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关乎国运,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以及赵云、魏延、马超猛将?

MiDream-末世


公元221年,刘备正式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年号“章武”。同年四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

当时,陪同刘备一同东征的人,文有黄权和马良,武有吴班、傅肜,冯习,沙摩柯等人,本来张飞是此番东征的先锋,结果在出发前,被部下所杀。

也正因为此,在很多人看来,此番跟随刘备东征的文武大臣,都是些不太知名的小角色,像诸葛亮、赵云、马超和魏延等牛逼人物,为什么都没有跟随刘备一起呢?

其实呢,前面说的这些人,之所以不太出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大都在夷陵之战中阵亡或投降。

比如马良,如果不是因为在夷陵之战中阵亡,他绝对是将来接替诸葛亮位置的最热门人物,其地位远远要超过后来的马谡、蒋琬和姜维。

至于黄权,他在蜀汉的位置一直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如果不是在夷陵之战中被迫投降魏国,将会是他和诸葛亮一同被托孤。

当然,这是后话,我们还是来说下诸葛亮、赵云、马超和魏延。对于魏延不跟随刘备一同东征孙权,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当时魏延奉命镇守在汉中以防御曹魏,对于刘备来说,他前去讨伐孙权,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魏国趁机南下攻取汉中,所以他自然不会动魏延这张王牌。



至于马超,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备一直对马超都有所防备。

其实,这个也能理解,马超在归降刘备之前,其江湖地位还要高于刘备,后来在归降刘备后,也是多次想和刘备分庭抗礼,换句话说,在马超看来,他归降刘备,并不是想给刘备当小弟,而是当刘备的合伙人。

后来,马超在关羽的压制下,虽然有所收敛,但因为他过往的履历实在太不让人放心,刘备对他一直都有所防备。

因此,虽然马超在刘备集团中名义上的地位还要高于张飞,但他却始终没有掌握实权。加上当时马超也病重,刘备自然就没有必要特意把马超放出去独当一面。

至于诸葛亮和赵云,很多人觉得刘备不带他们俩,是因为他们积极反对刘备东征孙权。据史书上记载,因为他俩积极反对东征,还被刘备给甩了脸色,所以刘备自然不会愿意带他们俩出征。

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其实呢,这只是表象而已,这背后还隐藏着刘备精心布置的权力局。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当时在蜀汉内部,反对刘备东征的人非常多,尤其是益州本地的官员和豪强大户们。

因为,打仗不是请客吃饭,它是需要大量的真金白银和很多人流血牺牲,刘备举全国之兵东征孙权,首先需要大规模征兵,而士兵要吃饭,自然又需要源源不断地钱粮,当时刘备的地盘,主要就是益州,所以这些最终自然就只能由益州的百姓们来承担。

换句话说,刘备东征孙权,就意味着要将益州当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源源不断的送往前线,在这种背景下,益州的百姓们,不管是底层百姓,还是豪强大户,都需要将家里的余粮、还有家中的壮丁都送往前线,换做是你,你愿意吗?



并且,即便刘备成功从孙权手里夺回荆州,对于广大益州人士来说,他们也很难从中获取多少好处,最后只是让荆州系的官员们实力变大而已。再加上,当时刘备征服益州,也不过才短短六年而已,益州有很多人还是口服心不服。

在这种背景下,刘备举全国之兵东征孙权时,自然需要在后方留守一个威望和能力足够、又非益州系的亲信坐镇,这样刘备才不用担心后方出问题。否则,益州系的官员,在筹集粮草和补充兵源时,因为牵涉到自身利益,搞不好会找各种理由磨洋工,那刘备就会非常危险。

甚至而言,如果成都没有刘备信任的嫡系坐镇,当刘备在前线失利后,一些早已经蠢蠢欲动的反对派势力,搞不好会趁机在后方兴风作浪,到时刘备恐怕就会成为第二个关羽。事实上,在刘备兵败夷陵的消息传出来后,朱褒、雍闿、高定等益州官员,立马就和南中豪强孟获发动了南中叛乱。

也正因为此,刘备在东征孙权之时,才特意把诸葛亮和赵云留在成都。因为,他们两个都是刘备的嫡系亲信,又是非益州系官员,所以他们即便反对东征,但绝不会给刘备使绊子。

更重要的是,有诸葛亮做镇成都,凭诸葛亮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益州的大小诸事自然由他说了算,这样刘备就不用担心后勤会出问题,因为诸葛亮会替他解决。同时,有赵云坐镇成都,就意味着成都的禁军依然被刘备的嫡系所控制,自然就不敢有人用武力在成都捣乱。


