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冷戰期間,作為事實上美國和前蘇聯之外的第三極,中國與美蘇的關係從對抗與合作,再到合作與對抗,比任何腦洞大開的劇情都要精彩。這其中,前蘇聯作為中國最大的鄰國,不僅在新中國軍事建設中出力最大,也曾經是我國最大的軍事威脅。兩國之間的軍事合作也和兩國關係一樣分分合合,跌宕起伏,但是兩國的軍事合作與兩國的關係一樣,卻並沒有真正的完全斷絕,反而是維持著最低限度的藕斷絲連,並在蘇聯解體前3年完全恢復。這裡我們就來盤點下中蘇關係惡化後到前蘇聯解體前,中國從各個途徑弄到的前蘇聯武器裝備。


前蘇聯官方轉讓和出售的武器


雖然中蘇關係在1960年全面惡化,但是前蘇聯還是向我國陸陸續續轉讓和銷售過一批武器裝備,算是我國最要的裝備提供國。


米格21戰鬥機

在這批裝備裡最有名的就是米格21(具體型號是米格-21Ф-13型),這也是前蘇聯向我國進行的最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技術轉讓(蘇27的技術轉讓已經是俄羅斯時期的事情)。由此衍生的殲7成為我軍80年代和90年代的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主力,為我國的領空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不過這已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了,就不詳細介紹了。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我國最後裝備的米格系戰鬥機,之後全面轉向蘇伊霍系。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米格-21Ф-13型

米8運輸直升機

另外還有就是一小批米8直升機,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期,蘇聯要求我們還債,多出一部分蘇聯不想歸還,就換給我們一些東西,這其中就包括一小批米8直升機,米8的到來,對於當時裝備直5的中國來說不啻於驚喜,也正是米8的優異表現,為以後中國大批量購買米17埋下了伏筆。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我國裝備的米8,塗裝簡直是人畜無害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我國裝備的米8

有趣的是,這批米8裡的部分直升機和我國購買的米6一樣都採用過中國民航的塗裝,不過它們的乘客怎麼看都不普通。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我國民航塗裝的米8

米6重型運輸直升機

還有就是70年達,我國從前蘇聯購買的一批米6重視直升機。在70年代,中國開始試圖緩和與蘇聯的關係,而蘇聯當時為了減輕歐洲方面的壓力,也同樣想緩和中蘇雙方的關係,在這樣的大前提下,“米6”在1970年來到了中國。值得一提的是,這批米6全部採用的民用塗裝。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作為米26服役前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機,米6整機空重超過27噸,最大內部載荷12噸,最大外掛載荷8噸,正常起飛重量40.5噸,最大起飛重量42.5噸。巨大的機艙可容納41付擔架和2名醫護人員或9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並吊掛8噸的物資。運輸車輛時則可以運輸2輛卡車或兩門牽引式火炮或1輛裝甲車,最大航程620千米(載重8噸)/1000千米(外掛油箱,載重4.5噸),轉場航程(座艙內帶輔助油箱)1450千米。其實非常適合我軍作戰使用。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米6性能不俗

可惜的是,由於米6操作困難,在服役不久的1972年便墜毀了一架,此後又有2架米6因為其它原因損失,再加上米6本身可靠性較差,備件來源不穩定,導致維護保養非常困難,中國裝備的這批米6使用效率並不高,剩餘的米6在1985年左右便陸續退出現役,不久後中國便結束了裝備重型直升機的歷史。當然,在此期間,也不是沒有仿製米6的計劃,只是趕上國民經濟計劃調整,再加上技術難度是在太大(千萬別小看重型直升機的研製難度,歐洲到現在都沒有重型直升機),最後只能放棄。從之後直到現在,中國都沒有屬於自己的重型直升機。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當然不能忘了那輛繳獲的T62坦克。正是這輛在當時已經不算是最新型坦克的T62,不僅為我們當時正在進行的69式中型坦克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借鑑。此外,通過T62使我們瞭解了當時世界主流坦克的發展水平,也為我國反坦克武器的發展提供了樣本,不再閉門造車,我國先後推出了69式火箭筒、紅箭-73反坦克導彈等一系列反坦克武器。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從中東獲得的蘇制武器

