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航母平均一週造一艘,一月就可下水,為啥現在一年都難完工?

姚善之


之所以出現二戰時期航母建造速度快,現在建造慢的情況。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二戰時期很多航母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第二:二戰時期,在戰時狀態下,是舉全國之力發展軍備,建造速度肯定快;第三:現在的航空母艦功能更多,更為複雜,性能更強。



二戰時期的航母並不真

嚴格意義上來說,二戰時期的很多航母不能算是真正的航空母艦,而應該算是載機巡洋艦。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商船,巡洋艦改裝而來的。而真正按照航空母艦的標準來建造的也沒多少。二戰時期美國號稱有100多艘航空母艦,其中大部分都是由商船改裝而來的,像蘭利號航母,而由巡洋艦改裝而來的航母有列剋星敦級,獨立級,塞班級等等。而真正按照航母來建造的也就是約克城號,企業號,黃蜂號,大黃蜂號,突擊者號,埃塞克斯級等。由此可知,二戰時期的航空母艦大部分都是由巡洋艦或者商船改裝的。


在二戰時期,參戰各國可是舉全國之力發展軍備

畢竟是在戰爭時期,全國動員起來發展軍備。根本就不在乎性價比,也不在乎錢多錢少。畢竟戰爭失敗,就意味著國破家亡,全國都是緊張兮兮,偷懶的也很少。那樣的建造速度肯定是很快的。而現在的國際大環境是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又非戰時。是要考慮經濟情況的,總不能建造那麼多的航母放著吧!另外,航母的維護保養以及人員的開支也不是個小數目,一般的國家根本養不起。


二戰時的航母建造難度遠沒有如今的大。

之所以二戰時期的航母建造週期短,主要與艦載機有關。當時的艦載機重量普遍在3噸左右,而現在的艦載機滿載時超過20噸。艦載機重量的提高,在起飛降落時對飛行甲板的衝擊力就越大,所以對飛行甲板所用材料的要求就越高。二戰時期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有用木材的,而現在航母的飛行甲板使用的材料都是合金鋼。這種鋼要有高強度,耐腐蝕性,抗衝擊性,易焊接性,耐高溫性等等系列性能。僅僅飛行甲板所用的鋼材就不是一般國家可以開發出來的,迄今為止也只有中美俄英法日德等國可以研發出來。


另外,現在的航母功能較強,具備較強的防禦能力。也集成了各種電子設備,整體的建造難度相當大。可以說,現代的航空母艦是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象徵。

由此可知,二戰時期的航母和現在的航母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內。二戰時期的大部分航母只要可以搭載艦載機就行了至於抗打擊能力如何,根本沒多大的要求。而現在的航母對抗打擊性有較高的要求。


江山何沉


這個問題不能這麼看,二戰美國確確實實是做到了“一天一艘軍艦,一週一艘航母”的這個生產速度,現在一艘航母要一兩年時間才建成。問題就在於,那個時候生產的是什麼航母,現在這個時候生產的又是什麼航母,差距在哪?

二戰時期美國生產了一百多艘航母,其中大部分航母都是護航航母,啥叫護航航母呢?其實就是給商船護航用的,執行對岸轟炸,很少去直接參與海戰。護航航母的檔次在於,採用民用標準的結構、材料等,抗損能力太差,一打就廢的那種。低強度作戰能勉強滿足,輔助作戰等,多數時候就是一個運輸艦,送飛機用的。

而以美國著名的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為例,它的滿載排水量也就一萬一千噸,放現在是什麼級別?加上他那個結構材料,加上他上面那些設備,當靶船都不夠用。你看現在055大驅的滿載排水量都比它高一點,而再看美國現在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排水量可以達到10萬噸,福特級11.2萬噸。

二戰時期的航母和現在就不是一個檔次,即便是同時期,這些護航航母和正常的作戰用的航母就不是一個檔次,當時日本改裝的信濃號航母的滿載排水量也達到了71890噸,你一個11000噸的護航航母,根本就不夠看,和現在更沒法比。

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當初美國是依靠大功率計算機,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才繪製出尼米茲級航母所需要的圖紙,總共十萬張,而蘇聯當年繪圖,都是通過大量人力繪製、計算,花了差不多三年時間。也就是說,二戰那會兒的航母級別根本不夠用,現在你畫圖紙都畫不完。