我是赵帅锅


夷陵之战,让我们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刘备猛将都没带,而是带的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将领,比如张南,傅肜,冯习,沙摩柯,但不要忘了一点,这些人之所以不知名,是因为他们死于夷陵之战,如果不是,那么蜀书也必然会有他们的传记。

另外,夷陵之战,也有两个重要人物也参战了,一个是马良,一个是黄权,马良大家都比较熟悉,是马谡的哥哥,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说的就是马良,而且马良与诸葛亮的关系很好,情同兄弟。

黄权夷陵之败的时候,退路被东吴所断绝,又不能向东吴投降,最后只能选择向曹魏投降,曹丕对黄权十分的常识,封他为镇南将军,育阳侯,后来还升迁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可见黄权的能力也是很强的。

夷陵之战十分重要,因为这个关系到,能不能拿回荆州的问题,刘备很清楚,一旦荆州拿不回来,蜀汉只有益州这块地方,那么割据几十年不成问题,但是要实现隆中对,平定天下,那就像蜀道那样,难于上青天了。

所以刘备必定派出的是精兵强将,那为什么没带上这四个人呢?那我们一一来分析。

刘备发起夷陵之战,是受到群臣的反对的,虽然明确记载反对内容的只有赵云,而诸葛亮则是说,如果法正在的话,能劝刘备不打夷陵之战,而如果真打了也不会败得如此之惨,可以看出诸葛亮肯定也是反对刘备打这场战争的。

刘备不让赵云和诸葛亮上,并非是因为他们反对,而是诸葛亮必然要坐镇后方,正如刘备打益州,诸葛亮要在荆州,刘备要打汉中,诸葛亮要在成都后方,因为打仗,后勤保障还有后方的稳定,是十分的重要的。

而赵云之所以没有参与,是因为赵云不是一个将才,所以才没上赵云上,另外,赵云留在江州,也可以在刘备战败的时候,接应一下。

马超之所以没参加,原因是马超此时已病重,不能参加,并于这一年的十二月病逝,而魏延没参加,是因为魏延此时在镇守汉中,汉中也同样重要,自然不能让魏延来参加了。

另外,像法正和黄忠没参加,是因为他们这个时候都已去世,而张飞本来是要一起参加的,只是被范强、张达所杀。可以说,夷陵之战,刘备将能用的将和兵,都带上了。


历史简单说


这个事情需要展开来分析,细细的说起来可能涉及三国时期蜀国的整体构架问题,写起来应该很复杂,假如我要是写烂尾了,没装好叉,大家一定要给我点面子轻点喷!

三国时期一共三大战役,前两次战役都特别有名,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特别有名的战例,唯有夷陵之战相对逊色,尽管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号称率领七十五万大军,真实历史上大概双方都只有四五万人。

无论是战役规模,还是影响,夷陵之战都无法与其他两次战役相提并论,从战争动机上来说,夷陵之战的发生是有些违背战争规律的,发生的原因是公元219年东吴击败关羽,夺取荆州,公元221年的时候,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而对东吴发动的攻击。

无论是荆州还是关羽,对刘备的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东西,如果不能报仇,估计刘备晚上都睡不着觉。

很多人因此认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有些任性的,感性任事,这么说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刘备在发动这次战役中,有一些仓促的,因此带的人不全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这么简单就说完了,明显不是我风格,必然要展开讲一下。

刘备为什么不带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几乎被罗贯中刻画成了一个能够呼风唤雨的神人,然而在实际历史当中,诸葛亮并不是特别擅长打仗,诸葛亮以《隆中对》中给刘备策划三国宏观战略分析而获得刘备赏识,《隆中对》不是军事著作,而是宏观战略分析。

在诸葛亮出山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促成联吴抗曹的使命,诸葛亮随即以刘备外交大使的身份到东吴劝说孙权一块抗曹。

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了荆州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后来刘备帮助刘璋攻打张鲁的时候,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后来刘备与刘璋决裂,夺取成都后,诸葛亮基本就一直负责镇守成都,做后勤工作。