除了前蘇聯外,中國在冷戰期間還從其它國家弄到過很多蘇制武器,這其中以從埃及獲得的數量和型號最多。種類型號眾多,從戰鬥機、反艦導彈到軍用載重卡車都有。


飛毛腿導彈的發射車——瑪斯543

在1976年,我國從埃及得到飛毛腿導彈的發射車——瑪斯543。國內萬山特種車輛製造廠在瑪斯543的基礎上,於1986年研製出萬山580型20噸級8×8重型越野車,後更名為WS2400型。萬山WS2400型主要用作東風11的運載發射車,其後續產品已成為中國戰略武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網上盛傳的東風11是仿製飛毛腿C的說法的源頭)。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搭載飛毛腿導彈的瑪斯543

PS:網上還有中說法是說我國從埃及得到的是整套的飛毛腿C導彈,不過這一說法並沒有相關資料的支持,這裡就不予採納。事實上我國在彈道導彈的研發上並不比前蘇聯和俄羅斯差,相對而言差距主要還是在載具上,比如我國就多次從白俄羅斯引進了多型重型運載底盤。


米格21MF戰鬥機

此外,我國趁著埃蘇關係惡化,於1978年從埃及購入了包括2架米格23MS、2 架米格23BN、2架米格23U、10架米格21MF戰機在內的一大批蘇制武器。這其中的米格21MF戰鬥機成為我國殲7Ⅲ的仿製原型,殲7Ⅲ也成為殲7系列裡唯一 一款不是以米格-21Ф-13型為原型的型號,同時也是殲7系列裡第一款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的型號。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米格-21MF

在殲6乙全天候戰鬥機研製失敗之後,殲8I型全天候戰鬥機研製成功之前,殲7Ⅲ系列是我國唯一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的戰鬥機。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殲7Ⅲ

不過殲7Ⅲ並不是很成功,再加上幾乎同步進行的更先進的殲8Ⅱ研製進展順利,在建造部分後停止生產。

在米格21MF的測繪仿製過程中,我國同時測繪了米格21MF使用的Р-13Ф-300發動機,這種發動機的國產化型號即大名鼎鼎的WP13,是殲8Ⅱ系列、殲7後期型號的標配。此外,米格21MF的Gsh-23航炮也被仿製,並被命名為23-3航炮,該型機炮及改進型號長期裝備在我軍殲10、飛豹以及出口的梟龍等戰鬥機上。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米格23戰機

與米格21MF同時引進米格23戰機(內部代號叫做18式)同樣對我國航空工業發展貢獻巨大,中國通過米格23首次接觸到了可變後掠翼結構實物以及多波系可調式進兩側氣道技術。這其中的可變後掠翼技術成為我國第二代強擊機——強6的氣動佈局來源,雖然強6最終遺憾下馬了,但是任然為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技術積累。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我國從埃及購買的米格23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永遠的強6

米格23的多波系可調式進兩側氣道技術則為殲8Ⅱ戰機進氣道的研製提供了幫助,同時也是殲10A戰機可調式進氣道技術的源頭。而隨米格23一同引進的R-29-300渦噴發動機(內部代號則叫55式)是我國第一次接觸到加力推力超過10噸的大推力渦噴發動機。該型發動機動力強勁,結構簡單,而且可靠性還非常好,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該型發動機的國產仿製型號——渦噴15曾被計劃用於殲13。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多種殲13版本中的一款

在殲13下馬後,殲10在研發初期也曾經打算採用渦噴15的改進型號——渦噴15A。事實上,雖然是渦噴發動機,渦噴15A的性能卻是相當出色(畢竟R-29-300可是號稱米格23上唯一出色的部分),加力推力超過12.5噸,不遜色於俄羅斯為殲10專門設計的AL-31FN渦扇發動機,整機推重比和燃油效率更是超過AL-31FN。不過由於渦噴總歸是屬於落後的技術,考慮到殲10後期升級的需要,以及對我國發動機行業發展的影響,渦噴15A最終還是出局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網上流傳的WP15發動機照片


薩姆6防空導彈

在上世紀80年代,針對我國防空導彈過於老舊的現狀,在加強與西方合作的同時,我們也將目光鎖定在前蘇聯身上。在多方比較厚,看上了前蘇聯的薩姆6型地空導彈,薩姆6防空導彈採用了即使放到現在也極為先進的衝壓發動機

