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的形成機制

1、原油價格長期看供需。(需求端更加關注的是工業和地產的投資和繁榮程度,供給端關注的是OPEC石油政策及黑天鵝事件。Ps:需求更重要)

50年代以來原油價格有兩段比較大幅度的上升,第一次是在20世紀70年代,第二次是在21世紀的前10年。

1)20世紀70年代,原油價格的上漲是主要由於需求的上升和供給的減少。需求端:二戰之後,在嬰兒潮的推動之下,60-70年代歐美國家勞動力人口迅速增加,歐洲戰後經濟恢復,日本工業起飛,全球地產和工業投資迅速增加,汽車的消費需求也被進一步激發。供給端:在70年代末,伊朗政局的動盪和兩伊戰爭引起的石油產量驟降。供給下降導致油價在短期之內暴漲,當時原油供給從580萬桶/日,降到不到100萬桶/日。供需失衡導致石油價格暴跌,並引發石油危機。

2)2000年到2011年原油價格的上漲是主要由於需求的上升——由於中國工業起飛。98年房地產市場化,01年加入了WTO,03年房地產成為支柱產業,中國於2000年前後,享受外部全球化紅利+內部的人口紅利。2000-2011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年均高達28%,遠高於現在的10%;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年均高達26%,遠高於現在的5%;汽車銷售佔全球的比重達到24%。

2、原油價格中期主要看三個因素:供需、美元匯率、地緣政治風險。

1)這裡的這個需求是指3-4年經濟短週期引起的需求變動。本輪的原油價格下跌是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的,全球經濟正好是進入到短週期的下行通道。原油的供給是受生產週期的影響,更依賴於主動的調整。主動的調整又受到產油成本、外匯儲備還有財政盈餘等因素影響。a)在成本方面,當油價長期低於產油成本以下,產油國也會收縮供給。現在油價34美元左右,其實又低於了一些國家的產油成本。如果油價長期低於生產成本以下,那麼對供給影響較大;如果說只是短期的波動,對供給的影響不會很大。b)從外匯儲備和財政盈餘方面,原油出口是很多原油供給國的主要經濟來源,從而會影響外匯儲備、財政平衡、匯率,還有金融市場。如果說油價大幅下跌,石油出口國可能會出現外匯儲備下降,出現嚴重的財政赤字,本國貨幣大幅貶值(油價下跌還會導致股票市場混亂,引發資本外逃。其結果可能是國內通貨膨脹率上升,物價上漲,居民消費需求受到遏制。為應對油價下跌,產油國採取的重要手段是使本幣貶值),金融市場也可能會出現巨震。

2)中期的第二個因素是匯率。因為原油是由美元標價的,如果假設其他的因素都不變,美元被貶值,原油的價格會越高,歷史上原油價格跟美元匯率往往也都是負相關的關係。

3)中期的第三個因素就是地緣政治風險等風險因素,比如1973年,1979年,1990年的三次石油危機,都是由政策因素引起的,也造成了石油價格一到兩年的大幅的波動。

3、短期來看的話,主要是風險因素引起的這種情緒波動,比如說最近幾天由於這個全球金融市場恐慌和石油減產協議談崩,引發一下這種油價的短期內的暴跌。

短期波動它背後一般都會有一箇中長期理由來支撐,比如說這一次它的中期的支撐理由就是需求下行。但是如果說沒有這種中期的支撐理由的話,一般短期的因素會比較快地恢復到原來價格的這個趨勢上來的。

首先從長期的角度,是不存在需求的大幅增長的。因為上一輪原油價格的上漲因為原油的需求,這種大幅上漲是受到中國工業經濟起飛來推動的。目前來看,全球的其他國家包括東南亞、非洲這幾個有人口紅利的國家,投資還不算特別快,短期之內都很難迎來工業起飛的階段。

第二從中期因素上來看,首先,供需方面,需求現在是處在一個短週期經濟的下行期,預計會繼續。而供給方面的話,目前也不是特別樂觀,畢竟減產協議沒有達成。未來這個供給是否會增加,還是要看各個產油國的他們之間的博弈。其次,從匯率的角度來看的話,美元目前還是相對來說比較穩定的,因為美元指數主要是相對於歐洲和日本來說的,目前歐洲的疫情的擴散情況,是比美國要嚴重很多。最後,地緣政治風險因素,目前來看,能構成中期的地緣政治風險的可能性還是相對比較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