也就是说在刘备出征作战的时候,基本就没有带过诸葛亮。

我在一篇文章中,说诸葛亮其实并不擅长打仗,很多人就拿武庙十哲中诸葛亮与白起、韩信并列来说事,以名誉和头衔来说事一直是一种毛病,评价历史人物还是要看史实的,诸葛亮基本就没单独指挥过什么胜仗。

所以,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时候不带诸葛亮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实际上,刘备比较信任的作战军事是法正,法正原来是刘璋的部下,后来投靠刘备,在刘备进取汉中的时候,献计使得刘备斩下了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辅助刘备夺取了益州和汉中。

诸葛亮在刘备夷陵之败后感叹,“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

意思就是说,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时候要是有法正在,即使打败仗也不能输这么惨,然而法正在219年去世了,夷陵之战发生在两年后的221年。

刘备为什么不带赵云、马超、魏延等猛将?

先来说赵云,在刘备的战将体系当中,关羽和张飞是刘备嫡系中的嫡系,应该算是生死兄弟系列了,然而除了关张之外,就是赵云了,赵云本是公孙瓒的部将,但是公孙瓒始终没有重用赵云,后来赵云与刘备相遇,开始追随刘备,一直到刘备死,将近三十年。

刘备作战时候领的最多的就是赵云,在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等战役都是追随刘备左右,后来能够独立指挥作战,也就不跟刘备一起了。

在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总计率领四万多人,自己就能指挥过来(刘备是真正的战将,不管岁数多大都是亲自带队),而赵云当时的年龄应该不小了,至少也得六十多岁,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刘备准备伐吴的时候,赵云是极力反对了,所以刘备不带赵云也正常。

再来说魏延,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被明显的写残了,历史上真正的魏延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物,魏延并不是斩首上级投靠刘备的,而是一支拥有私人武装的小军阀,在刘备入川后投奔刘备的,虽然身份地位没有所谓的五虎上将高,但却深受刘备的信任。

刘备在打下汉中的时候,就“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魏延的任务就是防止曹魏政权在汉中方向的军事进攻:“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刘备若去攻打东吴,肯定是不会带着魏延的。

最后来说马超,马超在蜀汉政权中的位置是很尴尬的,马超是割据凉州的地方军阀,在西北地区颇有影响力,巅峰时期敢于挑战曹操,可见在群雄割据时期,马超也是一条汉子。然而马超并不靠谱,一点点玩脱了,把自己搞成了光杆司令,最后投靠刘备。

对于马超,大概只有最开始入蜀的时候,刘备用过一次,然后就给马超较高的官衔养老了,而没有给马超实权,估计刘备也怕马超不靠谱,再反水什么的,马超在投靠刘备之后,基本就已经告别自己的军政生涯了。所以,刘备自然也不可能带马超。

综合来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准备不算充分,缺少类似法正这样的作战智囊,而蜀汉将领比较匮乏,基本上是处于不够用的地步,所以不带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也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刘备始终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作战的将领,经常性单独带兵出征,在当时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毕竟刘备跑得快,打了那么多次败仗,也没有身首异处,哪成想这次败的这么惨。


史论纵横


事实上,夷陵之战刘备带上了蜀汉政权所有他能够带上的将领,并且还请了外援--五溪蛮首领沙摩轲及他的一万蛮军。

夷陵之战前的两个月,刘备刚刚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要知道自从东汉开始,就已经废除了丞相的职位,东汉末年第一个称丞相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刘备这么做,足可见对诸葛亮的信任。

刘备时代,自从诸葛亮加入后,就一直负责后方的政务,提供赋税,提供兵员,运输粮草,负责镇守刘备的后方,起初是荆州,后来是成都,刘备攻打刘璋时,诸葛亮在荆州后方,刘备攻打汉中时,诸葛亮在成都后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诸葛亮当然在成都后方镇守了。

因为自老一辈的将领去世后,诸葛亮成为刘备手下当之无愧既信任、又有能力,同时还非常忠的社稷之臣,诸葛亮镇守后方的这个位置,是无人能够替代的,所以诸葛亮不能离开成都,必须在成都镇守,并且成都还有刘备将来的希望--皇太子刘禅。

刘备希望自己在前方征战的时候,后方能保持稳定的物资供应,同时能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唯有诸葛亮有这个能力,所以刘备不会带诸葛亮出战,至少在刘备眼中,诸葛亮就是自已的萧何。

