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奇女子—吕碧城

讲述民国奇女子吕碧城的故事,首先要从秋瑾被害一事说起。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在绍兴遇难,没人敢为她收尸,没一家中国报馆敢报道。就在众人一边为秋瑾惋惜,一边漠然无视时,一个神秘人联合秋瑾生前好友吴芝瑛,将其尸体设法偷出掩埋,并作诗祭奠。不光如此,之后,此人还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英文文章《革命女侠秋瑾传》,这在当时政治环境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引起了轩然大波,使得此人成为重点针对对象,这个人就是吕碧城。

民国奇女子—吕碧城

说起吕碧城,大家可能对她知之甚少。但是在20世纪头一二十年间,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界,曾有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景观,大家都以认识吕碧城为荣,谁要说个不晓得吕碧城是谁,那不好意思,下次就基本没人带你玩了。但就是这样的吕碧城,前二十年的岁月不可谓不波折。

吕碧城,原名吕兰清,生于光绪九年,也就是1883年。她的父亲吕凤岐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国学根底深厚又不因循守旧,对吕碧城深有影响。吕凤岐有两个儿子四个女儿,两个儿子为原配蒋氏所生,蒋氏去世后,娶了严氏,生四个女儿,吕碧城排行第三。严氏生于书香门第,能诗会文,对女儿的家教尤为重视,再加上吕凤岐的三万卷宝贝藏书,可以说,吕家姐妹是闻着书香长大的。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吕碧城5岁能诗,7岁能画,12岁一阙词惊的有着“诗论大家”美誉的樊增祥半天说不出来话。那阙词是这样写的:“绿蚁浮春,玉龙回雪,谁识隐娘微旨?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把无限时恨,都消樽里。君知未?是天生粉荆脂聂,试凌波微步寒生易水。漫把木兰花,错认作等闲紫。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剩一腔豪兴,写入丹青闲寄。”

“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这句话称得上是豪气冲天、壮怀激烈,樊增祥对吕凤岐说:吕兄,你这女儿不简单呢。女儿有才,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吕凤岐那是一个得意呀,按说日子就该这么过下去了,但是好景不长,在吕碧城12岁这一年的11月,吕凤岐意外病逝。幼年失怙,吕碧城的人生就此转变。

民国奇女子—吕碧城

在那个年代女子没有继承权,而前面说过吕碧城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也在前几年相继夭亡。没有儿子继承家世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于是吕凤岐就过继了兄弟家的男孩到他家来顶户头。吕凤岐逝世后,家族就发生了继承权之争。在这个继承权之争里,吕碧城的叔伯亲戚们,一度将吕碧城母女四人幽禁,那时候吕碧城的大姐已经出嫁。无法,母女四人只能献出所有,随后去投奔在安徽来安的娘家。

如果没有前面的那些事情,按照闺阁女子的人生轨迹,吕碧城会过上她母亲严氏的生活——嫁人生子,相夫教子。但人生没有如果。听闻吕家家变,跟吕碧城有婚约的汪家非但没有出手相助,反而提出了退婚。按照当时的风俗,女孩一旦订婚,便相当于有了人家,中途被退婚,是件令人名誉扫地的事情。

当然我们不能指责汪家什么,但是接连发生的剧变,对吕碧城来说却是不小的打击。可也正因为如此,使她对世道、人心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更加树立了自强自立的信念。她说:“燕子飘零桂栋摧,乌衣门巷剧堪哀。登临试望乡关道,一片斜阳惨不开。荆枝椿树两凋伤,回首家园总断肠。剩有幽兰霜雪里,不因清苦减芬芳。”

回首家园总断肠。对于吕碧城来说,吕凤岐给了她十二年无忧无虑的时光,有父亲在的地方才是家园。于是自吕凤岐1895年在舒城张母桥病逝,吕碧城跟随母亲离家后,不光没有回去过甚至终生不再提舒城了。


民国奇女子—吕碧城

1900年新式教育兴起。严氏为了不让女儿走嫁人生子、相夫教子的老路,就让吕碧城去投奔在天津塘沽任盐课司使的舅舅严朗轩。吕碧城虽说得以接受较好的教育,但是寄人篱下的生活总归是不好过。

