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胞胎分別交給富豪、中產、底層家庭養,成年後差距竟如此之大

今天想討論一個問題,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嗎?觀察嬰兒時期的孩子,就會發現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個性,有的寶寶喜歡安安靜靜的待著,餓了就吃吃飽就睡;而有的寶寶則化身高需求寶寶,稍有不適就會哇哇大哭。我們甚至有句老話叫做“從小到大,三歲看老”,很多時候我們更願意相信孩子的個性是天生的。

三胞胎分別交給富豪、中產、底層家庭養,成年後差距竟如此之大

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未必,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孩子性格的形成,雖然受先天生理因素的影響,但很大一部分還取決於孩子的成長過程和環境。

孩子的成長經歷決定他的“人格底色”

先解釋一個概念,什麼是“人格底色”?簡單的說,人格底色就是我們從小到大,所習慣看待問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具體的做事風格的綜合表述。

三胞胎分別交給富豪、中產、底層家庭養,成年後差距竟如此之大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格底色”,比如你會看到:有的孩子像紅色一樣,陽光開朗、積極樂觀,靈活聰慧,情感豐富,但討厭約束,嚮往自由;有的孩子像藍色一樣,敏感憂鬱,嚴肅認真,深沉內斂,睿智實在;有的孩子像黃色一樣,鋒芒畢露,霸氣威武,自信滿滿,勇敢無畏,目標感強;還有孩子像綠色那樣,簡單純粹,永不張揚,內心平和,善於傾聽,讓人舒適;不同的人格底色會讓孩子對待一件事有完全不同的做法,從而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所以,更多的時候我們教育孩子,其實就是想讓孩子擁有一個積極健康的底色。

成長經歷會對孩子的底色有什麼影響?

在美國有一個備受爭議的紀錄片《孿生陌生人》,影片講述了三胞胎鮑勃、艾迪和大衛從小分別被富人階級、中層階級和底層階級的家庭撫養。在他們19歲那年,鮑勃和艾迪意外在同一所學校相遇了。

三胞胎分別交給富豪、中產、底層家庭養,成年後差距竟如此之大

無意中他們發現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人存在,他們同一天生日、同一家領養機構,這兩個十九年來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原來是一對從出生就被迫分開的雙胞胎。《紐約日報》記者聽聞此事後,專門租了飛機對他們進行採訪,並寫了一篇關於二人被分開最終找到彼此的報道。報道發出後,令人震驚的事再次發生,人們發現還有一個他們的兄弟也被人領養,也就是後來的大衛,他們是一對被分開領養的三胞胎。

三胞胎分別交給富豪、中產、底層家庭養,成年後差距竟如此之大

三個孿生兄弟被三個不同家庭領養,於是形成了三種完全不同的行事作風:鮑勃養父是一名醫生,養母是一名律師,都是高知分子,家庭條件很好。雖然兩人平日工作繁忙,但對鮑勃非常用心,總是儘自己最大努力陪伴孩子,也很尊重鮑勃的想法。長大後的鮑勃,積極樂觀有主見。

大衛的父母雖然社會地位不高,也不是很有錢,但父親性格溫暖幽默,他會花大量時間和大衛在一起,家裡任何事情都會邀請大衛參與,給了大衛充分的自由。長大後的大衛也成了兄弟三人中最樂觀外向的那個。

相對而言,艾迪的父母對他的要求更為嚴格。艾迪的父親受過高等教育,但卻非常保守。他堅信家長要有家長權威,很少與艾迪溝通,所以成年後艾迪性格多少有些抑鬱。

鮑勃和大衛在,父母有愛,關係和諧的家庭長大,所以他們的人格底色是積極偏暖色調,類似激情而熱烈的紅色、創造快了的橙色;而艾迪由於童年缺少關愛,他的底色則更偏向有些抑鬱的藍色。

這從他們處理餐廳的各項事宜上就能看出,三兄弟因為這段傳奇經歷成為當時媒體和閃光燈追逐的對象,他們合開了一家名叫“三胞胎牛排店”的餐廳,第一年就賺了數百萬,但由於兄弟三人從未一起成長,三人之間矛盾越來越多,賺的越多分歧越大。最終鮑比退出選擇離開,而艾迪覺得受到了親兄弟的背叛,因躁狂症而自殺。

三胞胎分別交給富豪、中產、底層家庭養,成年後差距竟如此之大

隨著艾迪的離世,一個驚天秘密被曝光,原來三兄弟的人生不過是一場實驗。

記者勞倫斯·賴特 (Lawrence Wright) 無意中發現一項由美國著名精神病醫生、耶魯大學教授彼得·紐鮑爾 (Peter Neubaur) 發起的“同卵雙胞胎分離試驗”,該實驗的樣本恰好就是三兄弟被領養的那所機構提供。於是三兄弟成了這個實驗的犧牲品:鮑比被安排在富裕家庭;艾迪被分到了一箇中產家庭;大衛則被安置在了一個底層的移民家庭。

三胞胎分別交給富豪、中產、底層家庭養,成年後差距竟如此之大

後來鮑比和大衛回憶,童年時期經常有不同的人給他們拍攝照片,安排測試做回訪。而這項研究始於1960年,檔案被封存至2066年,也就是說在這之前,我們完全不知道還有多少雙胞胎、三胞胎正在接受這樣的實驗。

暫且不討論道德層面這樣做是否正確,但從目前已知來看,孩子的“人格底色”受家庭成長環境影響非常大。

孩子的“人格底色”如何形成?