夷陵之战发生的一年前,关羽因为大意,被东吴偷袭了荆州,关羽也被东吴军队俘虏杀害,消息传来,蜀汉朝廷一片义愤填膺,尤其是刘备,刘备是一定要为关羽报仇的,同时也是一定要夺回荆州的,因为荆州是刘备的龙兴之地和发家之地,刘备想要统一天下,荆州不能丢。

当刘备在朝廷宣布将要发动夷陵之战攻打东吴时,蜀汉群臣要不就是默不作声,要不就是随声附和,包括诸葛亮在内也是 沉默不语,只有一个人站出来劝谏刘备,这个人就是赵云,赵云对刘备说:国贼是曹丕,应该要先攻打曹丕,如果对东吴用兵,那么战争就难以停下了。

刘备平生第一次没有听从赵云的劝谏,对于赵云的劝谏,刘备非常生气,原本刘备很想带赵云去参战,但由于赵云的劝谏,刘备放弃了这个想法,一个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将领,是无法全身心投入的,所以刘备没有带赵云参加夷陵之战。

刘备虽然没有带赵云参战,刘备非常对赵云的劝谏感到生气,但刘备并没有失去对赵云的信任,在刘备的心中,赵云仍然是他最信任的人,于是刘备让赵云都督江州,江州就是今天的重庆,也就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益州靠近荆州战场最近的地方。

换句话说,刘备没有带赵云,是因为让赵云镇守江州这个二线基地,也正是因为刘备的这一人事安排,让夷陵之战中大败的刘备逃到白帝城时,是赵云第一个率军前来护驾,也正是赵云率军前来,才挡住了东吴军队继续前进的道路,解了刘备的危险。

这也是刘备没有带赵云参加夷陵之战的原因。

魏延早在刘备称汉中王时,被刘备封为汉中太守,镇远将军,作为镇守益州北边边境汉中的将领,魏延的任务就是镇守汉中,防御曹魏。

汉中在蜀汉政权的地位相当于前线,魏延也就是这个北方前线的指挥官,从219年开始,直到夷陵之战爆发的公元221年,魏延一直尽心尽力的镇守汉中,不曾离开一步,作为军事将领,魏延的作用就是镇守汉中,即使是刘备发动再大的战争,也不会贸然让一个边境地区的指挥官离开边境,这样会让边境置于危险之中,刘备才不会干这样的傻事,所以刘备也没有魏延参战。

马超作为曾经的一方雄主,之前是与刘备地位一样的诸侯,在马超被曹操击败之后,投靠了刘备,马超在蜀汉的位置非常尴尬,属于典型的位高权轻无实权,只是被刘备当成吉祥物一样供奉起来,马超在蜀汉的地位非常高,但实际权力非常低,甚至没有。

马超在刘备称帝时,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在武将中属于最高职位,但马超没有实际的权力,既不镇守四方,也不具备兵权,对于这样一个人,刘备是不太可能带马超出战的,况且公元221年的马超,已经生病了。

马超比刘备去世的还早,当刘备率领大军参加夷陵之战时,马超已经生病了,当刘备在夷陵战败后,马超还是重病,在夷陵之战刘备战败的消息传到成都后不久,马超也因为重病去世了,比刘备去世还早几个月,所以刘备也不可能带马超参战。

诸葛亮、魏延长、赵云、马超都没有参加夷陵之战,那么刘备参加夷陵之战带了哪些人?

刘备参加夷陵之战总共的军队是4万人,再加上五溪蛮军一万人,合计共5万人的军队,与东吴参战军队数量相当。

刘备军的前锋将领是冯习和张南,冯习和张南都是跟随刘备进入益州的荆州籍贯将领,随刘备参与夺取益州的战争,汉中之战,以及现在的夷陵之战,最后战死在夷陵之战中。

刘备的水军将领是吴班和陈式,这两人也是身经百战,跟随刘备参与了汉中之战,在夷陵之战中担任水军都督,并且在夷陵之战中成功逃生。吴班是吴懿的堂弟,最早是跟随刘璋的,后来投靠了刘备,陈式也是后来跟随诸葛亮北伐,收复武都、阴平二郡的将领。