而且護航航母頂多算是個海上移動的跑道,現在的航母則是一個海上作戰的綜合體,配套設備,遠遠超過護航航母的數量,工作量增加幾百倍,從設計到製作,通通都是高科技。從船體用的特種鋼,到艦載機、雷達、導彈,科技套著科技,樓層一層比一層高,自然要更多時間。

二戰時期美國的護航航母,屬於是在二戰的條件下,包括工業實力、戰爭強度、作戰方式等,美國國家戰爭機器完全開動之下的一個應急產物,要的是產量,而不是質量。而如今呢,天下太平,大規模戰爭不大,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又不是什麼世界大戰。科技發達,美國又有一大堆航母在那擺著,你完全可以放低節奏,慢慢來,不可能說一次性造200艘航母,然後直接拖垮國家經濟。你從航母的應用看,這是一個戰略性的武器,代表著一個國家長遠的戰略方向,急不得。


簡單總結一下,現在航母建設時間長的原因就在於,航母水平上升,戰鬥力上升,所含科技、工作量上升。是長遠的武器,而不是戰時應急產物,另外,世界環境的變化,對於航母的需求並不緊迫。


軍武文齋


二戰期間,確實出現過航母一艘接一艘下水的奇觀,但這並不是普遍現象,這是美國獨有的現象,其他國家完全達不到這個標準,按照日本的工業能力,終整個戰爭結束,日本建造了25艘航母,但是美國至戰爭結束時已經建造了147艘航母,這個數字還是相當有震撼能力的。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的戰爭潛力瞬間被激發,此前鋼鐵產量年均在3000萬噸左右,但到1941年,直接達到了7500萬噸,至戰爭結束前夕年產量達到8132萬噸,與其他國家相比,英、法、德、蘇、日加起來才5600萬噸,完全沒有可比性。

在石油方面,1940年美國年產量達2億噸,鋼鐵產量和石油的富足為美國工業做了充足的保障,戰爭膠著的1943年,美國一年批量生產了50艘“卡薩布蘭卡”級護航型航母,平均下來也就達到了一週一艘的恐怖境地;美國工業能力讓日本人吃驚的例子還有美國的“約克城”航母,在珊瑚海海戰中,該艘航母受損嚴重,日軍預計其修復工作會長達2個月,結果美軍兩天之內就將其修復了。

一週下水一艘航母,這個速度的確是快,但大家始終需要知道,戰爭期間就是什麼實用用什麼,美國雖然建造了147艘航母,但事實上很多航母都是由商船改造而來,而且二戰期間對於航母的要求並不是很高,後期甚至是隻要能起飛艦載機就行,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對於航母的質量要求沒那麼高。

但這一套放在現在可不行,因為戰爭武器在不斷升級,拿艦載機來說,由螺旋槳式轉變成噴氣式,那麼與之相配套的甲板、阻攔索、甲板長度等均需要升級,除此之外還有航母的防護能力,二戰期間主要是防魚雷和炸彈,而且二戰期間的航母只要被炸彈擊中那麼就會損毀嚴重,甚至幾枚炸彈就能讓其沉沒,但是現在則完全不同,航母的防護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防禦的是動能更大、威力更強的導彈甚至是核彈的衝擊波,如何能在遭遇這些攻擊的情況下繼續保持航母的戰鬥力,那對於航母提出的要求可就高了。

二戰航母可以一週一艘,現在別說一年一艘,看看印度的“維克蘭特”號航母就知道建造過程是多麼複雜,總之現代航母已經是相當的金貴,要求的技術也相當的高,和五代機一樣,有強大的戰力,但是花費的金錢、工時,需要的技術、材料已經不是過去可以比的上的。


戰甲裝研菌


客觀講,現代造船廠如果全力動員,一艘兩萬噸的簡易航母幾周就能造出來。所以,真不是什麼技術問題,也不是二戰航母有多麼簡單。


所謂一個月完成一艘航母,指的是美國的護航航母,戰時累計建造了150多艘。高峰時期,平均每一週能會有新的護航航母下水。這些護航航母之所以造的快,首先是因為採用民用商船船體,所有鋼板材料、發動機、武器系統在大批生產條件下都能迅速成軍。



