,給了這個“降準”的空間。

而對於中國樓市來說,外部“寬鬆”條件已經逐漸形成

,關鍵看各地的“因城施策”,究竟會給予限購、限貸、限價及限售多大的“寬鬆”空間了。

3、資金流向何處?政府平臺是首選

恆大研究院:我們在國內最早最堅定最旗幟鮮明倡導“新基建”。1月31日在影響廣泛的《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中提出“提前做好項目儲備,疫情後大搞基建減稅,對人口流入地區的都市圈城市群可以進行適當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2月28日發佈震動業內的報告《是該啟動“新”一輪基建了》,提出“其實最簡單有效的辦法還是基建,新基建”。引發業內討論和資本市場反應。

政信安全了,資金加速流向政府平臺

怎麼對沖疫情和經濟下行?其實最簡單有效的辦法還是基建,“新基建”,短期有助於擴大需求、穩增長、穩就業,長期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提升競爭力,改善民生福利。

這幾年,中國經濟分析研究最需要的是客觀專業務實,現在社會上有些思想認識存在“一刀切、層層加碼”,非黑即白是情緒化的民粹的業餘的。

比如,一提到改革就是供給側,需求側就是刺激,好像中國經濟可以靠一隻翅膀就能飛翔。事實上,從羅斯福新政、里根經濟學(減稅+放松管制+控制通脹+加大創新基建軍事支出)到1998年應對亞洲金融風暴(增發國債搞基建+國企改革+加入WTO+商品房改革),無一不需要兼顧供給和需求。

現在一提到基建有些人就會上綱上線,說是刺激鐵公基,這是嚴重誤解。過去40年,沒有適度超前的基建,怎麼會有中國製造的強大競爭力?沒有超前的網絡寬帶建設,怎麼會有互聯網經濟的繁榮發展?而印度經濟發展潛力釋放不出來,很大程度受制於基礎設施短缺,道路、橋樑、衛生系統都問題很大。

貨幣寬鬆,資金加速流向政府平臺

啟動新基建,而在我國特殊的經濟制度下,地方政府的基礎建設,基本上都是由各個地方政府的平臺承接,包括不同類型的城市建設投資、城建開發、城建資產公司等。

筆者近期走訪山東、江蘇、浙江等地的政府平臺發現,由信託、定向融資等渠道募集的資金,政府平臺基本上要將成本壓縮1-2%,究其原因得知,近期由於貨幣政策的寬鬆,各地方政府平臺低資金來源預期較強,銀行加大對政府平臺授信。


:文章出於行業分享交流之需發佈,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機構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網絡財經,恆大研究院 。 感謝原創作者的辛苦付出與創作,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轉載涉及版權、標註有錯漏等問題,請及時與蓉漂壹號聯繫,我們會立即刪除或及時更改,並表示歉意,非常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