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留在安徽来安娘家的母亲和妹妹。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1902年,严氏娘家的亲戚不满严氏长期在娘家生活,就有人出钱买通绑匪绑架了吕碧城的母亲和妹妹坤秀。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受绑匪侮辱,严氏和坤秀双双服毒。

幸亏大姐惠如及时得到消息,向父亲的好友,曾经夸赞过吕碧城诗词的樊增祥求助。樊增祥星夜飞檄邻省,隔江遣兵营救,才救回了母女二人的性命。
  这在吕碧城的心灵上又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痕,不过和童年时期不同的是,这个敏感早慧的少女已经不局限于一家的苦难,她想要去探寻世界,深究诸多悲剧形成背后的更深刻的原因。

当你开始有想法,有目的的时候,机会就会很快出现。1903年,吕碧城听说严朗轩秘书的太太要去天津,就央求舅舅说:我想要跟着她一起去天津,找个新式女学学习。严朗轩一听,当即大怒,说:你一个女孩子,怎么就这么不守本分呢。你好好在家待着,哪里也不许去。这时候你就能看出来严朗轩和严氏的区别了,一个思想保守,一个顺应潮流。

舅舅的反对并没有阻挡住吕碧城追求自由,追求平等的脚步。次日,吕碧城离家,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去天津的火车。正是这次出走,使吕碧城进入人们的视线。也正是这次出走,使吕碧城和秋瑾结缘。

民国奇女子—吕碧城

我们说回吕碧城。说这吕碧城脑袋一热离家出走,却忽略了自己身无分文,连买火车票的钱都没有的事实。但天无绝人之路,吕碧城刚出门就遇到了一贵人。这贵人是天津照相馆的老板娘,听说了吕碧城的遭遇,非常同情,不但帮她买了火车票,还把她带到自己家里住了下来。就这么住了两天,吕碧城想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呀,我得想想办法。

于是经过多方打听,知道了严朗轩秘书的太太在天津《大公报》就职,提笔就写了封长信给她。说来也巧,这封信就被吕碧城的伯乐——英敛之看到了。英敛之呢,是《大公报》的总经理,有个曾孙子叫英达,也就是宋丹丹的前夫。英敛之看完信,是直夸吕碧城啊,想着这么有才的才女自己一定要见一见。于是就直奔照相馆探望吕碧城。两人相见后,聊得特别投机,英敛之当即决定聘请她担任《大公报》的编辑。吕碧城一听兴奋的不得了,想着清朝还没亡呢,秋瑾还在为她老公生孩子呢,我的人生就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了,我一定要好好把握。

当然那时候,她还不认识秋瑾,但是在她发布一系列倡导女子解放与宣传女子教育的文章之后,秋瑾如期而至。


民国奇女子—吕碧城

1904年 6月10日,借住在英敛之家中的吕碧城正在看书,门房举着一张名片进来禀报说:“来了一位梳头的爷们儿。”吕碧城接过名片一看,上面写着“秋闺瑾”三个字。等到门房将那人引进来之后,吕碧城一看,虽然这人穿着长袍马褂,一副男人的装扮,可这头上却梳着女人的发髻,奇奇怪怪的,这是谁呢?此人就是后来号“鉴湖女侠”的秋瑾,她当时正准备去日本留学。因为读过吕碧城的作品,觉得是同道中人,所以留日之前,想过来见一面。


吕碧城和秋瑾一番交谈下来,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当晚,秋瑾也不走了,决定和吕碧城彻夜长谈,她们聊国家的积弱凋敝,聊政府的腐败无能,聊民族的危机忧患,两人在观点上一拍即合,但在具体做法上,却各有选择。秋瑾试图劝说吕碧城跟她一起东渡日本,筹划革命。可是吕碧城自称是个世界主义者,虽然同情革命派,但并没有政治上的企图,相反,她更愿意从教育入手,启迪民智,转移社会风气,为将来济世救民做准备。
  吕碧城和秋瑾的此番相会不足四天,却一见如故。二人约定,分工合作,秋瑾去日本从事革命事业,吕碧城在国内倡导舆论,遥相呼应,成就了“女子双侠”的一段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