(所以說俄羅斯防空導彈先進是有原因的),不僅代表了防空導彈未來發展的方向,同時薩姆6本身也是前蘇聯第一型具備為機械化部隊提供伴隨式機動防空能力的導彈,這對於當時正推進陸軍機械化的我國來說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中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從埃及等國家獲得了幾套完整的蘇制薩姆6導彈,並進行了試射。結果發現,薩姆6採用的早期型的衝壓發動機,雖然具有推力大,主動段時間長,無需氧化劑等優點,但是沒能解決衝壓發動機應用於地空導彈的先天缺陷,即衝壓發動機的推進效率會隨導彈射高的增加而急劇下降

(高空含氧量稀薄,會導致發動機效率大幅降低),由於當時缺乏這種缺陷的技術,最終放棄了對薩姆6的仿製。不過仿製薩姆6導彈衝壓發動機的部分技術後來被應用於國產第一代超音速反艦導彈上面(C101和C301),也不算浪費,當然這是後話了。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BMP1步兵戰車

在從埃及獲得的這批蘇制武器裡,BMP1步兵戰車絕對是我軍急需的裝備。在改革開放後,百萬大裁軍的背景下,陸軍的機械化建設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陸軍機械化,除了坦克,步兵戰車也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作為世界上第一款步兵戰車,BMP1在世界軍事發展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我國在獲得的BMP1的基礎上研製出了86式步兵戰車,成為我軍裝備的第一型步兵戰車,目前改型步兵戰車在改裝30毫米火炮後繼續在我軍服役(86A步兵戰車)。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86式步兵戰車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裝備30mm機關炮的86A

此外,我國還將86式的炮塔安裝在85式裝甲車的車體上,研製出外貿型步兵戰車,不過似乎沒有出口。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從伊拉克獲得的ZSU-57-2自行高射炮

ZUS-57-2自行高射炮採用了T54坦克的底盤,不過車體長度縮短,負重輪也相應縮減為4對,同時車體裝甲也進行了削弱,炮塔雖然看起來很是寬大,但是裝甲非常薄(僅能防禦輕武器和炮彈破片),再加上頂部採用敞開式設計,因此戰鬥全重僅28.1噸。發動機最大功率為382千瓦,最大速度為48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400千米,可伴隨裝甲部隊作戰。主要武器是2門S68型57毫米機關炮,有效射程4千米,最大射高8800米,方向射界360°,高低射界-5°~+85°,理論射速2×240發/分,實際射速2×70發/分,彈藥基數316發,彈種有曳光榴彈和曳光被帽穿甲彈;火控系統採用光學瞄準裝置。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ZSU-57-2除裝備蘇軍外,還裝備華約等近20個國家。由於它一沒配備雷達,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二是手動裝彈,手動瞄準,自動化程度低,射速和火力密度不足,而且 ZSU-57-2上沒有三防裝置,作戰環境受到限制,事實上除了底盤之外,整車性能就是典型的二戰水平。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不過該型自行火炮的炮卻是好炮,俄羅斯目前搞得熱火朝天的新一代57mm火炮正是來源於該型自行火炮的57mm機關炮。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仿製成功後被命名為80式57mm自行火炮.底盤有兩種方案,一種是採用國產69式中型坦克的底盤,裝甲同樣進行了削減,其中車首裝甲厚度為45mm,車體後部裝甲厚度為30mm,車體側面和頂部裝甲厚度為20mm,不過車體兩側加裝了側裙板,防護性能比ZUS-57-2更好一些。底盤尺寸則沒有縮減,戰鬥全重略重,為30噸,不過採用了更大功率的發動機,機動性能保持不變。火炮性能與ZUS-57-2基本一致,載彈量則縮水到300發,不過保留了69式坦克車體上面的7.62毫米航向機槍,備彈750發, 使該車具有一定的自衛能力。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第二種則採用了和83式152mm自行榴彈炮、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相同的WZ321型底盤,該型底盤是我國研製的第一型通用底盤,區別於當時國產坦克的5對大直徑負重輪設計,WZ321型底盤採用的是6對中直徑負重輪和3對託帶輪,越野穩定性會更好。此外履帶為掛膠履帶,相比當時國產坦克採用的單銷式金屬履帶板,具有減振、耐磨和保護路面等作用。外觀上的最大區別除了6對輪之外,還有就是由於採用前置動力系統,炮塔安裝於車體靠後位置,此外,車首右側有大面積的散熱窗。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我國引進ZSU-57-2自行高炮,主要是為了解蘇軍裝備性能以及仿製後用於出口。這點從我們設計80式雙57毫米自行高炮時幾乎原封不動地把ZSU-57-2的火炮、光學火控系統甚至是敞開式炮塔設計拿來直接使用可以看出來。不過這貨性能是在是太落後了,連伊朗、伊拉克都沒看上眼。