刘备的侧翼是镇北将军黄权,刘备为了安心与东吴交战,派出黄权率领一万蜀军在长江北岸防御曹魏军队可能发生的突袭,在夷陵之战刘备战败后,黄权后路被断,最后投降曹魏。

刘备的后卫将军是傅肜,为保护刘备逃生英勇战死,此外还有将军杜路、刘宁投降东吴,蛮军首领沙摩轲战死。

刘备的谋士是侍中马良,马氏五常的老大,也是马家五兄弟的老大,他有个弟弟叫马谡,就是后来失街亭的那个,马良的才能远超马谡,能被刘备看中并任命为刘备自己的近臣侍中,就说明马良的才能不一般。

这样看起来,刘备几乎带上了所有能够带上的将领和谋士参战,实在带不了,即使再猛也没有办法,至少诸葛亮、魏延、赵云、马超等四人是带不了的。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夷陵之战的确如题主所说,关乎蜀汉命运,刘备自然希望把能带的人全部带上,一战打痛孙吴,夺回荆州,甚至把孙吴彻底消灭。

刘备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把能带的都带上了,但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等人都不能带哦。

01

马超病重,顾不了刘备

章武二年(222年),也就是刘备称帝的第二年,马超已经病重。马超上疏给刘备说:

"臣宗族门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诛杀殆尽,只剩下从弟马岱,当以我卑微的宗族让他继承,深深地托付给陛下您,其他的也没什么话了。"

马超病得都不行啦,自己的事都顾不过来,还要刘备替他搭理、关照,他也就顾不了刘备的事。同年十二月,马超病逝,年仅四十七岁。

02

魏延驻守汉中,难以跟随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越级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把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

魏延以部曲的身份跟随刘备首先入蜀,为刘备取得益州,立下大功。同时,刘备也发现了魏延杰出的军事才能,委以重任。

魏延跟随刘备东征孙吴,自然是最得力的大将。但汉中之战结束后,虽然曹操已经病逝,曹丕继位,其内部矛盾也很复杂、尖锐,但汉中作为抵御曹魏最关键的前沿阵地,却丝毫不能松懈、麻痹大意。

如果曹丕趁刘备东征之际,再来抢夺汉中,那么,刘备付出惨重代价得来的汉中就可能丢失,蜀汉也就危在旦夕。湘水划界,白白地把长沙、桂阳二郡让给孙权,就是为了汉中,为了保护成都。

刘备尽管已经失去理性,但这一点还是清醒的。

刘备称帝,进封魏延为镇北将军。刘备伐吴,留下魏延守汉中,是最明智的决策。魏延不能离开汉中。

03

赵云不主张伐吴,自然不能带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准备伐吴。刘备本来安排张飞带领本部人马随征,但由于张飞平时总是喝酒,大骂部属。就在临出发前,被其部将张达、范疆谋杀。

张飞被杀,魏延不能调用,这时候最合适跟随刘备出征的就只剩下赵云这位老将。赵云有勇有谋,跟随刘备多年,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但对于东伐孙吴这件事,赵云却上谏说:

“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盗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

由此可知,刘备称帝之后,在军事战略上,赵云与刘备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赵云一向是谦谦君子,做事谨慎,但在原则问题上却绝不含糊。匡扶汉室,剪除汉贼是赵云一生毫不动摇的信念。

刘备自立为王、继而称帝,虽然没有史料记载赵云是反对的,但也有些说法是,赵云曾经劝阻。

刘备以替关羽报仇的名义出征,需要的是同仇敌忾的士气。赵云的战略思想,会令征伐孙吴的将士产生消极的情绪,不利于提升将士们的斗志。

在这种情况下,赵云已经不适合作为先锋部队,跟随刘备出征。

刘备也自信,没有你赵云一样能打败孙吴,那你就呆在江州都督军事吧。

不过,刘备也做了万一进攻孙吴不利的打算,安排赵云作为后续部队,随后跟进。

刘备夷陵战败,退守白帝城,赵云率领一万左右兵力,到达白帝城援助刘备。

04

诸葛亮没有跟随出征的原因

这个说起来就复杂多了,刘备在世时,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角色。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为刘备制定了将来的战略规划,表现了诸葛亮杰出的军事谋略和战略眼光,刘备也是非常的佩服。

