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學習≠看視頻,線上教學≠教師直播!走出這三個誤區,才能讓線上學習真正發生

假期延長,但學生們的學習並沒有停止,在這特殊的時期,學校把課堂搬到空中,把教室架在網上,線上學習成了當前中小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一段時間下來,很多學生、教師和家長均表示“不適應”。難道線上學習就是看視頻嗎?事實上,只有認清學習本質,走出以下誤區,才能讓線上學習真正發生,一起來看。


線上學習是當前中小學生“停課不停學”的主要學習方式。但線上學習啟動以來,很多學生、教師和家長抱怨“不適應”,甚至出現“累壞了學生,忙壞了老師,急壞了家長”等極端現象。深層反思,出現上述現象,主要是對線上學習的誤解所致。只有明晰概念,明確職責,走出誤區,切實行動,才能讓線上學習真正發生,真正實現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做人、學會健身、學會樂觀生活等目標。


線上學習≠看視頻,線上教學≠教師直播!走出這三個誤區,才能讓線上學習真正發生 | 關注


01 線上學習≠掌握新知識


有家長或學生抱怨,學習太累了,其原因是課程多、內容多、任務太重。這些抱怨的出發點,都認為學習就是掌握新知識。其根源是誤解了線上學習的目標。


不同於傳統的在校學習,線上學習更關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自控力,更注重豐富學生情感與錘鍊學生意志品質,更強調學生養成自動自覺的學習習慣,品味學習樂趣和魅力。線上學習內容,只是達成目標的載體。


當前,線上學習內容,應包括國家規定的所有課程,有文化課程,也有藝術、體育、勞技、綜合實踐等課程。但這些課程培養的學科核心素養各有側重。有些課程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有些課程則關注過程薰陶和體驗。如音樂課,要學會欣賞,學會表達,可以讓學生聽一聽和唱一唱。再如體育課,要讓孩子做一做、練一練。

無論是哪門課程,都指向學科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而不是僅僅掌握知識。


走出“線上學習就是掌握知識”的誤區,要求準確定位知識價值,充分發揮知識附有的教育價值,感悟學習魅力,進一步強化學習動機。實現這一根本目標,需要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學習為主線,以線上學習資源和平臺為載體,以教師導向與助學為基礎,以家長引導和激勵為保障,多方聚力,形成達成目標的合力。線上學習的累,累在思維,累在體驗,累在感悟。這種累可以迅速轉化為“樂”。可見,真正的線上學習,就是樂在其中的過程。


02 線上學習≠看視頻


長時間觀看視頻,嚴重影響了學生視力。這是不少輿論指責線上學習的主要罪證。這種指責,將線上學習等同於觀看視頻。其根源是誤解了線上學習的本質。


線上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而學習的關鍵環節是思維和體驗過程。線上學習真正發生,需要經歷感覺、思維、體驗、感悟、反省、內化、外顯等環節。缺少思維探究和感悟體驗,就不是真正的學習。即使感覺也包括視覺、聽覺、觸覺等類型。線上學習表面看來起於視覺,但起關鍵作用的還是聽覺,因為只有通過聽覺,才能進入思維和體驗階段。線上學習,重點在思維與體驗,關鍵是感悟和反思,最終是內化和外顯。


可見,線上學習,不僅是觀看視頻,更是依據視頻指令進入思維、體驗、感悟、反省、內化和外顯。學科不同,思維和體驗方式也不同,如語文學科,讀一讀、想一想、寫一寫等是關鍵學習方式。數學學科,想一想、練一練、聽一聽等是關鍵學習方式。勞技課則是聽一聽、做一做、演一演等是關鍵學習方式等。所有這些,都不是觀看視頻所能代替的。


線上學習≠看視頻,線上教學≠教師直播!走出這三個誤區,才能讓線上學習真正發生 | 關注


如果學生長時間緊盯視頻,則可推斷這位學生沒有真正進入學習狀態。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從感覺到探究或體驗,再到反思與感悟,最後到精神昇華、擁有獲得感的完整過程。


這過程,文化課可分為五個環節。一是獲得學習指令。二是根據指令要求自主學探究,並完成指令;接受教師對任務完成質量的評估,然後或重新探究或進入下一探究環節;依次完成探究任務。三是依據指令,攻克重難點任務。或探究或體驗,或反思或感悟。四是依據指令,反思學習內容,聯繫新舊知識,總結學習所得;主要以聽老師的總結提升為主。五是學習效果檢測,完成相關練習,並提交給老師評閱和指導。


專注是真學的重要標誌,但長時間專注於視覺,則是觀看影視片或遊戲的標誌,而不是真正學習的表現。真學的專注,主要是專注于思考、體驗與反思,專注於做、聽、賞或練等過程。

