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杯酒释兵权”出发,探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公元960年,后周点检赵匡胤率领大军离开东京,时,东京城内遍布谣言:“

点检(赵匡胤)离京之日,就是黄袍加身之时。”赵匡胤兵至陈桥驿时,夜晚,赵匡胤手下的许多大将也将这句谣言在部队里四处传播,很多士兵的情绪一下被煽动了起来,说实话,赵匡胤也阻止不了,说赵匡胤没有当皇帝的心,那是不可能的,于是,赵光义(赵匡胤的弟弟)和他的亲信赵普趁机就在假装睡着的赵匡胤身上披上一层黄袍,遂率领众军士高呼万岁,拥立其为皇帝,是为“黄袍加身”。

从“杯酒释兵权”出发,探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

荣登皇帝宝座的赵匡胤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如何避免武将被“黄袍加身”的情况出现,当然,往大了说就是防止五代军阀割据局面再次发生。建隆二年,下了朝的赵匡胤留下哪些曾经跟他出生入死的大将留下喝酒,席间赵匡胤屏退左右,和大将推心置腹。赵匡胤说:“我这个皇位本就依靠各位出力,没有你们的拥戴我也做不了这个皇帝,我心里也时常感谢你们,但是,自打我当皇帝以来,每晚夜不能寐啊。”当时,宋朝的高级将领石守信问道:“陛下,这是为何?”赵匡胤说:“我这个皇帝宝座,谁不想坐呢?”

此言一出,可吓坏了席间的石守信等大将,他们连忙说:“陛下天命所归,何人还敢有异心?”

赵匡胤忙说:“就怕你们没有异心,你们部下的士兵早晚一天也会给你们黄袍加身。”

石守信等人连忙说不敢,并且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石守信等将军主动把将军印信上交,并辞去了将军的职位。此番之后,几乎所有跟着赵匡胤打天下的将军职务都已经解除,并且,以后不再授予这些职务。

从“杯酒释兵权”出发,探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杯酒释兵权

宋朝的理学家范浚在《五代论》中指出:

“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因此,赵匡胤通过喝酒聊感情这样的一个温和的方式,解除武将的兵权,一方面避免了因武将争权夺利而引发的流血兵变事件,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唐末后期、五代以来武将拥兵自重的局面,极大的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削弱武将权力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时赵匡胤设置了二府三司。二府为政事堂、枢密院,政事堂长官是首相和参知政事,枢密院长官是枢密使、枢密副使。三司为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长官为三司使,也叫做计相。军、政、财分立,加之军事三衙制度,枢密院有调兵权没有统兵权,三衙有统兵权但没有调兵权,机构之间相助制约。

虽然名义上还有将军一职,但是武将已经大权旁落,很难掌控大权,想要造反更是难上加难。随着文官集团的强大,武将地位被再次削弱,武将一般只是执行者,而非策划者。

但是,赵匡胤还在做皇帝的时候,目的并不是“重文轻武”,而是“崇文抑武”。虽然赵匡胤削减了大将的权力,但是他的本意就是大将只管兵就行,朝堂政事大将不能参与。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赵匡胤的做法没什么错,反而是正确的,因为他懂得掌握军队的武人如果同时参与最高政务,对于国家是弊大于利的,乱世定天下的时候这样尚可,太平时日是绝不可如此的。

从赵匡胤设立的二府三司,我们可以看出来,当时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打压武将,而是要求分工明确的各司其职。在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坐上皇帝宝座之后,只想一点,那就是保持稳定。但是,赵光义只是一个读书人,对于朝堂政事做不到高瞻远瞩,于是乎他上台后大肆提高文人待遇,打压武人,最后弄出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国家出来,实现了文官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之道。

“重文轻武”下的宋朝

尽管当时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但是宋朝有当时最先进的军事工业,为了抵御游牧民族进攻,制造出强悍的神臂弓、床子弩;论士兵作战素质,南宋的岳家军一度横扫铁浮屠,无人可挡。按说这样的国家应该可以国祚绵延,可是现实就是现实,宋朝推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并没有把宋朝顶起来,究其原因,有这么几个:

  • 宋朝的皇帝很弱势,南宋的皇帝更是“怂”。

公元1004年,萧太后大举入侵宋境,宗真宗则想南逃,寇准死劝,才好不容易劝其御驾亲征。在澶州城外,宋军得知皇帝亲征,军威大振:

“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没曾想,辽军主将萧挞凛,竟被床子弩射死。况且辽军孤军深入,情况对宋军大为有利,最后则双方以议和收场,签订“澶渊之盟”。寇准多次奉劝真宗出兵攻灭辽军,但真宗无动于衷、见好就收,宣告退兵。

公元1129年,南宋建炎二年,金国南下江南,搜山检海要捉赵构,赵构在扬州被吓得失去生育能力。被金军一路追一路跑,从镇江跑到了杭州,最后被迫退到了海上,金军没有水军这才撤了军,赵构得以保全。

在靖康之耻前后,徽钦二宗皆逃跑或准备逃跑过,之后被金军俘虏,寄人篱下地过完一生。

  • 将在外,君命不得不受

公元936年, 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任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从此,中原政权丢掉了防御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不论是后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还是宋太宗的北伐大计都无法从辽国手中夺回燕云十六州。

南宋丢掉半壁江山,想要收回故土更是难于上青天,最接近终点的是岳飞的第四次北伐,顺昌之战、郾城之战金军全线退败。此时如果宋军挥师继续北上,是有可能收回故土的,只不过就在宋军士气大振之时,高宗赵构十二道金牌下令撤军,岳飞只得叹道: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经宋朝三百一十九年时间,都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

  • 宋朝经常和其他国家议和

宋朝的妥协政策是最令人诟病的,不论是宋夏战争、宋辽战争还是宋金战争,总是要以和谈解决,而宋朝不论输赢都要给钱送东西,虽然宋朝也有钱。

公元1004年的澶渊之战,宋军占据绝对优势,却和辽国签订了合约,宋朝每年要给岁币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不知什么时候,妥协成了宋朝皇帝对外的主要态度,只要不打仗,其他都好说。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在多年战争后,宋夏双方达成和解,西夏向北宋称臣。换来的却是北宋每年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宋朝以赔款的方式买来了和平。

宋孝宗在即位后不久,便下令张浚整合两淮军力,分两路出兵金国,兵力八万,奈何国力有限,加上将帅不和,最终功亏一篑。南宋史上最激进的皇帝宋孝宗也只能低下了头,和敌人再次签订了

“隆兴和议”。

只是把原本的“君臣”改为了“叔侄”,岁币减少了一部分,宋金战争持续了很久,但南宋的地盘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南宋自建炎南渡以来,无数将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只有是赵宋皇帝的妥协与怯懦。割地赔款是南宋的家常便饭。

从“杯酒释兵权”出发,探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澶渊之盟

小结

赵光义的“重文轻武”,为北宋带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发展,经济腾飞,也避免了内乱,但同时也为北宋后来外战弱势埋下了祸根,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从真正意义上打消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其实赵匡胤想要建立的,是一个崇文抑武,文武各司其职的平衡政府,而赵光义建立的,才是真正的重文轻武,以文压武的政府,崇文抑武和重文轻武,两字之差差了十万八千里,所谓抑武,是为了抑制过度膨胀的武力,让其处于可控状态,所谓轻武,是轻视武力,认为武力有害无益。

对于宋朝统治者自身而言,被掌握兵权的将领夺权的危险性,比边界外的威胁更现实可怕。

毕竟自己就是夺权来的江山。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史》

《辽史》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