從華約國家弄到的蘇制武器

冷戰時期,雖然我國與前蘇聯關係緊張,但是與一眾華約國家關係還是不錯,從他們手裡我國也淘到不是前蘇聯現役裝備,對我軍裝備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從阿爾巴尼亞獲得的米格19PM戰鬥機

阿爾巴尼亞的這批米格19PM是1959年從蘇聯無償獲得的,總共獲12架,後因雙方關係交惡,這批飛機缺乏保障維修。於是在與中國交換為殲6。

網上有說法認為這批米格19PM對我國研製殲6乙起到了重要作用,不過筆者在這裡持保留意見,原因有兩點:一是我國早在1958年10月便從前蘇聯進口過46架米格19,這其中就包括15架米格19PM,還有528枚米格19PM使用的K-5M導彈。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米格19PM,其最大的外觀特徵為可以外掛4枚K-5M空空導彈

二是對米格19PM的仿製更是在1958年11月便已經開始,1963年開始試飛,到1966年便已經累計交付了19架殲6乙,直到1967年6月30日停產。網上認為這筆交易發生在1965年到70年代初期這段時間,我們就拿最早的1965年來說,這個時候殲6乙早已定型並開始生產,從阿爾巴尼亞換到的這批米格19PM最多起到相互印證的作用,而且這還必須建立在這批米格19PM相對於我國1958年進口的那批有重大改進的前提下才成立。

事實上,筆者的看法是這批米格19PM純粹就是阿爾巴尼亞沒安好心的結果,是為了從我國獲取更大的援助做的表面動作而已。事實上,阿爾巴尼亞在這之後陸陸續續從我國獲得了超過80架殲6無償援助。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殲6乙全天候型



從羅馬尼亞獲得的武器

在華約國家裡,與我國關係最正常,對我國軍事建設幫助最大的應該要算數羅馬尼亞了。我軍急需的數種陸軍武器均來自於羅馬尼亞。

AT3反坦克導彈

在珍寶島上T62帶給我國的震撼讓我軍充分意識到在反坦克武器領域的落後,我們繼續一種全新的反坦克武器。在1971年,中國從羅馬尼亞獲得了前蘇聯第一代反坦克導彈——AT3反坦克導彈,並在此基礎上研製出我國第一代反坦克導彈——紅箭73反坦克導彈,從此結束了我國沒有反坦克導彈的歷史。目前改型導彈的改進型號仍在我軍大量服役。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仍然大量服役的紅箭73



T72M坦克

這應該是算是我國冷戰期間獲得的最有價值的蘇制武器了。據說是80年代初期我國使用一套羅馬尼亞急需的等離子噴塗工藝設備交換而來,T72M雖然只是前蘇聯看不上眼的猴版,但是對於我國而言卻不啻於雪中送炭,這是我國獲得的第一型前蘇聯現役主戰坦克,對了解前蘇聯主戰坦克的性能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簡單點講,就是不再兩眼一抹黑。其次,T72M的125mm滑膛炮,自動裝彈機,複合裝甲以及動力系統都讓我國的三代坦克研製收益頗多。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T72M主戰坦克

我國相關單位從1983年12月開始對這輛T72M進行測繪和研究,直到1990年6月才完成,獲得T72M全部技術資料。

99式主戰坦克副總師,王哲榮院士主持了引進項目“64式坦克”的復裝(T72M是通過零件形式來到中國的)、試驗和對其設計思想、技術特點的分析,編譯出版了《64式坦克技術說明與使用指南》上中下三冊。這些都為他順利完成三代主戰坦克的研製任務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為我國坦克裝甲車輛研製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儲備。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PS:出於保密的原因,國內稱這輛T72M為64式坦克。並不是說我國在冷戰期間獲得過前蘇聯的T64坦克。要知道冷戰期間,前蘇聯從來沒有出口過T64坦克的,直到前蘇聯解體,我們才從俄羅斯獲得了T64坦克。