當然,為防止觀看視頻影響視力,作業或演算可要求在紙質作業本上完成,儘量不要讓學生在文檔中完成作業。


03 線上教學≠老師視頻直播


網上直播教學視頻,是當前開展線上學習的主要形式。老師因為要將線下課堂搬到線上,除了需要更細緻的備課外,還需要很多技術支持。老師的累,更可能累在技術不具備,以及巨大的頻繁直播壓力等。這實際上走入了將線上教學等同於老師直播視頻的誤區,其根源是誤解了線上教學的本質。


線上教學的本質是導學與助學。導學關注學生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助學則幫助學生疏解學習卡點、堵點,破解學習難點,強化學習重點,解決學生學習的困惑和疑點。


一般而言,文化課線上教學中的教師,主要做三件事情。一是整合學習資源。當前,網上學習資源豐富但良莠不齊。老師需要評估這些資源價值,依據學情整合資源,確定學習目標,並將資源轉化為學生學習程序和學習內容,制定出適合於自己學生學習的任務單。這一備課環節,需要老師投入大量精力。學習任務單的質量,決定了學生自主學習效益。


二是導學與助學。將任務單轉化為學生學習行為,是線上教學的主要表現。線上教學之初,老師的主要職責是提醒學生容易忽視的任務,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和把握學習任務。線上教學之中,首先是評估、反饋學生學習任務質量。任務完成不好的,要求學生重新學習,直到較好完成任務;任務完成較好的,進入下一學習任務。其次是幫助學生破解難點,理解重點。引入破解重難點的微視頻,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看視頻,視頻結束後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回味、體驗後,完成學習任務。再次是隨時解疑答惑,疏解學習卡點、堵點和難點。然後是學習總結與提升。學習任務基本完成後,老師可通過音頻,總結本次學習重點,強調知識間聯繫,引導感悟學習內容中的精神內涵,品嚐學習獲得感。最後是佈置學習效果檢測任務。


三是批改作業。收集學生作業並批閱,根據作業完成質量,研判學生學習效果,制定強化和補救措施等。其他課程依據課程特質,優化上述過程。


線上學習≠看視頻,線上教學≠教師直播!走出這三個誤區,才能讓線上學習真正發生 | 關注


可見,準確定位教師價值,轉變教師職責,是讓線上學習真正發生的重要前提條件。切忌大範圍長時間直播教學視頻,這不僅費時費力,還沒有效果。嚴格說來,這種行為不是真正的線上教學。


04 線上學習≠家長陪學


孩子線上學習,家長應做什麼?線上學習啟動以來,家長反映也最強烈,他們或抱怨沒有時間陪孩子學習,或心疼孩子吃不消。這些訴求,主要是家長走入了線上學習等於家長陪學的誤區。其根源是誤解了家長在孩子線上學習中的作用。


線上學習,關鍵是歷練孩子的自控能力、自律能力、自主能力。不同學段的學生,學習內容不同,學習要求不同,學習方式也不同。一、二年級的孩子,也可以自主學習,只不過他們的自主學習是“初級”的,主要表現為看、聽、想、做等類型。孩子根據視頻指令,完全可以自己看、自己聽、自己想和自己做。特別是小學段的家長,更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自主能力,尤其是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和自律能力。一般而言,三年級以上的學生,線上學習則主要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家長過問太多。


線上學習,家長應做好四件事:

一是引導孩子樹立自立、自主意識。引導孩子確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任務自己完成等意識。幫助孩子制定自己的學習小目標,增強孩子信心,鼓勵孩子完成自己的目標。


二是放心讓孩子自己嘗試,自己感受,自己感悟,自己思考。孩子線上學習時,家長要做幕後監控,更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對孩子學習指手畫腳。


三是激勵孩子自主學習。家長應讓孩子明白評估線上學習效果的標準,與孩子一起反思與總結線上學習收穫和不足。特別要以鼓勵為主,以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為重,與孩子一起品味學習獲得感,增強孩子自信心、好奇心。


四是與老師溝通,協商高效學習策略。家長經常與老師溝通,與老師一起破解孩子學習質量不高的難題,與孩子一起自立、自主,高效完成線上學習任務。


當然,針對不具備線上學習條件的學生,或家長不在身邊的學生,特別是家長在防疫一線奮戰的醫務等人員的學生,學校要採取個性化措施,或電話佈置課外名著閱讀任務,或單獨網上一對一輔導等,以保證線上學習質量。


線上學習≠看視頻,線上教學≠教師直播!走出這三個誤區,才能讓線上學習真正發生 | 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