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咸陽,唐太宗與昭陵六駿

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時

每戰必乘駿馬衝鋒陷陣

在兩軍對壘中

他常親率精騎衝擊敵方戰陣

每每穿陣而過,謂之“貫陣”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

李世民是在馬上得的天下

昭陵六駿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東北22.5公里的九嵕(zōng)山。“昭陵六駿”石刻原就置於昭陵北麓祭壇兩側的廡廊中。

歷史上的咸陽,唐太宗與昭陵六駿

“六駿”的原型,是唐太宗李世民在618年至622年五年間轉戰南北時所乘過的六匹戰馬,分別名為:颯露紫、拳毛騧、白蹄烏、特勒驃、青騅、什伐赤,它們都曾伴隨李世民在戰場上縱橫馳騁。白居易詩中曾雲:“太宗旨在振王業,王業艱辛告子孫”,為了告誡子孫創業的艱辛,同時也對與他相依為命的六匹駿馬的懷念,李世民在貞觀十年(636年)興建昭陵時下詔,將“朕所乘戎馬,濟朕於難者,刊名鐫為真形,置之左右。”

歷史上的咸陽,唐太宗與昭陵六駿

2010年,國家郵政局發行《昭陵六駿》特種郵票1套6枚

寬約2米,高約1.7米的昭陵六駿,姿態神情各異,線條簡潔有力,造型栩栩如生,像這樣的藝術作品,不只是造型上的成功,雕刻技巧的精絕,而且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故事,顯示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成就,是極為珍貴的文物。

颯露紫

為李世民平定東都擊敗王世充時所乘。牽著戰馬正在撥箭的人叫丘行恭,六駿中惟這件作品附刻人物,還有其事蹟。太宗給颯露紫的讚語是:“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讋三川,威凌八陣”。

白蹄烏

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時所乘。石刻“白蹄烏”昂首怒目,四蹄騰空,鬃鬣迎風,儼然當年在黃土高原上逐風奔馳之狀。唐太宗給它的贊詩為:“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日本學者原田淑人認為 “什伐”或譯作“叱撥”,是波斯語“阿溼婆”的縮譯 ,即漢語“馬”的意思。

什伐赤

什伐赤是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南敗竇建德時的坐騎。唐太宗讚語:“瀍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在這一重大戰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傷亡三匹戰馬,基本完成統一大業,“青旌凱歸”流露出他的興奮。

特勒驃

黃馬白喙微黑,毛色黃裡透白

黃馬白喙微黑,毛色黃裡透白,故稱“驃”,“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職名稱,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贈。唐太宗為它的題贊是:“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天險摧敵,乘危濟難。”為李世民平定宋金剛時所乘。

蒼白雜色—— “青騅

為李世民平定竇建德時所乘。唐太宗給它的讚語是:“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前三句形容馬的矯捷輕快,後一句道出這一戰役的關鍵性意義。

拳毛騧(guā)”

是一匹毛作旋轉狀的黑嘴黃馬

前中六箭,背中三箭,為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時所乘。自這場戰爭後,唐王朝統一中國的大業便宣告完成。

作為中國藝術史上赫赫有名的“六匹馬”——“昭陵六駿”精美絕倫,在我國雕刻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這六匹西域名駒的浮雕作品,顯示出唐代動物雕塑的成熟,有大唐強盛弘大之氣度,表現出唐代雕塑的最高水平,使中國的浮雕藝術進入了一個輝煌的境地,是我國古代石刻浮雕藝術的珍品。據傳上世紀初,魯迅先生來陝西目睹了這批石刻後,曾稱讚這批作品是“前無古人”的藝術傑作。1996年,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確定其為“國寶級文物”。

5分鐘走進昭陵六駿的前世今生

一千多年來,昭陵六駿作為中華民族藝術瑰寶,一直屹立在九峻山上。1914年,昭陵六駿中最為叫絕的的“颯露紫”、“拳毛騧”被美國某文物商串通一華人將其打碎盜運出境,流落異鄉,現藏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4年之後,另外四駿也因盜運受到毀壞,萬幸的是被愛國人士追回,現陳列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歷史上的咸陽,唐太宗與昭陵六駿

歷史上的咸陽,唐太宗與昭陵六駿

歷史上的咸陽,唐太宗與昭陵六駿

歷史上的咸陽,唐太宗與昭陵六駿

歷史上的咸陽,唐太宗與昭陵六駿

歷史上的咸陽,唐太宗與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的藝術地位是我國雕刻史上的一座峰碑,在中外藝術史上,“昭陵六駿”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