羅馬尼亞TAB-77輪式裝甲輸送車

這型裝備是前蘇聯BTR70裝甲車的羅馬尼亞版,這款車型的引進同樣是從我國陸軍機械化建設的需求出發。不過由於當時我國面對的戰爭形勢還是以野外大規模機械化作戰為主。因此在研製出幾輛樣車後,便被作為技術儲備而束之高閣。雖然不過部分技術被用於我國第一型輪式裝甲車——92式,但92式僅為6×6制式,直到20多年後的2009年,我國第一型8×8裝甲車才正式服役。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俄羅斯的BTR70

PS:網上廣為流傳的“TAB-77”其實是羅馬尼亞的型號,並不是我國的型號,國內具體型號不詳,很有可能就沒個型號,畢竟該型僅生產了幾輛樣車就停產了。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TAB-77輪式裝甲輸送車


BRDM-2反坦克導彈發射車

BRDM-2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由蘇聯杰特科夫設計局設計,採用4輪驅動,戰鬥全重7噸,4x4輪式驅動,乘員4人,除車長和駕駛員外,戰鬥室內有2名乘員。首次公開亮相於1966年。BRDM-2發展出了多款變形車,其最大的外部特徵為車體中部的一組可以升降的輔助車輪(4x4)。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BRDM-2反坦克導彈型

圖中展示的這輛是BRDM-2反坦克型,不過當初我國從羅馬尼亞還引進了偵察型。通過對BRDM-2實車的引進,一方面獲得了對前蘇聯現役裝備的瞭解,同時通過對該型裝備的研究,為日後研發自己的輪式裝備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參考。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在國內某小區的BRDM-2反坦克型


羅馬尼亞TABC-79型82毫米自行迫擊炮

於1980年代早期引進,這款武器到現在還是羅馬尼亞的現役裝備。具體性能不詳。引進該型武器應該是看重該型武器的理念,據說以色列也曾經引進過一輛,由此可見該型武器的理念還是非常不錯的。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羅馬尼亞裝備的TABC-79型82毫米自行迫擊炮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國內某小區的TABC-79型82毫米自行迫擊炮

我國研製的YW304式82毫米自行迫擊炮應該就是借鑑了該型火炮的相關理念和技術。YW304式82毫米自行迫擊炮採用63式履帶裝甲車作為底盤,戰鬥全重12.8噸,載員8人,最大速度65km/h。在車體中後部安裝了一門PP87式82毫米迫擊炮,主要為機械化步兵提供曲射火力支援。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YW304式82毫米自行迫擊炮

高低射界+45°~ +85°,方向射界360°。配用的彈種包括:87系列殺傷榴彈 ,彈重4.2千克 ,最大射程5.7千米 ,殺傷半徑22米;87系列燃燒彈,彈重4.2千米 ,最大射程5.7千米 ,殺傷半徑14米;87系列鋼珠彈,彈重4.5千克 ,最大射程4.3千米 ,殺傷半徑26米;87系列 鋼珠燃燒彈,彈重4.5千克 ,最大射程4.3千米 ,殺傷半徑15米。車上還裝有1挺12.7mm高射機槍,彈藥基數560發。該型炮於1987年設計定型,目前已生產並批量出口(這是重點啊)。

朋友遍天下,逐一盤點我國冷戰時期獲得的蘇制武器

PP87式82毫米迫擊炮

此外,我國還從從其他國家也弄到過蘇制武器,比如從巴基斯坦弄到過米24武裝直升機等,限於篇幅,這裡就一一介紹了。


結語

在中蘇關係惡化到解凍的這段時間,我國通過多種渠道獲得了多型蘇制武器裝備,由於當時國家經濟並不寬裕,因此在採購過程中儘量避免使用外匯,而是採用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比如與埃及的就是使用現役的殲6戰鬥機以及承諾對埃及的米格21進行維護保養交換而來。與羅馬尼亞的交易據說也是通過提供相應的技術進行交換。

另外,我們所獲得的蘇制武器都是有的放矢,根據自身建設的需求來進行的。比如在改革開放後,對BMP1步兵戰車,T72M主戰坦克,BTR70輪式步兵戰車,米24武裝直升機,薩姆6機動式防空導彈等武器的獲得,均是在百萬大裁軍的背景下,基於陸軍機械化的需求進行的。即使很多仿製武器並沒有進入部隊服役,但也在研究和逆向仿製的過程中,瞭解到了對手武器的優缺點,並獲得了相應的技術儲備,為我國軍事工業的發展添磚添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