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與法並存”到“獨尊儒術”,秦漢“官學”是如何成為主流的?

教育自古以來就在中國史上佔據重要的地位,從夏商西周奴隸制社會中,貴族式精英教育,到春秋戰國時期,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轉移,私學開始大量出現,再到後來科舉制度建立,官學成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主流力量,中國的教育至今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歷史時間,秦漢時期的官學更是一大亮點。

一、秦朝完成大統一以及“漢承秦制”的大背景下,官學逐漸壯大,“中央官學”與“地方官學”應運而生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教育史中,學術研究和教育多半被官府所壟斷,這就是“學在官府”,學在官府的特點就是於政教合一和官師合一。而官學是指朝廷或者其管轄的領地政府所開辦的學校,這其中包括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

從“與法並存”到“獨尊儒術”,秦漢“官學”是如何成為主流的?

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最主要的官學制度。在官學裡面任職擔任老師的既是老師同時也是政府的官員,像師氏,保氏,大司徒和鄉大夫,他們既是官也是師,治民也治世。

在奴隸制為代表的夏商西周王朝,實行的是“世卿世祿制度”,貴族階層統治社會,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界限明顯,等級森嚴,社會階層流動小。而教育主要是為了給國家培養後備的管理人才,為國家的延續發展做的準備。

因此在這一個歷史時期,教育主要被貴族階級所壟斷,平民百姓沒有享受教育的權利。再加上政府嚴禁地方私自辦學,因此“學在官府”是奴隸制社會最主要的教育特點。

春秋戰國時代,禮崩樂壞,舊的社會制度遭到了破壞,新的社會制度還沒有建立,社會四分五裂,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各諸侯王擁兵自重,周天子失去了管轄天下的權威,諸侯爭霸,各個諸侯王都想在亂世之中爭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從“與法並存”到“獨尊儒術”,秦漢“官學”是如何成為主流的?

為了強大自己的隊伍,諸侯王對於人才的需求異常強烈,只要有新穎的治國理念和才幹,就有可能立刻被諸侯王賞識,入朝為相。“有需求就有市場”,私學出現,“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學術下移,教育開始走向民間,政府的變相鼓勵,民眾的需求,這一時期出現了“學術繁榮,百家爭鳴”的局面,各大學術流派的思想家開始聚眾講學,著書立說。

秦朝時期,秦始皇完成了大一統,秦始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自己的統治,實行多項政策,漢朝時期統治者奉行“漢承秦制”,官學的地位大大提升,成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秦漢時期,官學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官府嚴禁私學,“以法立國”、“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施,官學在這個過程中雖受到衝擊卻一直處於主導地位

(一)秦王完成大統一,“以法立國”深入人心,官學佔據主要地位

秦王掃六合,完成了國家的大一統,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宣告結束,也宣告了奴隸制度的結束,迎來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封建制的時代。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確立了以法立國的基本思想。秦朝建立初期,也基本延續秦國的立國思想,以法立國,但是對於其他學家的學術思想,秦朝人保持著“博學而寡要”的態度。

從“與法並存”到“獨尊儒術”,秦漢“官學”是如何成為主流的?

也就是說,秦朝的立國思想還是法家思想為準,但是對於其他學術思想,作為法家思想的“備用思想”,以備不時之需。為此,秦王朝還在中央設立了博士這一官僚體制,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在於通古今,以作顧問之需。秦三年,中央就在齊魯大地招了70多名儒生入朝,以參加祭祀之禮。

雖然秦朝對於其他非學家的思想,保持著“與法並存,相互補充”的態度,但是在立國的思想上,各學家思想之間還是會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史書上記載,秦二年,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在治理國家的問題就發生過較大的衝突。

(二)秦朝“焚書坑儒”,統一天下思想的同時,官學地位得到恢復

儒生認為,秦朝應該效法周朝建立分封制,而秦朝的宰相李斯認為,西周之所以滅亡,就在於諸侯國的權利較大,中央無法控制地方而導致中央集權衰微,地方權利過大,最後才導致,周天子式微,諸侯紛爭的情況出現,因此效法古制不可取。

而且李斯還認為“語皆道古以害今,人善所私學,非上所建立”。李斯覺得私學中儒學思想的影響過大,而且儒學思想傾向於效法古制,這個與秦國的立國思想法家思想背道而馳,因此建議廢除它。

從“與法並存”到“獨尊儒術”,秦漢“官學”是如何成為主流的?

