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漫談(1)太極拳的起源

太極拳漫談

當我們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偉大理想的時候,也不得不面對和正視一個如何“安身立命”的問題。而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於身體健康。如果身體是1,其它都是0,那麼後面掛的0就越多越好;如果身體是0,那麼後面掛多少0或1都無從談起。所以,我們要鍛鍊身體。鍛鍊身體的同時如果能夠掌握點自我保護、防止壞人侵犯的本領就更好了。這“健身”+“防身”是什麼呀?武術!武術無疑是最佳選擇。

而太極拳,就是一種既可健身又能防身的優秀的武術拳種,是民族之瑰寶!

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太極拳。

一、太極拳的起源

民間傳說,太極拳是張三丰創的。但沒有確鑿證據。為了加深大家對太極拳的直觀瞭解和理解,我們先看一段李連杰主演電影《太極張三丰》中張三丰創太極拳的視頻片段:

● https://www.ixigua.com/i6801732889428886027/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目前主要有6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老子――尹文始……麻衣……陳希夷……張三丰……

第二種說法

唐代的許宣平創三十七式長拳……明代宋遠橋……清末民初宋書銘;

唐代李儒(字道子,號十力僧)創先天拳長拳十三勢……宋代俞清慧、俞一誠……明代俞蓮舟、俞岱巖;

唐代胡鏡子創後天拳……明代殷利亨;

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巖、殷利亨、莫谷聲 (不知何派),與張三丰弟子張松溪、張翠山常相往來。七人曾至武當山請益張三丰。以後逐漸傳播開來。

第三種說法

宋代張三峰或明代張三丰創太極拳……蔣發――陳王庭和邢喜懷……,陳王庭傳陳家溝陳氏族人,邢喜懷傳趙堡鎮。陳家溝傳至陳長興時,傳楊祿禪;趙堡鎮傳至陳清平時,傳武禹襄,以後廣泛流傳。

第四種說法

陳家溝九世陳王庭創太極拳,傳蔣發和陳氏族人。蔣發傳趙堡鎮邢喜懷。陳家溝傳至陳長興時,傳楊祿禪;趙堡鎮傳至陳清平時,傳武禹襄,以後廣泛流傳。

第五種說法

蔣發和陳家溝九世陳王庭各有武藝,兩人相互切磋,共同豐富提高,發展完善了多套拳法,以及劍、槍、單刀、雙打、大刀等器械套路。陳王庭傳陳家溝陳氏族人,傳至陳長興時,傳楊祿禪;蔣發傳趙堡鎮邢喜懷,傳至陳清平時,傳武禹襄。楊露禪和武禹襄都是河北廣府人,稱所練之拳為“綿拳”。後來武禹襄得到王宗嶽整理編寫(或抄寫)的《太極拳譜》,“太極拳”之名由此流傳開來。楊露禪和武禹襄都尊張三丰為祖師。

第六種說法

唐代千載寺(位於今河南博愛縣,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原名無極寺,是與洛陽白馬寺一起誕生的、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北魏太武帝時改名為太極廟,文成帝時複稱無極寺,東魏武定三年改名為千載寺)住持李儒(字道子,號十力僧)創無極養生功,在寺內代代相傳。這位十力和尚,將三教合一作為平生目標,身體力行。清朝康熙年間的《千載寺唐僧十力傳碑》記載,大唐貞觀年間,李世民賜他姓李名儒,字道子,號十力僧,這個名號本身就是“儒、釋、道”三教合一。他一生都在宣揚“弘揚儒、釋、道三教”,按照他的囑咐,他死後舉行葬禮時,身穿道袍,體蓋袈裟,頭枕三教經書,手持墨劍,僧人立左,道士守右,儒官儀禮,三教經日不散。

至明代,(河南博愛)唐村李春茂(生於隆慶二年八月,卒於康熙五年九月)入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拜師博公武道(拜一位被尊稱為‘博公’的會武功的道士為師),讀《孫子兵法》,練無極養生功、十三勢拳、劍、槍藝、箭藝,弘揚三教合一論,遊教傳拳於晉、魯、陝、浙、湖、廣,數省赫名。

在唐村,雖然比李春茂晚一輩但年齡與李春茂差不多的習武人物還有李佩、李倬等人。李佩,字崖,庠生,文武雙修,生於隆慶元年,卒於崇禎丙子年,一生教書傳拳,京師有名。李倬,庠生,生於萬曆元年,卒於順治十年,一生教拳,山西、山東、京師,弟賢數千,十三勢、太極養生功,教場,揚名武林。

後來,李春茂的兒子李仲(字峰,生於萬曆二十六年,卒於康熙二十八年)、李信(字巖,生於萬曆三十四年,卒於崇禎十七年),與陳溝姑表陳王庭(字奏廷)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拜師結義,創藝太極養生功,練傳無極功、十三勢通臂功,拳、劍、槍藝、箭藝等,名傳數省。陳王庭考舉時,考官鼓吏不平,陳王庭怒殺鼓吏,李仲、李信受到誅連,被革辭,避開封杞城姨母家傳拳。

李仲、李巖(李信)後來成為李自成麾下大將。最後李巖(李信)被李自成冤殺;李仲解甲,復入千載寺再拳,後赴浙江,教書傳拳為生。

李仲、陳王庭各自進一步演練養生功、十三勢拳等,傳給自己的後代。陳家後來人才輩出,出現了陳長興等武術大家,將太極拳發揚光大,形成不同套路,並衍出各家太極拳。李家在清朝也十分興盛。李仲有五個兒子,其中長子李元欽習十三勢拳、劍、槍法,成為一代名家,終生以傳拳為業;次子李元臣精於十三勢拳,先後在安徽和河南舞陽傳拳,帶出一些弟子;四子李元善習十三勢拳、劍、槍法,成為武學名師,一生弟子達數千人。此後,唐村李家又出現了李鶴林(李仲的曾孫)、李嘉際(李鶴林的孫子)等太極拳名家。到了近代,陳家太極拳人才輩出,而李家逐漸勢微,雙方拉開了差距。

楊露禪和武禹襄分別從陳家溝和趙堡鎮學得武功,並沒有(或不知道)“太極拳”之名,而是稱所練之拳為“綿拳”。後來武禹襄通過哥哥武澄清在河南舞陽鹽店(先後由李鶴林的兒子李永達和孫子李嘉臻經營)得到王宗嶽整理抄寫的《太極拳譜》,開篇之《太極拳論》義理精妙,“太極拳”之名才流傳開來。因王宗嶽從學於李鶴林,而李家祖傳的武功來自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有道家淵源,所以楊露禪和武禹襄都尊張三丰為祖師。

2005年3月,河南溫縣體育局局長原福全與陳家溝人前去唐村探訪,聽唐村人說,李鶴林故居大門上方曾有一塊匾,上面有四個鎦金大字“武元傑第”,落款是“門弟王宗嶽”,因李鶴林故居過去是大隊部,唐村人對這塊匾極為熟悉,可惜“文化大革命”時被燒了。

以上六種說法,有相互聯繫印證之處,也有矛盾之處,因史料匱乏,目前難以定論。筆者認為,綜合六種說法,可知太極拳之發源,乃匯小溪而成巨流,其自萌生而至完善,決非一人一代之功。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讀者如有高見,歡迎留言。但為了避免無謂的爭執,在沒有確信的史料的情況下,筆者一般不再做進一步的回應,讀者諒之。

(本文系會心齋原創,歡迎批評、指正、轉發、關注。《漫談》後續內容,將陸續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