其實,這種商船的設計也並不是多簡單。1-2萬噸的船體,不是什麼中小國家都能隨便造的,關鍵是具備了高度工業化的國力。像舊中國時,用進口材料和設備組裝了四艘萬噸級商船,都成了某些人吹捧的材料,這種萬噸輪甚至連後續發展都沒有。


像二戰時候這種建造高速度,現代可以更高效地實現,無論是材料、設備還是武器,並沒有什麼比二戰更困難的理由。只要準備好材料,安排好各個模塊的施工,組裝起來非常快。三四周甚至一兩週造出一艘航母,並不是什麼天方夜譚。



但是,現在的一艘大型航母甚至輕型航母動輒建造一年甚至兩三年,主要出於維持船廠工作量的需要。軍用船隻的建造,需要熟練技工和管理經驗,因此要確保長期而穩定的工作安排。


現代的大型軍艦訂單少而又少。如果短短一兩個月就造完了,下一艘航母可能還要等上一兩年,期間很多工作經驗和工裝設備都會被浪費。而且如果訂單太少,施工時間不足,等於船廠很長時間沒活幹。假如五百人花兩個月造航母,還不如一百人花十個月造航母,因為前者的人力成本可能是後者好幾倍,還可能造成幾百人暫時失業。



戰鬥機也是一樣。法國的陣風和英國的颱風,都是不過一兩百架,卻要拉長到15-20年的時間來建造。目的就是維持戰機的生產線,否則一兩年造完了,剩下十多年都是空置的,還會失去有經驗的工人。(陶慕劍)


建造航母


陶式防務評論


二戰期間,確實有國家做到一週下水一艘航母的先例,美國“卡薩布蘭卡”級航母就造了50艘,而這項龐大的造艦計劃其實僅耗時一年,按時間來算的話,可不就是一週就能下水一艘航母嘛。那麼,現代航母的建造時間有多長呢?我們以最具代表性的美軍“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為例,它的建造時間為3---5年,建造時間最短的CVN-74“斯坦尼斯號”航空母艦也用了約兩年8個月的時間,此外,航母服役還要再等兩年。同樣都是航母,為什麼兩者之間的差別這麼大呢?說白了,二戰時期的航母建造標準低,現代航母是真正的“海上霸王”,兩者不可同日而語,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

從噸位上來講,“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遠超“卡薩布蘭卡”級航母

前者曾經是全球綜合性能最強悍的航母,其滿載排水量可以達到10萬噸上下,而“卡薩布蘭卡”級航母就遜色多了,它的標準排水量只有6530噸,滿載排水量也才剛剛超過1萬噸。鉅艦的建造時間較長完全可以理解,畢竟,現在的大型驅逐艦排水量都可以達到12000噸,建造區區1萬噸的航母的確用不了多長時間。

從製造材料和工藝方面來講,現代航母也非常有講究

“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的甲板不僅使用要求甚高的特種鋼,以抵抗噴氣式戰機起降時產生的巨大沖擊力。同時,它還要考慮戰機起降的高效性以及合理性,拋開其他不談,“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的飛行甲板長238m,斜角甲板與船體中心線的夾角為9.5度,這樣的話,該航母完全可以在艦首開展起飛作業,並利用斜角甲板進行降落回收。此外,為了提高戰機升空作戰的效率,“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還安裝了四具C-13-1蒸汽彈射器 以及由四組攔阻索構成的MK-7飛機降落攔阻系統,這一整套設備足以讓34噸重的飛機加速至185節的起飛速度,像F/A18戰機、E-2預警機這類軍用飛機,“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完全可以以每分鐘兩架的速度將其彈射升空。

反觀“卡薩布蘭卡”級航母就遜色多了,當時,美軍為了急速擴充海軍實力,才打造了這款護航航母,與主戰航母不同,“卡薩布蘭卡”級航母必要時就會承擔運輸任務,為主戰航母補充艦載機,據瞭解,一艘“卡薩布蘭卡”級航母最多時可以搭載60架F4U海盜式戰鬥機,執行上述任務時,這款航母基本沒有空中戰鬥力,隨隨便便過來一艘水面艦艇都可以將其擊沉。作為一款護航航母,“卡薩布蘭卡”級航母防護力太差,除艦橋和魚雷庫外,其他部位基本沒什麼裝甲。再加上,它所搭載的F4U戰機重量只有5,6噸,遠遠無法與“大黃蜂”動輒將近30噸的重量比,“卡薩布蘭卡”級航母的甲板要求相對較低,初期甚至採用了木質甲板

