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饋贈給我們的三條生活祕訣

“是這一輩子所能寫的最好的一部作品。”——海明威

《老人與海》:饋贈給我們的三條生活秘訣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這部勵志小說,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小說講述了:年邁的古巴老人——聖地亞哥,連續84天沒有捕到一條魚,在85天這個自認為吉利的日子裡,決定出海到從未去過的深海碰碰運氣,結果遇到了超級大的馬林魚,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將其制服,可在返航中,遇到鯊魚的襲擊,經過一天一夜的殊死拼搏,馬林魚只剩下骨架。

老人並沒有失去希望和信心,“現在變得更加清新,就像微風剛剛吹起時的那般美好。”他只是想睡一覺,繼續做著獅子夢,期待第二天的出海。

鮮活的硬漢形象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浸入到我們的靈魂深處。由此也成為千千萬萬奮青們的枕邊書,時而翻翻,歷久彌新,每次仰仗它,都會讓平靜的心洶湧澎湃,彷彿自己在與老人一起戰鬥般。

經典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永遠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失去它本身的光彩,反而經過時間的沉澱,人們更加愛不釋手了,再讀《老人與海》,細細咀嚼,尋找到至真的一些生活秘訣。

《老人與海》:饋贈給我們的三條生活秘訣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所謂的好運,只不過是厚積薄發。

“天曉得!也許今天就會時來運轉,每一天都是一個嶄新的日子。走好運固然好,不過我寧願一絲不苟地做到位。這樣,運氣到來的時候,你就已經準備好了。”——摘自《老人與海》

魚未來時,漁夫從不敢懈怠,怕錯過任何機會。是的,好運未來時,需要做的就是實實在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到位,把事情做滿,做到底。若機會向你靠近時,你才有實力好好把握住,不然就算好運向你逼近,你也無力招架,只能眼睜睜看它溜走。

有人說淘寶第一女主播薇婭靠的就是直播那風口的好運,也有人反駁道,你去風口走走,怕是早就吹涼了。是的,哪裡是好運,只不過是厚積薄發罷了。

她出生在“服裝世家”,在年收入千萬之前,已經是幾家線下服裝店老闆,做電商5年,對潮流的敏感,對客戶的需求分析,尤其有一次直播,本來是要直播一款亮片的衣服,最後發現直播間基本上都是寶媽,她害怕亮片會傷到寶寶,果斷換成另外商品,這對客戶把控的敏銳度,決策的應對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出來的。

正如大美玲姜思達所說:“你可以一天整成范冰冰,但你不能一天讀成一個林徽因。”跟這個道理一樣的。

“如果好運也有地方賣的話,我真想買一點。”聖地亞哥想,我們更想,但是世上哪有賣,只能自己兜售給自己,所以能夠把握機遇的人,必然是把平常功夫練到家的人。腳踏實地,站穩才能發力。

那麼如何腳踏實地呢?可以跟自己賽跑,每天進步一點點,朝著自己認為對的方向前進。

美國習慣專家James Clear 寫的《原子習慣》書中,提到一個概念是習慣的“複利效應”:如果你今天比昨天進步1%,堅持一年後,你的進步是驚人的37倍。英國自行車車隊憑藉這個細微的改變神奇逆襲。

所以從現在開始給自己定個大目標,下面再定些切實可操作的小目標,做好迎接人生幸運的準備,來個橫空出世。

《老人與海》:饋贈給我們的三條生活秘訣

在限度中挑戰自己,不逼逼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厲害。

人類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當人們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這個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擴大了。人類在與限度的鬥爭中成長。——摘自王小波書評

聖地亞哥是個捕魚的能手,在浩瀚的海洋裡面,遇到勁敵,與此決一死戰,絕沒有放棄的念頭,把沮喪和倦怠拋在腦後,勇往直前,哪怕最後得到的只是一具殘骨。

在生活、工作、學習中,我們處處都能遇到“鯊魚”,有些人止步不前,認為已經超越了自己人生的高度,有些人卻不甘認輸,在失敗中找方法,重新發起挑戰。

跳蚤自我設限故事:號稱“跳高冠軍”的跳蚤,其跳躍高度為體長的500倍,但是把它放在瓶裡,蓋上蓋子,雖然會繼續跳,但是不再跳到足以撞到蓋子的高度,當你拿開蓋子,它只會跳到它認為的高度。這屬於前者。

力克·胡哲人生不設限的故事:他天生沒手沒腳,從一無所有到一無所缺,活出生命的奇蹟。天生受歧視受排擠,但是他不信命,他相信人生就像手裡的紋路,彎彎曲曲,命運始終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他學習踢足球,打高爾夫球,衝浪,也許他比一般的人要辛苦努力得多,但是最後他做到了,他還用自己的故事幫助到更多的人。這屬於後者。

設限與不設限在於你內在的毅力與動力,意識改變行為,與限度為伍,不斷擴張你的限度,也許你會神奇地發現:耶,我也不賴。就像有些網友說:不逼逼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厲害。

《老人與海》:饋贈給我們的三條生活秘訣

學會孤獨,與自我對話,因為我們終將遇見孤獨。

“真希望小男孩也能在這裡”這句話在文中反覆出現,也是聖地亞哥當時最真實的聲音。但這一切都是徒勞,只能說說而已。

沒有小男孩的日子裡,他學會了自言自語。“我願意奉陪你,直到死亡,他能堅持多久,我也能堅持多久。”“如果別人聽到我大聲地自言自語,一定會認為我瘋了。”“不過反正我正常地很,那就不用理會了,他們想說就說吧。”

看似碎碎唸的背後是自我鼓勵,自我修復,自我釋壓,自我肯定。

比爾·韋恩在《自我對話的力量》一書中提出,我們可以將自我對話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工具去激勵自己實現人生目標。弗洛伊德認為,這都是我們難以覺察到的潛意識在作祟,不同的潛意識直接作用於我們的行為。

同一事情,不同的潛意識會產生不同的自我對話,比如出大太陽了,有人歡呼:“太好了,我可以曬被子了。”有人煩道:“真討厭,出去不抹防曬霜又要曬黑。”

所以我們要用恰當而正確的自我對話,“不矜不盈”這樣才能對我們的行為朝有利的方向引導。

在人生之路上,沒有誰可以陪我們從頭到尾,就連影子,在黑暗來臨時,都會扔下我們不見了。

當事業受挫時;當談戀愛不順遂時;當婚姻不美滿時,學著與孤獨相處,學著與自己對話,或是在頭腦裡與自己對話。別在意他人的看法,因為在那些不思進取人的眼裡,追夢的人都是些瘋子。而你卻不這麼認為。

寫在最後

期許這三條秘訣能種草在我們骨子裡,為我們編織好一張紮實的網,讓我們義無反顧揚起生命的帆,勇敢精進在人生的海洋裡,生活得酣暢淋漓,去找尋屬於自己的大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