“人格底色”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每當孩子思考問題、面對選擇時,“底色”就會起到作用,它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決策。要麼讓孩子積極樂觀、要麼讓孩子逃避責任、亦或是讓孩子不為所動,孩子很多潛意識的行為都可以歸結為“人格底色”的作用。

三胞胎分別交給富豪、中產、底層家庭養,成年後差距竟如此之大

“人格底色”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心理學研究發現,人格底色有兩部分構成,包括“固有底色”和“塑造底色”

所謂“固有底色”,是指孩子的一些先天特質。比如遺傳特質、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孩子的氣質類型等。由於是先天特質所以很難改變,就像被迫分開19年的三兄弟,在參加訪談節目時,他們身上驚人的相似性讓主持人都大呼驚奇。他們三個手勢、坐姿、一舉一動都十分相像,都當過摔跤運動員,都愛吃中國菜,甚至連最喜歡的香菸牌子都是同一個,只要他們其中一個說出一句開頭,其餘兩人就能迅速補出結尾。似乎他們三個人的前十九年,從未錯失彼此成長。

而“塑造底色”則是,後天培養出來的一些個人特質,大部分都和家庭關係、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比如被富裕家庭和底層家庭領養的鮑比和大衛,雖然二者在物質條件上相差極大,但他們的父母都非常重視陪伴孩子, 尊重孩子的想法,這樣的環境讓鮑比和大衛變得積極樂觀。相比而言,艾迪的遭遇更讓人同情,雖然父母條件是中產階級,但嚴苛的家庭環境,讓艾迪變得敏感多疑,以至於最後患上躁鬱症。從這個角度來看,

“塑造底色”對孩子的影響有時比“固定底色”還要大。

既然,“人格底色”如此重要,家長要怎樣輔助孩子建立溫暖積極的“底色”呢?

首先,瞭解孩子原有底色。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人格底色”,也就是“固有底色”,家長只有瞭解自己孩子的固有底色,才會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更加理解。

三胞胎分別交給富豪、中產、底層家庭養,成年後差距竟如此之大

比如,有些孩子性格直接、遇到不買玩具就會大哭大鬧;但有些孩子性格內向,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也不會表現的特別明顯,只會旁敲側擊的告訴家長。兩種性格其實就表現了兩種不同的底色,前一種孩子的“人格底色”是做事直接、活潑好動,而後一種孩子底色則是安靜內斂、自尊心強。

只有家長了解了這兩種孩子不同的人格底色,才能在孩子做出不同行動時,及時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

其次,中和孩子本來的顏色。

沒有任何一種“人格底色”是完美的。熱情好動、積極樂觀的孩子可能會“人來瘋”,給人留下不禮貌的印象;好勝心強,不肯服輸的孩子容易自負自大,以自我為中心;安靜內斂,自尊心強的孩子容易敏感多疑,害怕與陌生人打交道;溫順謙和,心態平和的孩子容易優柔寡斷,缺乏決斷力, 等等。

三胞胎分別交給富豪、中產、底層家庭養,成年後差距竟如此之大

身為家長我們要知道,沒有誰家孩子是十全十美的,那個被你羨慕的“別人家孩子”,可能也正在折磨著他的老母親、老父親;而自家這個恨不得揍他一頓的熊孩子,其實也是有優點的。調整好心態後,我們能做的就是引導孩子揚長避短。

比如:對待安靜內斂、自尊心強的孩子,家長可以主動出擊,睡覺前問問孩子“學校有什麼好玩的事情”“見到了什麼有趣的人”;對待那個喜歡“人來瘋”的孩子,家長可以提前給他安排任務,比如餐桌上負責給客人填滿茶杯,轉移孩子注意力;對待那個優柔寡斷的孩子,家長可以多安排幾次家庭會議,讓孩子做決定家裡週末的行程。這樣通過家長一步步引導,才能中和孩子本來的底色。

最後,防止其它雜色混入

不光孩子有人格底色,父母同樣也有,往往父母的色彩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底色

。比如,原本同時出生的同卵三胞胎,如果在同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他們的性格差異一定不會太大。但鮑勃、艾迪和大衛卻性格迥異,這與他們的養父母性格不同息息相關。

三胞胎分別交給富豪、中產、底層家庭養,成年後差距竟如此之大

就拿艾迪和他的養父母舉例,艾迪的養父母是嚴厲且思想傳統的大學教授,從小被嚴格要求的艾迪,很少得到養父的誇讚,他和養父的關係更像上下級,這導致艾迪從小都不自信,很容易過度憂慮。以至於兄弟三人合開餐廳出現分歧後,樂觀積極的鮑比選擇退出,而艾迪則將一切歸結為親兄弟的背叛,敏感的艾迪難以承受這樣的痛苦,情緒漸漸崩潰,最後在一個冬日選擇結束了自己生命。

所以,在引導孩子時家長要尤其注意自己的人格底色對孩子造成影響,以防孩子串色。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我們普通人,終其一生都在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彌補童年時期形成的性格缺陷”。沒有人的一生是一成不變的一種顏色,我們只有正確認識孩子的底色,才能在接納孩子不完美,引導孩子修補性格缺陷時更加篤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