但是,刘备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都不带着诸葛亮,也就有些微妙。

夷陵之战,刘备又是没有带领诸葛亮,而把他留在了成都。

究其原因,或许刘备有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汉中之战,诸葛亮坐镇成都,保障粮草和兵员的输送,显示出诸葛亮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夷陵之战,刘备如法炮制,让诸葛亮作为后勤保障。

第二,汉中之战,成都已经到了”男兵女运“的程度,民怨载道,矛盾已经很尖锐。继续东伐,后方不稳定,也是个大麻烦。诸葛亮坐镇成都,责任重大。不仅要保障后勤,还需要诸葛亮控制成都的局势。这个非诸葛亮莫属。

第三,刘备对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

第四,诸葛亮是坚定地孙刘联盟的维护者,讨伐孙吴不是诸葛亮的意愿。尽管诸葛亮没有像赵云那样力谏,但地球人都清楚诸葛亮的心思,刘备不会带一个并不积极东征的军师出征。没有坚定地意志想消灭敌人的军师在身边,恐怕会拖后腿。

刘备夷陵战败后,诸葛亮感慨地说:“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他能劝阻陛下东征的行动。”

看来诸葛亮也想劝阻,但认为刘备心意已决,劝阻无益,也就保持了沉默。

这就是政治家过招,拼的是内力,不像赵云,有啥说啥。

由此看来,刘备东征是勉为其难的事,并没有得到核心阶层的全力支持,也不具备向孙吴挑战的实力。

刘备一意孤行,最终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豹眼看历史


夷陵之战的成败,关乎国运。那么刘备兴兵伐吴,为何放置赵云马超以及诸葛亮而不用呢?

因为当时天下,是三足鼎立的形式。因此两个国家之间征伐交战,想举全国之力倾巢而出是不现实的。必须得留守大将,驻扎在各个重地,防止第三家趁机来袭。



当年刘备与曹操决战汉中时,尚留关羽驻守荆州,以防孙吴来犯。道理相同,那在刘备伐吴时,诸葛亮等一众猛将都在做什么呢?



各司其职,干系重大

魏延马超正驻守汉中,而诸葛亮坐镇成都。汉中成都对于蜀国来说,都是重镇要地,不容有失的,务必要有大将把守的。

所以刘备没法带他们出征。但他们虽未随军出征,肩上同样挑着守护蜀国的重任。

而赵云实际上是参与了夷陵之战的,只是一直未上前线,在后方督粮。

不听劝告 一意孤行

要说魏延马超不能擅离,情有可原。他为何不让诸葛亮出征,自己留守。更是在出征之后,让大将赵云运粮,而不使其上前线。

众所周知,刘备伐吴时被诸葛亮,赵云等一众大臣劝阻。

而刘备当时是在盛怒之下,越是劝他越是造成了他逆反的心理,和一意孤行的任性。

所以他偏偏不带诸葛,又使赵云运粮,其实心里是在跟他们较劲。你们不是要拦我吗,我偏偏要打,还不用你们。

我堂堂一国之君,难道能被你们左右了。我南征北战这么多年,离了你们难道我就不会打仗了。

可以说,正是刘备的这种不理智的心理害了他自己,导致了惨败夷陵,白帝托孤的下场,更赔上了好不容易攒下的国力。



结语

刘备纵横一生,却在最后关头意气用事,失了理智,折了一世英名,未免可惜。

谈三国故事,看三国英雄。我是Ad哥哥,期待你的关注。

Ad哥哥


通常大家会想到同样的问题,刘备倾国之兵(史上约为十一万人,演义称七十五万不实)伐吴报仇,却为何不倾国之谋勇随行出征,实力不是更强大吗?

太公兵法云:兵不用怠(怠慢,不积极,不支持),将必用忠(为将为帅必须是忠诚的,忠诚支持这个任务职事的)。否则,必会消极对待职事,影响积极进取。而以启用新人及老将黄忠廖化等次臣为先锋重将同伐吴国。却将诸葛亮,赵云,马超,魏延,姜维等主力谋勇晾于一边。这正是因为“将必用忠”之谓的核心内涵,必须积极忠诚本次职事的原故。

《三国志》载,诸葛亮反对此次军事行动。尝言:若法正在,必能劝阻先主伐吴。

赵云也是反对此次征伐。

马超则是万不能用。是安抚对象,不可以信之而授之以兵权。

魏延则是刘备部曲出身,必要留置大后方以牵制其他。

姜维者,诸葛亮的学生,必与其师诸葛亮一样的态度,不支持伐吴。

这就是“兵不用怠,将必用忠”在刘备伐吴行动中的用人具体指导思想体现。

的确,不支持甚至反对去做某一件事的人,你捆上他一起去干,他也会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积极进取之心。无益于事,不如不要其参予其中。因为,一个人的谋或勇,皆出于本心和态度,单靠军法亦无补。

但刘备基于此,却犯了轻敌之嫌,兼之不听客观规劝,逆势而为,终有夷陵之败。

此天意乎?人祸乎?刘备之失也!





