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孩子養成記 之 父母語言的神奇力量

在孩子幾個月的時候,有幸讀到一本書,書名叫做《父母的語言》,對我啟發很大。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把書上的經驗付諸於實踐,現在孩子剛滿兩歲,可以跟大人毫無障礙地溝通,並且會背多首唐詩,會背部分三字經、會唱幾首英文和中文的兒歌,也可以講一些簡單的故事。藉此機會,把書中的精華和個人經驗分享給大家。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神經系統發育最快、各種潛能開發最為關鍵的時期,兒童的潛在能力遵循著一種遞減規律:

生下來具有100分潛在能力的兒童

如果一出生就進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

若從5歲開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為具有80分能力的人;

若從10歲開始教育,就只能成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聰明孩子養成記 之 父母語言的神奇力量


美國學者Betty Hart和Todd R. Risley,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經過長期追蹤研究發現:與來自高收入、專業人士家庭的孩子相比,早在進入幼兒園之前,低收入家庭孩子的詞彙發展差異已經產生。到三歲的時候,詞彙輸入差距在3000萬左右,這一詞彙輸入的巨大差距,將會持續影響到孩子初高中的學業成績。基於這項研究,Betty Hart和Todd R. Risley 提出了著名的“三千萬詞彙鴻溝”(The 30 Million Words Gap)的概念。

家長與孩子的對話越多,孩子詞彙量會增長得越快,孩子日後測試出來的智商會越高。錯過對兒童語言能力的培養就可能造成孩子以後在學業上和其他同學有差距。一個語料豐富的早教語言環境對於嬰兒和兒童的大腦發育是至關重要的。

那麼如何構建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即3T原則:

Tune in 共情關注

Talk more 充分交流

Take turns 輪流談話


第一個T:共情關注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關注什麼,你就關注什麼

哪怕孩子太小了,聽不懂大人的話,或者孩子關注的東西一直在變化。

舉個例子。

當我們正準備給寶寶讀一本繪本,我們告訴孩子,快過來開始讀書了。可惜,孩子沒有回應,繼續玩他的玩具。這時,我們是不是會再次催促,“快點過來,這個故事特別有意思,讓爸爸(媽媽)念給你聽。”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加入到了孩子的玩耍中。

彷彿孩子之前說道:“爸爸媽媽,快過來玩啊,玩具可有意思啦。”

當我們參與到孩子感興趣的活動時,哪怕孩子的熱度只持續了五分鐘,就轉換了注意力,孩子的大腦也能得到開發。

父母們還可以詢問孩子,“想不想聽我讀繪本啊?”

然後仔細地關注孩子的回答,即使孩子的回答不成語句,或不是父母所期待的答案。

就“共情關注”而言,一切的發現都是有價值的。


聰明孩子養成記 之 父母語言的神奇力量


第二個T:充分交流

簡單來說就是父母多跟孩子交流。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不斷地用語言描述正在做的事,對於孩子來說,這種講述是讓其沉浸於語言環境的好方法。

當父母在孩子面前說出這些詞彙,描述起每一項家務時,孩子的大腦同時也在吸納父母的話,這有助於大腦的開發和親子依戀的建立。

“媽媽來給你換尿布啦。看看,都溼透了。聞聞,臭死了!”

“來吧,寶貝我們換片新尿不溼。”

“你看看,不溼啦。來摸摸,是不是又幹又軟。”

“換了是不是舒服多了?”

“到時間刷牙啦,我們誰先來啊?”

“找你的牙刷!你的是紫色的,爸爸的是綠色的。”

“現在我們要把牙膏擠到牙刷上。”

“來,一點兒一點兒擠。幹得真棒!”

“好,現在準備刷牙啦。開始刷吧,從上到下,從前往後,咱們每個部分都要刷到”


聰明孩子養成記 之 父母語言的神奇力量


第三個T:輪流談話

簡單來說就是父母和孩子一問一答。

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對於開發兒童的大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要做到輪流談話,首先,父母必須“共情關注”孩子的興趣,然後找到機會跟孩子“充分交流”。

實施的關鍵在於父母必須耐心等待孩子的回應。雖然孩子在小的時候會說一些自創的詞語,或者某些詞語的發音不完整,或者偶爾才說一些父母可以理解的詞語,但父母一定要抓住他們的語言信號,好好地回應後,再耐心等待孩子的回應。

“這是什麼?”

“在玩什麼呀?”

“球的顏色是什麼?”

“摔倒了該怎麼辦啊?”

父母將“怎麼辦”和“為什麼”拋給孩子,就足以讓他們在思維的世界裡天馬行空了。最後,孩子會拋出一連串的話語、想法和鬼主意來當作問題的回應。

在這一問一答當中,孩子的詞彙量和語言表達能力將會突飛猛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