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戰爭,向來就是人性的一場考驗


《1917》:戰爭,向來就是人性的一場考驗

談起戰爭片,可能很多人會不自然地想起《肖申克的救贖》、《敦刻爾克》、《珍珠港》等在戰爭影史上留名的優秀劇作。

而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部也有關於戰爭題材的最新電影——《1917》,那麼這部電影與以前的大作有什麼不同呢?它又到底講述看什麼呢?何以被許多觀眾奉為本年度最具奧斯卡奪冠熱門的潛力之作呢?

《1917》:戰爭,向來就是人性的一場考驗

從技術上來看,這部影片採用了一鏡式的拍攝技法,可以讓觀眾得以在觀影的同時獲得最逼真的沉浸式的體驗,無論是劇情故事的推進,還是在講述人物的心理變化,可以說這部影片都相當精緻地把握住了人物的肢體語言以及心理旁白的變化,彷彿讓人可以不自覺地忽視自身是處於觀影的外部世界中,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影片的故事講述之中,身臨其境式地感受裡面人物情感的變化。而這部電影不僅在技法上獨具匠心,在劇情的講述上,同樣也可以說能夠給人以“大道至簡”的感覺。

《1917》:戰爭,向來就是人性的一場考驗

《1917》所要講述的故事正如片名一樣,讓人簡單明瞭地就知道它所要講述的故事是什麼,同樣都是戰爭題材,一些國產戰爭片大多著眼於片名的噱頭上,什麼五花八門的都有,直教人從名字上覺得這部影片很高大上,然而真正看了以後,才讓人大呼上當,劇名與內容看似很高端,實則給觀眾的體驗卻是相當慘不忍睹的,與此類作品相比,國外的一些戰爭題材,就不可謂非常精良了,而《1917》就是這樣一部佳作。

在影片中,這部作品主要講述的就是發生在1917這一年的春天裡,英德戰場上,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飾演的布雷克和喬治·麥凱飾的斯科菲爾德兩位年輕的英軍士兵,接受上級指令執行奔往前線傳達命令的故事。

故事雖然簡單,但是這部影片所要講述的時間卻有些像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一樣,略帶一些意識流的色彩在其間,故事時間也不過24小時而已,而作為文本時間的電影而已,要在2小時的時間裡講述一天的故事,不僅對於內容的講述要能夠在保證情節的完整同時,還要突出劇作的衝突的一系列精準操作,難度不可謂非常之高,然而《1917》做到了,而且還做得非常出色。

《1917》:戰爭,向來就是人性的一場考驗

在影片中,鏡頭始終集中在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兩個小人物的身上,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對於兩個初生牛犢,年僅16歲左右的年輕人而言,戰爭早已將他們的童真與稚嫩完全掠奪,取之而來的是他們要像叢林的野獸一樣不僅要適應戰爭的殘酷,更要學會在殘酷的戰爭之中掙扎求生,在他們制定好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完成使命的時候,戰爭的現實給了他們一記重擊,因為嚴峻的現實遠比他們計劃中的路線要更為強烈,死亡氣息也異常濃烈。

但是在戰爭面前,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勇往直前,不幸的是,在遇到空軍作戰擊敗德國戰機時,被擊垮的德國飛行員卻將善良的布雷克殺死,留下斯科菲爾德一個人。而即便如此,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斯科菲爾德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選擇了一個人孤軍深入,對於他來說,這完全不是一個人的戰鬥,不僅是為了死去的布雷克,更是為了與他們命運相連的1600多條鮮活的生命,在一個人的孤軍深入中,尤其是在24小時以內不斷的奔襲中,斯科菲爾德卻依舊保存著作為人的善良,在行路已經艱難無比,乾糧所剩無幾的情況下,斯科菲爾德還將自己身上的全部補給全然給了一個貧苦的婦女及嬰兒,這對於物資極度匱乏的戰場來說,尤其是正在執行重要軍事任務的斯科菲爾德來說,無異於已經一隻腳踏進了死亡之門裡。索性,故事的最後,斯科菲爾德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成功阻止了戰爭的進一步惡化。

《1917》:戰爭,向來就是人性的一場考驗

雖然故事平平,然而在講述手法上的創新,卻使人能夠身臨其境,深刻地體會到劇情中人物的細膩情感以及變化。

有時候越是平凡的故事,往往越能夠讓人觸景生情。

對於16歲而言,無論之於現在的我,還是在看這篇文章的你而言,我們都不曾有過關於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這樣的經歷,當然我們也不希望有這樣的經歷。

然而歷史所書寫的戰爭我們自然不希望它重演,但是此間的故事,卻不能夠因為無法體驗,而將它消弭於歷史長河之間;相反,透過影視作品,尤其是《1917》這部大作,沉浸式的觀影更能夠讓我們直面戰爭的殘酷。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而已,戰爭是無法想象的,但並能因此而遺忘戰爭所帶給人的肉體與精神上的摧殘。

因為遺忘歷史,就等同於在背叛自己的良心。

(文字由閒娛快播在今日頭條原創首發,圖片來源於網絡;影視熱評,品讀人性,盡在閒娛快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