风从东方来163590821


公元221年,刘备刚刚称帝半年,举倾国之力,发动了伐吴大战。这一战被称之为“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少有的大战之一。在相持了一年后,刘备被东吴孙权打败,损失惨重,国力大大减弱。有人就对此提出疑问,夷陵之战关乎蜀汉国运,刘备为何不带着诸葛亮、赵云、马超、魏延等最得力的文臣武将呢?

个人认为诸葛亮没有带领这些得力干将,征讨东吴,看看他们都忙啥了。

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后方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国号为“汉”,此时,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这时的诸葛亮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日理万机,是非常的。这一年,张飞被范强、张达所害,司隶校尉被诸葛亮兼任。这下,诸葛亮更忙了,挣得一份工资,干着这么多活。

不能齐胜不顾家,刘备在出征东吴时,把家里边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让他辅佐年幼的太子刘禅,治理朝政。所以说,诸葛亮坐镇成都,稳定后方,刘备才能够安心伐吴。

《三国志》中记载: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赵云,忠言逆耳,晾在一边

在刘备下达伐吴总动员令时,赵云曾上谏道:“曹丕篡夺汉室江山,这是我们的敌人,而孙权只是一个地方势力,不值一提。如果我们先灭曹魏,则东吴自然就会归顺。现在曹操死了,他的儿子曹丕以魏代汉,不得人心。如果现在我们从汉中出发,讨伐曹魏,天下的英雄豪杰都会归顺我们的,老百姓也会夹道欢迎的。我们不应当忘了国仇,因为私恨,和东吴孙权交战;这样对谁都没有好处。”

然而,刘备听不进赵云的忠言逆耳,一定要伐吴。既然赵云不听话,那么刘备任命赵云为江州都督,把他晾在了一边。在刘备惨败的时候,赵云来到永安,准备接应刘备。

《云别传》中记载: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魏延,镇守汉中,防备曹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负责汉中防线。由于汉中是蜀汉和曹魏的边境,双方多次争夺汉中。因此,汉中作为益州门户,地理位置险要,不容有失。所以,在刘备伐吴时,他不会将魏延抽掉汉中的魏延。万一刘备把魏延从汉中调走,被曹魏钻了空子,从汉中一线进攻蜀汉,蜀汉就是腹背受敌,两线作战,失败的概率很大。所以,魏延在汉中镇守,曹魏不敢轻举妄动,来保证蜀汉与曹魏边境安全。

马超,史上没有相关记载

刘备称帝时,封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历史上没有交代刘备伐吴时,马超在干啥,在哪任职,他多半也是镇守一方,抽不身来,无法跟随刘备征战。

总结:公元221年,刘备伐吴时,没有带着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等得力干将伐吴,而是带着黄权、吴班、冯习、张南、沙摩柯等大将们,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本职工作,都在忙啊,难以抽出身来。如果张飞活着,他能够作为刘备的左膀右臂,参加夷陵之战,为好哥们关羽报仇雪恨。

刘备没有派出最强阵容,没有带领赵云、魏延、马超等大将出战东吴,导致最后败在东吴陆逊的手里,冯习、张南、傅肜、程畿等大将战死,而由于回蜀道路断绝,镇北将军黄权带领江北军队,无奈归顺了曹魏。


