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方舟子的时代局限性浅谈(一)(二)

【按】年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在头条上发表了“方舟子的时代局限性浅谈”系列文章,文章中曹老师充分肯定了中医的疗效以及其在医学界的地位。在此次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医的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刚刚澎湃新闻报道,截止到今天,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确诊病例共计60107例,占比为85.20%。湖北以外的地区,中医药参与救治病例治愈出院数和症状改善者占到了87%。如此醒目的数据,曾经否定中医的人要对中医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了。

(一)方舟子的时代局限性浅谈

【小按】在网上关于转基因问题为方舟子科学品性辩护了几句,招来一堆批评。其中,涉及到方舟子关于中医药的观点,我一直不感冒。现粗略叙述如后。

方舟子主要的方法论知识是在1990年之前,或者说主要是1980年代初在中国科技大学时习得的。他留学的密歇根州立大学大学。和美国中西部10所高校一样,是个非常没有形而上学素养的技术型高校体制,无法和中科大的前沿理念教学相比较。

方舟子后来谈科学方法论的不少知识,基本上是吃中科大的老本。在密州大念博士,主体上是一些技术性知识,科学方法论上长进不大(实验方法上另当别论)。这些知识在2000年之前尚可以用,到2010年时就非常勉强了。

曹和平:方舟子的时代局限性浅谈(一)(二)

今天,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联网共享技术,纳米技术带来的非爱因斯坦宇观,非普朗克微观,非牛顿人观意义上的认知,以及与混沌理论(the theory of chaos)等的综合,让一批战略性前沿科学家能够在更高智慧形态上重新认识中医药体系的形而上学合理内核以及深化新技术研究的迫切性。

由于毕业以后几十年离群索居式的孤军奋战,方舟子远没有跟上时代方法论进步的节奏,在科学方法论上,已严重落伍了。有子曰:科学家都是有时代适应年限的,有一天,我也必定和方舟子一样。

子曰:“舟子,勿武断中医须‘废医用药’。不智、不慧”。切切。

(2020年1月4日下午3时,于南方科大航空航天学院无人飞行器设计中心)

(二)中医药有比较优势

【小按】方舟子在维护科学研究的纯真性方面有独到的贡献。他几乎是凭个人之力,穷几十年时间来干这件具有科研环境保护意味的工作,吃力不讨好,但精神可嘉,是我国科研环境领域里一份珍贵的人力资源。但是,谁都有错,方舟子“废医验药”的说法,废除中医,验证中药方的前半句是非常错误的。继上次讨论方舟子批评中医药的方法论局限之后,大家非常积极(超过20万元阅读),但也招致很多批评,这里做一点回复。但是请谨记,这里是在科学方法论及科技进步路径层面的讨论,作为科学实验室前的思维来看。

中医药的第一个比较优势在于它亲近绿色,中药原料的毒副作用小于西医。这一点从中西医药的技术进步路线上可以看出来。关于中西药的毒副作用,需要医药史研究作为基础,但二者的技术进步路线异同可以为这种努力提供一线科研辑史的方法论透光。我们运用从结果上溯历史的方法来讨论。

从今天中西医药执业现状来看,西药的技术进步主方向可以上溯到医(诊断)、疗(治病过程)和器械、药物四个领域。比如,血液循环系统发现后,手术刀和关联器械变得必要,对应的麻醉药、镇痛药、纱布、绷带药等变为市场级别的需求。这些需求可以在工业革命时期的矿物开采和后续加工过程中通过分离、提纯、炼化及合成中获得。西医的技术进步路线使它没有有意识地将视野集中在植物和动物原材料领域。

曹和平:方舟子的时代局限性浅谈(一)(二)

连带而来,比如听诊器、手术刀、止血钳、手术室、手术台、病床和定点医院也陆续出现了。这是西医作为行业的技术进步路线,也是他超越中医的地方。但也不必惊慌,在技术进步路径依赖周期时程里,这只是个小小时段的落后。比如,在王安石当宰相那一年,中国的铁产量是17万吨,当时铁的价格是6.1斤粮食。英国直到1700年前后,铁产量和价格才是这一数字。这个时间比欧洲国家早了600年-800年。那一时期中国出现了100万和200万人口的大城市。欧洲得要数百年后才能出现。

但是,到1931年日本侵华的时候,中国的铁产量才是5万吨级别,可能到1949年的时候,也就是个10万吨级级别的产能,和美国的差距是两百倍。可是,建国后60十年的时候,中国的钢铁产量是美国的10多倍,等于全世界的总和还要多(除去中国)。中国医疗行业的进步,也会或前或后出现这种现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

但是,西医药这一技术进步路线和原料取材上的宽口径,也为它带来了矿物质合理化途径合成物质入药后的高毒副作用风险。这为西药的验药环节带来超高成本代价,有时候几乎难于支持。几年前,美国一个研究到中国来让消费者试吃转基因“黄金”大米就是一例。西医验药环节的苛刻也使得它变得发达和更具用药的精当流程。

曹和平:方舟子的时代局限性浅谈(一)(二)

中医药的技术进步路线则不同,由于早在千年或者更古时刻(待确定),中医的技术进步路径是, 动员当时条件下高水平人力资源,中医师的培育及在诊断上采用智慧四终端,望(视觉)、闻(听觉)、问(口)、切(触觉),这在综合考量上,是一种非常精当的总量体系法(给定无工业革命条件)。对应的,其阴阳五行八脉奇经之说,其实是人体复杂系统均衡失衡两态,演化发散在取向收敛过程的方法论叙述,只不过是中医术语罢了。

这一点只有在1980年以后成熟起来的混沌理论和开放系统理论中才能得到公理化和量化参数的解释(可惜绝大多数中西医药人今天还不在行业规模上知道)。这种资源动员上的智慧富焦资源的使用,使得中医药的技术进步路线是知识的和经验智慧的,而不是器械的和医院机构的,治疗的药物原料主要是用和人体构成相近的植物动物体材料,更少地选用开采及化学合成材料。

这一个维度上的技术进步路线,使得中医药在周期进步上和西方拉开差距的同时,也获得了自己的相对比较优势。比如,来源于植物和动物原材料,中药的毒性是生命大分子的,比西药的化学合成分子更容易用分子刀架切割和分解,其降解的生物工程难度也小的多。这也和计算机的高级语言和基础层语言一样,后者的学习过程也耍有趣的多。用综合指标来度量,中医施药时的毒副风险级别要小(这方面的比较和相对比较优势现在还很少有人研究)。

事实上,中医药还有更多的比较优势,比如豪华医院的超高成本,在生命的最后三个月可能耗掉一个人一生三分之一的储蓄收入,中医的技术进步路线就不会导向这种金钱陷阱。现在网上一批半吊子就是个否定中医药,消灭中医药的呐喊,充满了科学盲众特色。方舟子的废医验药说,助长了这种气势。

放弃中医药的技术进步路线是懦夫懒汉思维,在真正的科学家看来,这是一类科学超长规增长带来的盲从奴性,膜拜和否定自源路径。该是把西医药从庙堂(蠢行)上拿下来,用两种技术进步路径推动人类医学发展的时候了。

(曹和平,1月12日于乌镇矛盾故居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