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硬頸”一詞足有2000多年曆史


粵語“硬頸”一詞足有2000多年曆史

粵語“硬頸”一詞足有2000多年曆史

粵語太奇葩。脖子叫頸,口渴叫頸渴,頂嘴叫頂頸,鬥嘴叫“拗頸”,

固執、脾氣犟,叫”硬頸”。

”硬頸”的”頸”,本字是:“犟”,

“犟”音jiang,粵音轉念geng2,注音寫作“頸”。固執、脾氣犟叫硬頸。這些只有廣東人才明白。

 固執,脾氣犟,粵語為什麼叫“硬頸”?這詞的來源還有個典故,聽完自然會明白:

據說,光武帝的時候,光武帝的親姐姐湖陽公主的一名家奴殺了人,洛陽令董宣帶兵馬前去捉拿,面對強奴,董宣毫不畏懼,當面責備公主不該縱容家奴殺人,並下令把兇手捕拿當場處決。湖陽公主跑到光武帝處告狀,光武帝震怒,下令捉拿處決董宣。董宣毫不畏懼,並勸諭皇帝應該注重法令,才能治理天下。皇帝認為董宣有理,不作追究,但要董宣給公主磕頭賠禮。董宣不從,內侍把他的頭使勁摁下,他挺著頸就是不肯低頭,內侍只好對光武帝說此人頸太硬,摁不下。因為董宣秉公執法,不肯屈服強權,後被皇帝封為“硬頸令”。(聶巨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