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老人與海》:面對生命“無常”,做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

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在任何階段去讀,都會體會不同的含義。面對疫情來襲,世界的人類為之顫抖,直面生命的“無常”,我們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應對?

很和喜歡王小波的書評:常勝不敗或許是根本就沒有投入戰鬥,常常失敗是在因為在做接近自己限度的事。

想到小說中的老人,一個用肉身搏鬥無常變化的人,即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環境的惡劣,又對所有抱有希望和美好的願景。他用生命告訴我們:不必坐以待斃,也不必猛烈追尋。

重讀《老人與海》:面對生命“無常”,做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


01、“老人”並不是一個悲劇人物,而是一個勇敢的積極悲觀主義者。

《老人與海》之所以成為經典名著,被許多國家廣為再譯出版,很多評論這部小說是個悲劇,並主要從三個層面來表面,他是個悲劇人物。

第一、生存環境與背景

老人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海明威極簡的描寫:“窩棚用大椰子樹的叫做‘海鳥糞’的苞殼做成,裡面有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和泥地上一處木炭燒飯的地方”、“襯衫上不知打了多少補丁,弄得像那張帆一樣。”

老人生存環境深深的陷入悲劇色彩中,連作者海明威都掩蓋不住,用最“悲情”的字眼去描繪他:“他的帆上用麵粉袋片打了些補丁,收攏後看來像一面標誌著永遠失敗的旗子。”

第二、精神層面的孤獨

老人悲劇色彩還展現在“他是一個孤獨的老頭兒”。人的孤獨感首先源於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隔膜、無法理解與溝通。

聖地亞哥在人群中的這種孤獨感,在大海搏鬥中孤身一人。

第二、呈現的故事結果

故事的結局是老人84天沒有打到一條魚,然而在充滿希望的捕獲中,依舊一無所獲,只帶回了一條白骨,只帶回了殘破不堪的小船和耗盡了精力的軀體。

人們怎樣看待這場鬥爭呢?掙扎及其最終歸於荒蕪的事實,講述了人類生命中不可抗拒的悲劇力量。

王小波在評論《老人與海》這部小說:

有人說老人聖地亞哥是一個失敗了得英雄。儘管他是條硬漢,但還是失敗了。什麼叫失敗?也許可以說,人去做一件事情,沒有達到預期得目的,這就是失敗。

重讀《老人與海》:面對生命“無常”,做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

中國演員韓雪在TED演講中,提出一個概念:積極的悲觀主義者。

那麼什麼是積極悲觀主義者呢?韓雪是這樣解釋的:

做一個悲觀主義者意味著你放低對自己的要求,接受可能會失敗的事實,那麼積極又意味著什麼?其實很簡單就是你拼盡全力要去贏得遊戲。

重讀《老人與海》:面對生命“無常”,做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

《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聖地亞哥,不是個消極的悲觀主義者,也不是個盲目的樂觀主義者,正是這樣一位積極悲觀主義者。

他是一位年邁體衰的“老”人,貧窮而孤獨,面對最無情無常的的大海,84天一無所獲,而在第85天依舊重新起航,去向大海的最深處。

一生在海邊靠打魚為生的漁夫,他心裡非常清晰大海是無情的,生命在大海面前是渺小而微弱的,他更清楚自己年老體衰,但卻在不停的提醒自己的能力限度,維持體力平衡去抗擊冒險中所發生的任何意外。

他是接受自己可能會死於每一天的航行中的,但他並不恐懼,而是積極的面對每天早上升起的太陽和即將看到的希望。

02、積極的悲觀主義者:不盲目樂觀,也不消極悲觀

當面臨著一個悲慘和絕望的世界,拒絕這種絕望隨處可見的可能性,就是努力尋找希望。

第一、不盲目樂觀,用平和的心態對待過往和成績

  • 盲目樂觀者:思維脫離了現實,忽視了問題的存在。把希望寄託在環境上,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而不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

心理學家Julie Norem說:“長期以來,人們在“必須表現得樂觀”這一點上,承受的壓力太大了。這是比悲觀更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的事。”

樂觀確實可以幫助我們降低焦慮,但盲目樂觀會降低我們的警覺。

他曾將和一個大個子黑人掰手腕比賽,整整一天一夜,他贏了,所有人都叫他“冠軍”。之後,他又參加了幾次類似的比賽,從此就不比了。

他覺得假如他一心想要做到的話,一定可以打敗任何人,但他覺得這樣會對右手傷害,影響釣魚。

事實證明,他是充足的經驗和準備的,對面看不見的結積極的悲觀主義者,在面對事情的時候會悲觀地預測很多不利的後果,但並不是陷入憂慮中去“自我損耗”,而是積極行動讓事情朝好的方向去發展。


重讀《老人與海》:面對生命“無常”,做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


第二、不消極悲觀,接受現實,做最壞的打算,積極的尋求解決辦法。

  • 消極悲觀者:凡是想要通過改變他人,改變外在環境,來實現自己的願望的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消耗在負面情緒上,都是消極的悲觀主義者。
  • 魚把他拖到海上去,把他拖到遠離陸地的地方,在海上與老人決戰。在這場魚與人的惡戰中,魚也有獲勝的機會。魚在水下堅持了幾天幾夜,使老人不能休息,窮於應付,它用酷刑來折磨老人,把他弄得血肉模糊。