,這是因為,那個年代的戰機機身普遍比較剛硬,如果採用鋼板,會同時造成航母甲板與戰機損壞的情況發生。

從動力系統來講,“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更是完全碾壓“卡薩布蘭卡”級航母

在羅伯特·麥克納馬拉的提議下,這款航母採用了雙反應堆構型,其使用的A-4W反應堆一共可以輸出26000馬力的功率,光是安裝這兩座核反應堆就足足耗時將近3個月,

除了安裝工程繁瑣複雜外,相關人員必須保證核原料不會洩露,其安全檢查工作同樣非常費時間。“卡薩布蘭卡”級航母就不一樣了,其動力系統是三脹往復式蒸汽機,推進器也只有兩具螺旋槳,安裝這些的確用不了多少時間。

當然了,“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工程量龐大絕不僅僅體現在上述幾個方面,從船體建造、整合武器系統以及損管防護等諸多方面來講,這款航母都做的非常到位

我們很難想象,足有若干個足球場那麼大的甲板到底需要多少人員去焊接、鉚接,有人甚至稱,航母上的一顆鉚釘就可以買一輛豪華轎車,這麼昂貴的東西怎可盲目追求建造速度。再說了,現代航母已經不單單是一艘龐大的水面艦艇,在航母打擊群中,它甚至擔負著指揮整個艦隊的責任,就其本身而言,航電系統、導彈系統、雷達系統、電子對抗系統、動力系統這些統統需要被有效整合,只有這樣,航母才能在戰時充分發揮戰鬥力,而這些因素“卡薩布蘭卡”級航母幾乎不用去考慮,說實話,跟“尼米茲”級航母相比,卡薩布蘭卡”級航母跟一個鋼鐵空殼沒什麼兩樣。

更可況,一分價錢一分貨,現代航母雖建造時間較長,但動輒就是數十年的使用壽命,就算遭受較大規模打擊也可以巋然不動,而類似“卡薩布蘭卡”級那樣的護航航母不僅使用年限只有5---8年,一旦被幾百磅的航彈擊中,很有可能會立即沉沒。

1981年5月26日夜間,美軍“尼米茲”號航母發生著艦事故,一名服用抗組織胺藥物的飛行員駕駛EA-6B電子戰飛機著艦後徑直衝向甲板上的一架戰機,被由此引發了一架SH-3直升機、三架A-7E攻擊機、一輛調度拖車以及三架F-14A戰鬥機的連環爆炸

,F14A戰機上搭載的鳳凰導彈、麻雀導彈與響尾蛇導彈被誘爆,連帶大量地面損管人員受傷,據事後統計,這起事故共造成14人死亡,48人受傷,大約有21架各型飛機報廢或被“重傷”,直接損失高達1.4億美元,國際社會甚至發出“尼米茲”號航母或許會因此而報廢的聲音,可僅僅在第二天凌晨2點多,這艘航母就宣告解除危險警報,由此可見,“尼米茲”級航母到底有多麼堅不可摧,這種強悍的“海上怪物”,別說耗時兩三年建造,就算花再多時間也完全值得,其優勢絕非“卡薩布蘭卡”級航母可比。


尊重客觀事實,探究事件真相,我是軍武視界,歡迎關注


軍武視界


題主說的是美軍在二戰期間建造的“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該級航母一年建造了50艘,所以有了平均一個星期一艘的說法。

但,如果以“卡薩布蘭卡級”為標準,現在全球將有200家以上的船廠可以建造,就連越南都能一年建造10多艘的產量...為什麼這樣說?就是因為該級航母的建造標準太低了!滿載排水量11000噸左右,艦體結構和所用材料都是1930年代水平,在飛速發展的21世紀的今天,這樣的標準連最普通的“散裝貨輪”都要比它強得多,所以二戰期間的航母與現代航母相比根本沒有可比性!