秦始皇聽了李斯的建立,焚儒學經典書籍,焚書令和後來極端的坑儒舉措,使得秦朝的儒學發展幾乎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秦朝焚書坑儒的舉措,目的是為了統一天下思想,學術的統一也是秦朝恢復官學為本的前提。不管是學術上的大一統,還是恢復官學的統治地位,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在於維護自己的統治,維護已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

漢初的時候,由於天下剛剛經歷一場風波,社會生產力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這個時候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當時的主導思想,其目的是為了維護生息,恢復社會的生產力。

(三)漢武帝採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五經博士的確立,官學達到頂峰

在無為而治的主導思想下,私學得到了發展,先前被秦所毀滅的儒學思想,在這個時候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社會在經歷了多年的休養生息之後,社會秩序,生產力水平也逐漸得到了恢復,還出現了“文景之治”。

從“與法並存”到“獨尊儒術”,秦漢“官學”是如何成為主流的?

無為而治的思想在漢初的時候,對社會的休養生息還是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的。但是到了漢中期的時候,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逐漸不適合漢代的發展了。在無為而治的理念下,社會上出現了新的問題,北方匈奴不斷騷擾,分封的諸侯國也逐漸不安分,因此道家的治國理念不再適應漢代的後期發展了。

這個時期,私學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儒學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復。加強中央集權,統一思想也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漢武帝採取董仲舒的建議,實行儒學治國的理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把加強皇權和統一學術思想的措施緊緊放在一起。他認為,統一思想,學術上的統一有利於中央集權的發展,也有利於皇權的集中。漢武帝採取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中央設立五經博士。五經博士的建立,使得國家的教育制度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官僚階級也逐漸儒學化。

漢武帝時期的獨尊儒術的舉措,對後世士大夫階級取代貴族階級,官學地位長期趨於國家教育制度的霸主地位有著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三、“官學”不僅成為秦漢時期統治者牽制思想的工具,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而且豐富了秦漢時期教育體系,同時對後世教育起到了借鑑作用

秦漢時期政府大力倡導官學,嚴禁私學,他們認為私學的存在是統一思想的巨大阻礙,應該給與取締。私學在這一時期曲折發展著,漢初的時候政府的無為而治,官學一度衰微,私學得到迅速發展。漢武帝時期,聽取董仲舒的意見,統一全國思想,獨尊儒學,官學又重新走向了教育的主導地位。

從“與法並存”到“獨尊儒術”,秦漢“官學”是如何成為主流的?

教育通過官學的渠道掌握著國家士大夫階層的任命權利,通過封建士大夫階層的養成,強化了封建階級的控制結構。可以說官學的存在是強化封建階層控制權利的重要工具。

教育直接影響甚至塑造著人類的思想意識,思想意識又左右著人類的行為模式。教育對人的塑造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在統治階層的治國理念中,教育是治國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當中,教育被當成控制人們思想,壓制底層百姓的工具。

不管是在奴隸制社會還是封建制社會早期,還是在國家四分五裂的動盪時代,教育一直都是為政治體制服務的。動盪的時期需要不同的思想來輔助不同的政治階層,私學的盛行滿足這一需求,但是在國家穩定,四海統一的時期,統治者需要學術上的統一,思想上的高度統一,迎合自己的治國理念,有利於自己政治制度的實行,便於自己的統治。官學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豐富了秦漢時期的教育體系,同時為後世的教育起到了借鑑作用。

參考文獻:

《漢書》

《後漢書》

《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