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為什麼總覺得績效工資比其他事業單位的少?真相在這裡!

小王是某一個縣城中學的教師,已經參加工作15年,職稱是中學高級教師。可是她最近發現,自己的績效工資居然比同年參加工作的同學要少很多(同學在縣城的另一個事業單位,不是教師,職稱只有中級職稱),整體算下來,她高級職稱一個月的績效才700多,而同學的中級職稱一個月績效有1000多。而且,她身邊的教師普遍如此,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去看看,癥結究竟在哪裡?莫非這一部分資金消失了嗎?

教師為什麼總覺得績效工資比其他事業單位的少?真相在這裡!

第一,獎勵性績效分配差距大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事業單位實行的是績效工資制度,除了基本的工資之外,還有績效工資,其中績效工資又分為基礎績效和獎勵性績效。基礎績效是要發到事業單位職工個人的,一般在總績效中佔比70%—75%。而獎勵性績效是要實行二次分配的,具體的標準由各地甚至各單位制定,相對比較隨意,差距也比較大。一般來說,很多的事業單位實行的是吃大鍋飯制度,分配差距不大,基本是平均分配。而教師隊伍往往不一樣,特別是在獎勵性績效分配上,真的是用在各種獎勵上,很多普通教師甚至享受不了這一部分績效。比如很多地方教師的獎勵性績效,基本全部用於獎勵相關的優秀人員如優秀校長、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甚至是中高考的優秀教師和團隊,雖然這部分資金也是用於教師,但事實上形成一種用自己的錢獎勵別人的情況。

教師為什麼總覺得績效工資比其他事業單位的少?真相在這裡!

第二,被挪用於發放各種津貼

當然,所謂的津貼也不是隨便或者違規違紀發放的,而是上級有明確的規定需要發放的津貼。比如很多地方都規定,要進一步穩定鄉鎮教師隊伍,所以對在鄉鎮工作的教師有邊遠補貼,補貼一般還比較高,估計比城區教師要高500以上。還有教師的超課時補貼、班主任津貼等等,這些都是可以發放的津貼(其他事業單位沒有要發放這些津貼的規定)。但基層財政沒有這部分資金,只好在教師的績效工資中實行再分配,這也是教師感覺自己績效工資比其他事業單位人員低的原因,特別是城區的教師,工資遠遠低於鄉鎮的教師,實際上形成一種用自己工資給其他教師發津貼的現象。

教師為什麼總覺得績效工資比其他事業單位的少?真相在這裡!

第三,收入分配上的傾斜較大

在教師隊伍中,績效工資發放的傾向性比較大,也導致傾斜度比較大。一是整合的力度過大。教師的獎勵性績效發放不是以一個學校為單位來進行的,往往是以一個縣來進行的,也就是說這一部分資金是在一個縣的範圍內進行重新分配,而其他的事業單位是在一個單位內進行分配,所以它的傾斜度並沒有這麼大。二是傾向性非常明顯。大家可以看看學校分配績效工資的係數,明顯地向管理層進行傾斜,也就是說向校長副校長等學校的管理層傾斜,所以最終導致發放到普通一線教師的頭上就比較少。

教師為什麼總覺得績效工資比其他事業單位的少?真相在這裡!

綜上,為什麼基層教師感覺績效工資比其他事業單位人員少,應該就是以上的原因造成的。當然目前這種現象正逐漸改變,比如很多地方規定,獎勵性績效必須迴歸到一線教師身上,而相關的津貼比如班主任津貼、校長津貼、超課時津貼等,將由地方財政來負擔,這對教師來說算是個好消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