那麼現代航母在現在工業水平的條件下為何不能一個星期一艘?這是因為現代航母的技術複雜程度不止一百倍於二戰的“護航航母”,首先是排水量要超過“護航航母”的十倍,並且由於進入到噴氣機時代後對於航母的結構承重能力的標準要求也大為提高,所以在使用鋼材和工程量方面更是百倍於“護航航母”。

第二點,現代航母的各種設備要比過去也增加了幾百倍,這些設備的安裝調試也需要很長時間,僅航母的核反應堆的安裝就得需要一個多月時間,核反應堆涉及到了最高安全等級,需要大批的專業技術人員去安裝,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要嚴格按照施工規範來完成,想快都快不了。
現代核動力航母都使用兩座核反應堆為主動力,工業方面只要是涉及到核能問題,安全是至關重要的,現代航母新型核反應堆的燃燒棒基本上都是武器級的鈾235,一旦發生洩露損失將是巨大的,而常規航母的多臺鍋爐和蒸汽輪機也要仔細安裝到位,誤差值也很小否則會影響到航母的動力系統的整體運行。



早年間的航母的飛行甲板是木質的,當時的艦載機機身結構強度很大,如果是鋼板建造飛機著艦時會承受不了鋼板的“衝擊反作用力”會把艦載機顛壞了,為了減少反作用力對飛機造成的傷害而使用木質飛行甲板,彈性好可以抵消和吸收大部分的反作用力,基本上不會讓艦載機受損,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木質甲板重量很輕,那個年月的蒸汽輪機功率都不大,如果飛行甲板要是使用鋼材會增加航母的自重,這樣航母的航速會減慢很多...所以當時幾乎大部分航母都是木質飛行甲板。


但是木質飛行甲板到了現代噴氣式艦載機時代就不行了,20多噸的重量在加上180公里時速的著艦速度衝擊力將是巨大的!木質飛行甲板根本經受不住...所以必須要用低合金高強度鋼板建造飛行甲板才行。
圖片上是企業號核動力航母的一塊飛行甲板用鋼板,寬5米、長25米,要用這麼大塊的鋼板建造三個足球場那麼大面積的飛行甲板,焊接量和鉚接量是驚人的,並且在焊接和鉚接的過程中要非常認真,誤差值很小,否則受焊接拉扯應力、熱漲冷縮產生的擠壓應力都會讓飛行甲板變形,出現凸起或者凹陷,嚴重的影響到艦載機起降的安全!所以,在飛行甲板的施工當中保質保量是第一位,工期進度排在後幾位。

中途島戰役日本大型航母被美軍
殲滅四艘,美軍自己也損失了一艘,當時的航母建造標準低,抗打擊能力和損管都很差,僅僅捱了幾枚500磅航彈就沉沒了,而現代航母要承受比這十倍的打擊都不會沉沒。
圖片上是美軍“福萊斯特號”

航母在越南戰爭期間的一起重大事故,當時一架A–7“海盜”攻擊機掛滿彈藥在停機區準備滑行到起飛線,不知為何一枚127毫米火箭彈無緣無故的突然自行點火,直接擊中了一架也裝滿炸藥和燃油是A–4“天鷹”攻擊機...隨即爆炸起火,並且大火在很短的時間內又引爆了一枚1000磅航彈...過奮力撲救大火熄滅,但是“福萊斯特號”沒有受到重大傷害,仍然自主航行到菲律賓的“蘇比克基地”進行短暫停留後,橫跨太平洋返回珍珠港...“福萊斯特號”的事故表明,其抗打擊能力已經超過了二戰航母標準的十幾倍以上!根本不在一個層級上。

通過前面對現代航母和二戰航母之間幾個方面的對比,現代航母的排水量、安全等級、抗打擊能力...等等,建造標準都比早年間的航母多出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技術等級,工程量增加了數十倍,建造工期必然要延遲,所以現代航母不可能在一年只能就能完工。
現代航母的使用壽命為40年以上,而二戰期間的護航航母只有5~8年,所以二戰結束後大部分的護航航母都被封存,二三年後都被拆解了,就是因為它建造標準太低,施工質量也很差!使用年限到了,沒人用也不敢再使用它們了,它與現代航母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皇家橡樹1972


二戰期間造航母最多的國家是美國,號稱“在整個二戰期間造了上百艘的航母”,然而,說句誇張點的話,二戰時期所有的航母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今天的一艘“福特級”核動力航母,兩者的技術含量根本就不在一個次元,更何況在老美那上百艘航母中,大部分都是那些拿貨船、戰艦改裝的護航航母(CVE),比如下圖所示,在二戰期間美國海軍的航母中,護航航母(CVE)的舷號就排到了123。

