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寺院內的大雄寶殿緣何被稱為我國古建史上的瑰寶?

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洪塘鎮境內靈山腳下的保國寺,並不以其宗教性質聞名天下,而是因為寺內的大雄寶殿那精湛的建築工藝而被視為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瑰寶。

大雄寶殿,簡稱大殿,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在江南一帶現存的木構佛教建築中,是最古老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原為單簷歇山頂,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在前簷和兩側山面又加了一簷,成了重簷歇山頂形式。

這座寺院內的大雄寶殿緣何被稱為我國古建史上的瑰寶?

大雄寶殿

大殿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在解答這個疑問以前,我們先要了解一本書。

說到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一定繞不開北宋李誡在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編成的《營造法式》。這本書可以說是由官方頒佈的,介紹當時的建築設計、施工方法的規範性文件,如今已成為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及歷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一部典籍。

保國寺大殿的建造時間比《營造法式》的刊行時間還要早近90年。大殿的許多建築特徵,有些與《營造法式》提及的特徵很接近,有些則是《營造法式》中所沒有提到的,無疑為人們研究古代建築藝術提供了絕佳的實物例證。

具體說來,大殿的建築特色有以下這麼幾點。

一般的殿堂建築,都是面闊比進深要長,從平面上看,呈橫向的長方形,而保國寺大殿卻反其道而行之,進深長於面闊,平面是個縱向的長方形,可以說是非常罕見的設計。

大殿有著千變萬化的斗拱,這些小構件榫卯相接,承托起了整個殿堂的屋頂,據說這屋頂有50餘噸重。

這座寺院內的大雄寶殿緣何被稱為我國古建史上的瑰寶?

大殿內的藻井

大殿的柱子不是用整根木料做成的,而是將較小的木材拼合成瓜稜狀,既省材了材料又牢固美觀。這種營造方式在現存於世的古代木構建築中實屬罕見。

在大殿前槽的天花板上,工匠們還造了三個藻井,與整體和諧統一,並遮住了大殿的樑架結構,從下往上看,很難看到大殿的樑架結構,因此,大雄寶殿有著“無樑殿”的美稱。

保國寺大殿作為江南地區現存的唯一一座北宋時期的古建築遺存,對比同時期的日本古建築遺產,兩者在建築式樣、樑架結構、裝飾手法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對比同時期的韓國木構建築遺產,其斗拱的佈置方式也有很多共同點。由此可見,保國寺大殿所體現的中國古代建築文化深深地影響了當時的日韓建築。

這座寺院內的大雄寶殿緣何被稱為我國古建史上的瑰寶?

繁複的斗拱

有意思的是,保國寺大殿內始終一塵不染,牆角沒有結下蜘蛛網,鳥雀也不飛進殿內停留或築巢,就好似這些生靈也知道保國寺的寶貴一般,而不去破壞它。

後人解釋這一奇特的現象歸因於建造大殿的材料乃特殊的香木,蟲鳥聞後都要躲避,又有人稱大殿的構造科學合理,以至於空氣通暢,根本不易留下什麼蛛網、灰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