    只要老人割斷釣繩,就能使自己擺脫困境,得到解放,但這也就意味著宣告自己是失敗者。老人沒有作這樣得選擇,甚至沒有產生過放棄戰鬥的念頭。他把那條鯊魚當作一個可與之交戰的敵手,一次又一次地做著限度之外的戰鬥,他戰勝了。

    接受苦難或者失敗現實往往是令人痛苦的,我們只希望努力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學會接受現實等於承認自己的侷限性。苦難不一定是追尋意義所必須的,但儘管有苦難,生命仍然可能有意義。

    第三、面對生命“無常”,積極的投入到當下的每一刻

    大海是無情的,更是無常的,老人深深知道這一點。但無常,不代表無所作為,該如何應對?

    大海深處,“其他漁夫都隨意地讓釣繩隨著海流漂去,有時候釣繩在六十尋的深處,他們卻自以為在一百尋的深處呢”,而老人“把釣繩垂得比任何人都直”

    細節和態度決定了成敗。如果不是老人積極的準備和專業的技術,這場與1500磅的大馬林魚搏鬥與成群的鯊魚搏鬥,都將是一場註定的失去性命為代價的失敗。

    重讀《老人與海》:面對生命“無常”,做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

    而老人永遠帶著積極的悲觀主義,做好每一刻的準備,迎接每一天的清晨和希望。

    “他想,其實我的釣魚功夫,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我總是把它們精確地放在適當的地方的,問題只在於我的運氣有點差罷了。但是誰說得準呢?說不定今天就會轉運了。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日子。走運當然好了,不過我情願做到分毫不差。這樣,運氣來的時候,我的準備就不會白費。”


    03、《老人與海》帶給我們的現實啟示:

    ①正確認識自己,準確評估風險

    充分了解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劣勢和不足,有助於找準自己的位置。在遇到困難時,時刻保持冷靜與客觀,充分考慮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併為此做好充分的準備。

    危機無處在,提高各項能領,規避風險,迅速應對突發事件。

    老人是接受自己的現實情況的,他知道自己年老體衰,並非常瞭解左手的弱勢,接受自己在海上84天的一無所獲,接受周邊漁夫的嘲笑,接受孩子以及鄰居的幫忙和同情。


    ②克服內心的恐懼,提高業務能力,行動改變命運

    曾有人問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如何稱為一個思想家?蘇格拉底說:多思考。那個人整日在家蓬頭垢面的思考,也沒有成為思想家。蘇格拉底說:空想是沒有用的,如果不去做,一切註定是虛無的。

    行動比思考更有力量,一個人能否成果,不在於思想有多豐富,而在於是否馬上採取有效行動。從自身優勢出發,事情的結果往往會取得階段性成果。

    德國文學家歌德曾經說過:“採取一個改變命運的實際行動,比一千個苦惱一萬個牢騷都頂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做個勇於行動的人,不要等到萬事俱備才開始動手;要培養行動的習慣,不要指望特殊的竅門或捷徑,只有努力耕耘,命運之花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人生就是一場偉大的戰役,為了勝利,我們需要行動、再行動,一直行動,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演講的最後,韓雪說道:

    雖然我的鋼琴彈的依然不怎麼樣,畫作也不盡善盡美,更不是最成功的製片人,但沒有什麼事情能阻止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她的人生哲學中,“悲觀”意味著能夠接受失敗,而“積極”意味著盡最大努力去做。

    誠實意味著在承認活著沒有什麼固定的,既有意義的情況下,仍然不畏艱險地活下去。

    ③坦然接受喪失,讓過去的成為過去。

    人在這個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動選擇是自由的。人是自己行動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生活永遠不能重新開始,我們必須揹負著過去繼續下去,不能妄想著全新的世界。能做的只是去學習用一種最和緩的方式承認。

    成為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意味著放下內心不現實的幻想,接受喪失。就是要接受我們會死亡的事實,接受我們曾經失去的,尊重現在的客觀事實,投入在當下,用心的活在當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認識苦難,認知流逝的能量和失去,內心變得更加平靜,否則毫無意義的喪只能給你帶來無謂的煩惱。

    儘快接受現實,才不會消耗太多無謂的精力。承認過去的成就只是過去的,從而把精力有效的使用在積極的建設現在的生活上。

    重讀《老人與海》:面對生命“無常”,做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

    04、總結

    是在認清生命的真相後,懷著對生活極大的善意,去做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不要平靜的絕望,不要做無準備的等待命運的改變。

    不放下過去,就無法體會到現在的美好。積極的悲觀主義者,不論過去的美好還是痛苦,都能夠讓過去成為歷史,活在當下。面對同樣悲觀的客觀事實,採取消極的態度,還是積極的態度,最終決定了我們在過程中的收穫和積累。唯有如此,生命的過程才會豐富多彩。

    尼采:“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重讀《老人與海》:面對生命“無常”,做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