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作为中国一部传世经典的《道德经》,不仅是道家思想的基础,而且它在价值观念、行为指引中也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几千年,那么这本书究竟在讲什么呢?在品读完字字珠玑的每一章后,当然我们不难总结出来,其实它讲的是“道”和“德”,“ 道”是老子的理论基础及追求目的,而“德”则是老子所倡导的个人修为。

《道德经》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首先说说“道”,道究竟是什么?老子没说,也不能说,因为根本无法用概念性语言来限定,其实你很难从我们古代的经典著作中去看到有概念解释这类的内容,为什么?因为古人是不会轻易下定义的,世人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不过意,语言文字只不过是传达思想的载体,我们最终要获得的是古人的思想而非文字本身,所以古人都很有智慧,在无法下定义的语言环境中让后人去体证、去对接,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发扬,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没说,我们更不敢轻易去说,只知道老子的道不外就是万事万物各自乃至总体的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说他是道只不过是无奈之举,按照老子的本义,索性连名字都不能取,但是不取名又如何让后人知道呢,干脆就拿一个最接近这种感觉的字来指代好了,这个字就是“道”,有首又有走,有思又有行,知行需合一,所以老子大道不仅是形而上的理论,还有形而下的实践。

《道德经》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再来说说“德”,如前所述,老子大道中形而下的实践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这个“德”字,德就是教人悟道、修道的外化行为指引。上到君王,下至百姓,要怎样去修道呢?就是靠德的修持,如果把德延伸来说就是老子无为而有为的核心思想。老子很重视无为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人世间出现的一切负面问题都是有为带来的,所以人要向自然去学习,做到无为。但也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通过无为的做法达到有为的目的。他用水来做比喻就很合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接近大道的也是水,它善变无常、至阴至柔,却能善利万物,滋润一切,无能避之,这就是无为的功用和特点。无在老子那里是一切可见的出发点,无才能有,无用才能有用,无常才能有常,无形才能有形。老子就是通过这种带有浓重辩证法色彩的逻辑告诉我们,在重视有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了无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所以,按照以上逻辑来说的话,老子的《道德经》究竟告诉人什么呢?大道至简,用最简单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在通过践行无为思想而获得有为成就的过程中去体会那无法言表的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