魁哥说历史


晚上闲着没事,随便聊聊,刘备不带魏延可以理解,他坚守着汉中,防魏国之军突袭,长驱直入成都,造了刘备的老窝,不带诸葛亮就没有道理,因诸葛亮是首席谋士,而且主管军事,即使是参谋长的身份,不上前线而搞后勤,那就应该当后勤部长,不该负责军事,因此次战争非一般的小战争,是蜀国与吴国之间国与国的生死较量,刘备也有可能战死沙场,像孔明这样的军事人才不去前线可惜了,即使打不了胜败也不至于被陆逊小辈算计吧,那就是讲孔明的后勤责任大于前线作战,或者前线没有孔明无关紧要,刘备放弃了诸葛的强项可惜了,而刘备每每作战很少带诸葛亮让人难以理解…。马超另保一方平安,赵云是刘备保標,什么样的事比主人的生命还宝贵,没了主子还打个屁天下,也算不幸之中的大幸刘备虽败得很惨还算逃了个性命回来,这里很多事就是一个迷,谁都不知道刘备怎么想的,放着名将不用自己去冲锋陷阵。毕竟是一国之主的身份,刘备可以留守,让孔明去夷陵前线不是更合适吗?孙权怎么知道让陆逊统兵的呢?兵来将挡才合乎逻辑呢!




9紫气東来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东征东吴,其目的就是要夺回荆州和为关羽复仇。冯习吴班率先头部队攻破东吴在巫、秭归布置的第一道防线。公元222年正月吴班陈式水军推进到夷陵,深入吴境六百里。步骑军也是在向前推进,稳固防线。刘备从前线回到秭归,二用刘备从杀秭归率诸军推进到夷陵、猇亭跟吴军对峙。公元222年闰六月—八月接连三大:夷陵猇亭之败、马鞍山之败、秭归之败。

刘备东征的文武都没什么名气,但不代表没有能力。所以很多人疑惑刘备为啥不带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是有原因的。

诸葛亮:诸葛亮在荆州也好在益州也好都是:调其税赋以资军用,足兵足食。东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需要诸葛亮足兵足食。蜀地不能没有人镇守。蜀汉是外来政权,刘备虚国远征。不能不留下有能力、忠心的人镇守。 东征打了一年多,从未缺粮草。汉高祖认为将军攻城略地是一时之功,萧何镇守关中足兵足食是万世之功。

赵云:赵云反对东征,建议应伐魏。这是刘备不带上他的原因。但还是任命赵云为江州都督。 赵云讲要先伐魏,只要伐魏成功东吴就不成问题。跟东吴开战不得卒解。这个我不认同难道伐魏就能卒解吗?刘备留赵云督江州就是用于支持汉中和永安。公元222年八月刘备在秭归再次大败,赵云立马进军永安接应刘备。

马超:如此不爱亲,焉能爱人。不顾家人两百余口。马超不是刘备嫡系,是投降过来的。刘备也不会真的用他。据三国志讲: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

魏延:荆州人,如果带上东征也许是不错。但魏延看守蜀地门户汉中,防魏于北。刘备倾国远征,一旦魏国趁机攻汉中。


刘备东征带的将领1 冯习荆州人:大督,领军、统诸军。 2吴班:领军。3陈式:水军屯夷陵,4辅匡荆州人:别督。 5马良荆州人:侍中6向宠荆州人7张南荆州人:督前部 8傅彤荆州人:别督9赵融荆州人:别督。 10陈到1王国山:绵竹令议曹从事 12李朝:随刘备退回永安,留在永安驻守。号为蜀中李氏三龙(三兄弟并有才名) 13程畿:军祭酒 14廖化:宜都太守、别督 15、16杜路、刘宁等:投降 17、18、19黄权史郃庞林(庞统弟弟) 刘备东征损失了三分之二的文武,这还是有文字记录比较高级的文武。中低级的文武就更加多。



刘备东征的文武以荆州人为主。很多都是自公元211年随刘备入蜀,历经夺蜀之战、争汉中之战。有的还经历了赤壁之战、乌林之役。刘备能让冯习任大都督、统诸军就说明此人能力不差。刘备东征打了一年多,深入七百里。吴军只能坚守不战对峙。很多人就觉得刘备带去的将领不行,就会产生疑问怎么不带魏延马超赵云他们。那是因为史料少和小说一笔带过,所以人们对他们不熟悉。像吴班是张飞阆中军团的二把手,张飞死后他接管了。陈到是可以跟赵云并驾的人。三国志:征南(赵云)厚重,征西(陈到)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黄权智勇之士。三国志: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就是说刘备拿下汉中,也有黄权的谋划。而马良跟习桢并称楚之兰芳。习桢名亚于庞统。马良也是不差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