▲二戰期間美軍航母舷號

這些護航航母有什麼特點呢?就是與正兒八經的航母相比,CVE的結構相對更加簡單、體量更小(只有真正的航母的1/3左右)、航速和攜機量也更少,以及防護性能更差等,也就說,題目中提到的那種“一週一艘、一月可下水的航母”其實就是指這些易於快速、大量建造的護航航母,除了美國海軍外,日本帝國海軍和英國皇家海軍也同樣用貨船、戰艦改造過CVE,至於作用,最主要的就是在平時為運輸船隊護航,還有就是在登陸作戰時,負責提供一部分空中火力壓制。像下圖中的那艘看起來比較簡陋的航母就是二戰期間美國海軍旗下的“蒙特雷號”CVE,她的前身就是一艘“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

▲“蒙特雷號”CVE

看看上圖中的“蒙特雷號”航母,再對比一下今天的航母,差距非常明顯好吧,像“蒙特雷號”這樣的CVE其實就是在原來的商船或者軍艦的基礎上再加一層簡易甲板,甚至這個甲板的表層還可以是木質的,這樣的甲板起降一下當時那幾噸重的螺旋槳戰鬥機是沒問題的,但你讓今天幾十噸重的噴氣式戰鬥機上去試試?現在的航母甲板厚度不過在5釐米左右,而就是這一層“薄薄的甲板”(相對於航母體量來說)就需要承受30噸重的艦載機在高速起降時的巨大沖擊力,除此之外,還需要承受戰機尾部高溫尾焰的燒灼。通俗點來說就是:二戰時期那種用貨船改裝的護航航母,今天隨便一家造船廠都能給你批量生產,而把今天的航母放到二戰時期,連個甲板都造不出來。

最後,上圖中的就是1943年4月15日入役美國海軍的“約克城號”航母(“埃塞克斯級”航母的首級艦),只從她的外形上看,這艘航母基本上就奠定了現代航母的外形設計,也就是說,像“約克城號”這樣的航母,才是現代航母的雛形,然而,這樣的航母,即使是號稱工業文明最燦爛的美國,也沒有造多少艘。因此,不要拿二戰期間的航母來跟今天的相比,今天的航母是集人類現代化工業文明之大成的產物,兩者之間根本就不存在可比性。


哨兵ZH


重複回答就不再侃了,這裡從另外一個思路或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二戰時期的航母與現代航母,雖然看文字面好象一樣,都名曰航空母艦,但實質上此航母非彼航母,從質的變化上已非同日而語,根本上就是兩個性質完全不一樣的產物。大家這樣想象一下,以東方大國現在的造船業,火力全開來造二戰時期的航空母航,腦補一下,平均下來怕不是一天一艏了吧,聽過局座講課的就知道,東方大國目前能造三、五十萬噸船的造船廠就有上百家,以這種實力造二戰時的航母,用下餃子比喻已落後了,好比母雞下蛋。而這樣造出的航母在現代已是落湯鳳凰不如雞,一艏現代驅逐艦都能在沒被發現時,就可擊沉二戰時航母。所以說二戰時的航空母艦,它的建造技朮和作戰實力,與現代航空母航的建造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下的產物,不是可用建造速度來做比較的,就象二戰時踏上北極都困難,而現在都想著登月球了,呵呵,沒有可比性。大家認為呢?共同關注頭條。


孤獨炁


你指的一週速成是護航航母,主力航母也要很久。護航航母是速成品,不是軍用艦船標準建造,最關鍵的是護航航母是用造好了的大型商船改裝以後就成了航母,只要艦載機能正常起降,保證通訊暢通就好,現在的主力航母能這麼簡化嗎?比如馬到海戰時英國海軍特混艦隊的“大西洋運輸者號”那就是猴兒版飛機運輸船,結果咋樣!


蔓延165411079


二戰期間航母與現代航母有本質差別,那時航母多為商船改造而來,只要有足夠噸位的船,上面加層甲板,就可以了,當時的飛機重量輕,3一5噸起飛重量,而現在飛機20多噸起飛重量,對甲板要求完全不在一個概念上,航電設備,更加複雜,船員人數增加數倍,生活設施非常複雜,所以現在航母結構的複雜程度高很多倍,所以生產週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