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與傷寒、溫病的關係

導讀:傷寒和溫病是外感熱病兩個互補的辨證體系。根據流行性感冒 (簡稱 “流感”) 的臨床表現,可將其分為寒性流感和溫熱性流感兩類,辨證治療均不同。

1.外感熱病與傷寒、溫病

傷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難經·五十八難》曰: “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廣義傷寒為一切外感熱病總稱,包括中風、傷寒、溼溫、熱病、溫病,而狹義傷寒則是外感熱病中的一種寒性疾病。

張仲景 《傷寒論》以狹義傷寒為主。明清時期形成了衛氣營血和三焦辨治體系,更加註重寒涼清熱藥物在外感熱病中的應用,補充了 《傷寒論》治療溫病論述的不足。六經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均是對同一種外感熱病病情不同階段的症候群的描述。

《傷寒論》六經辨證和溫病辨證學是中醫外感病兩個互補的辨證論治體系。溫病學說起源於《傷寒論》,是在 《傷寒論》的基礎上對外感熱病理論體系的補充和完善。狹義傷寒和溫病對外感熱病的認識都是不全面的,溫病和狹義傷寒是外感熱病的兩個組成部分。對於流感的中醫辨證不應拘泥於傷寒或溫病,而應將傷寒、溫病融會貫通,寒溫統一,靈活應用傷寒和溫病的辨證方法遣方用藥。

2.流感與傷寒、溫病

在瘟疫流行背景下成書的《傷寒論》和多數溫病學派的專著中所記載的外感熱病大部分應屬於流感範疇而非普通感冒。

流感與傷寒

結合 《傷寒論》的成書背景、在當時及對後世的影響力可以推斷,《傷寒論》中描述的 “傷寒”是以寒邪致病為證候特點的寒性瘟疫而並非普通的感冒,是張仲景在長年的疫情中通過大量的病例對 “建安疫病”發病規律的總結和歸納。

將急性傳染病按照症狀進行分類可分為發熱伴呼吸道症候群 (流感、禽流感)、發熱伴出疹症候群 (麻疹、天花)、發熱伴腦炎、腦膜炎症候群 (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發熱伴腹瀉症候群 (菌痢、霍亂)、發熱伴出血症候群(鼠疫、流行性出血熱),《傷寒論》描述的疾病並未提及出疹、出血及腦炎、腦膜炎症狀,《傷寒論》中的腹瀉也僅是某一階段時可能出現的症狀,而不是主要症狀,所以《傷寒論》中所描述的瘟疫與流感的發病、發展和轉歸非常相似。

流感與溫病

東漢以前中國人口主要分佈於黃河中下游,且氣候寒冷,外感熱病以傷寒為主,所以 “法不離傷寒,方必宗仲景”的觀點逐漸形成。此後幾百年間,氣候逐漸轉暖,且唐代末年和宋代又出現了多次大規模的人口向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遷移,人口密集加之氣候溫暖導致外感熱病以溫病為主,這一時期也是溫病學派發展的鼎盛時期。

由於 《傷寒論》詳於寒而略於溫,對錶現為 “發熱而渴,不惡寒”的溫病沒有詳細論述,在治療方法上有一定的侷限性,未能涵蓋全部外感熱病,隨著後世醫家對於外感熱病的認識逐漸加深,又提出了寒溫應當分論的見解。

如金代劉河間臨床治療上突破了《傷寒論》辛溫解表和先表后里的原則,將苦寒藥配合辛溫藥,辛涼解表兼清裡熱,自制防風通聖散寒溫並用,開創了辛涼治熱病的先河。以葉天士、吳鞠通、薛生白、王孟英為代表的溫熱學派主張對外感熱病從熱立論,創立了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論治體系,彌補了《傷寒論》的缺陷,使外感病辨證體系臻於完善。如《溫病條辨》雲: “太陰風溫、溫熱、溫疫、冬溫,……但熱不惡寒而渴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吳鞠通創立辛涼三劑,銀翹散為辛涼平劑、桑菊飲為辛涼輕劑、白虎湯為辛涼重劑,在現代外感熱病的治療中仍被廣泛應用。

3.流感的寒熱之分

總結流感的症狀分佈,無外乎寒性及熱性,寒性流感發病初期發熱輕惡寒重、頭痛、身痛、無汗、喘促,進而向少陽、陽明傳變,出現胸脅苦滿、嘔吐、腹滿、不欲食等消化道症狀; 熱性流感發病初期熱象明顯,可表現為高熱、咳嗽、口渴、咽痛。

流感既可能表現為傷寒型 (寒性流感),也可能表現為溫熱型 (熱性流感),若只用衛氣營血、三焦辨治,則不足以治傷寒證; 若純用六經辨治,則又難以治療風溫、春溫、溼溫等溫熱證。

所以,流感的辨治必須根據臨床表現靈活運用六經、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的方法進行。寒性流感當用 《傷寒論》六經辨證,常用方劑包括麻黃湯、桂枝湯、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小柴胡湯等; 熱性流感辨證當以溫病衛氣營血及三焦辨證,常用方劑包括銀翹散、桑菊飲、白虎湯、防風通聖散等。

4.流感分辨寒溫,分期論治

流感的辨證首先是辨寒溫,在此基礎上分期論治,不應拘泥於六經、三焦或衛氣營血辨證。如甲型 H1N1、H3N2 流感和乙型流感共同流行時臨床表現並不相同,辨證以輕、重、危重三期為綱,以風溫 (冬溫)、春溫、溼溫、傷寒為目,病證結合論治。

乙型流感以風熱襲肺證為主,繼而出現乏力、口乾渴等氣陰兩傷之證,屬於風溫 (冬溫) 範疇。而甲型 H1N1 流感患者惡寒、寒戰症狀不突出,早期還常見咽痛、口渴欲飲等燥熱傷津之象,多咳嗽輕微,以乾咳為主,少痰; 隨著病情加重,多伴有呼吸困難,甚至出血、神昏等。

該類型屬於溫病範疇,當屬風溫,風溫是由風熱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熱病,起病較急,初起以發熱、微惡寒、頭痛、咳嗽等肺衛證候為主要特點,其發於冬季的又稱冬溫,治宜辛涼解表,以銀翹散、桑菊飲為核心處方。風溫在發展過程中有順傳和逆傳兩種情況,順傳指肺衛之邪不解,內傳氣分; 逆傳指肺衛邪熱,逆傳心包,可出現神昏肢厥。

甲型 H3N2 流感患者早期可伴隨明顯惡寒寒戰,發病前多有明確受涼史,患者神情淡漠,嚴重者可見嗜睡、四肢厥冷、脈沉微細,該類型則應屬於 “傷寒”的範疇,起病可從太陽病論治。

— THE END —



1、文源:中醫雜誌, 編校/李雅文。

2、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