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天性》▏為什麼要考試

從小到大,我們經歷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考試,週考、月考、期末考、高考,走出校園,專業性強的工作,也要一直考個不停。

考試在大部分人心裡,被當成了通關的關卡,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能不能邁進好的學校,能不能順利畢業,能不能獲得證書,都通過考試來判定。於是我們對考試既期待又恐懼。

我們對考試的這種心理,導致了“考試無用”“應試教育失敗”的觀念盛行。

考試真的沒有用嗎?考試只會讓我們的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對能力提升沒有幫助嗎?

《認知天性》的作者說:“考試真的背鍋了。”

實際上,我們大部分人排斥考試的心理只是因為我們在追求一種輕鬆的學習方式,考試會讓我們的學習加大難度,並且帶著強烈的目的——通過考試,考取高分,獲得證書。自然就讓學習變成了應付考試。

然而,如果我們把考試當成促進學習的工具,也許就會得到另一個結論:考試讓我們真正獲得了知識。

《認知天性》▏為什麼要考試

01、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

有一項關於“測驗效應”的實驗研究是這樣的,要求大學生們學習一部分新內容,學習完一遍之後,讓其中一組馬上進行回憶檢測,相當於一次小考試。而另一組則重新再學習一遍剛才的內容。

兩天後,再對他們進行測驗。結果顯示:學習完一遍之後馬上進行測驗的一組的成績,要超出沒有進行測驗而是重新學習一遍的那組同學15%,兩組的成績分別是69%和54%。

一週之後,再次測驗,只學習但不測驗的那組同學忘掉了52%的內容,而重複檢測組的同學只忘掉了10%。

這個實驗的結果表明了什麼呢?——不進行測驗,我們學習的收穫是甚微的。重複測驗會讓我們對知識掌握得更為牢固。

測驗效應是真實存在的,測驗讓大腦對知識進行檢索,檢索時付出的認知努力越大,記憶效果就越好。

學習過後馬上進行測驗相比於重複學習一遍,後者肯定是要輕鬆很多的。因為檢索知識的過程會讓我們的大腦感覺更為吃力,所以就本能地排斥測驗。

那有能讓我們既能簡單輕鬆地學習,又能掌握知識的方法嗎?

答案是:並沒有。

無論是知識還是技能,沒有一個是能輕鬆獲得的。就像《刻意練習》一書裡說的:舒適區的學習只會讓我們呆在原地,不會有所長進。


《認知天性》▏為什麼要考試

02 自我檢測:給知識鏈打上記憶結

《認知天性》裡將我們所學習的知識,比喻為串在繩子上的蔓越莓:小男孩用繩子把蔓越莓一粒一粒串起來,掛到樹上後去發現蔓越莓從繩子另一端不停地往下掉。

這就像我們將各個知識點像蔓越莓一樣連成一串,如果不給繩子打上結,“記憶蔓越莓”就會不停往下掉落。

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提出的“遺忘曲線”,就說明了“記憶蔓越莓”從繩子上脫落的速度有多快。我們在剛記完一個知識點的時候,記憶量為100%,20分鐘後記憶量下降為58.2%,一小時後下降為44.2%,一天以後下降為記憶量下降為33.7%,2天后僅剩25%。

遺忘曲線的教訓很明確:提高我們學習有效性的辦法,不是在於學習了多少新知,而是在於如何中斷遺忘。也就是給知識鏈打上記憶結。

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自我檢測。在自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後提問的方式進行自我檢測。在讀完一篇文章後,合上書本,問問自己剛才閱讀的內容主題是什麼,論點是什麼,論據又是什麼。

可以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內容簡單整理出來。通過輸出這個形式,加強大腦對知識點的檢索。這個過程相比重複學習吃力,但有效。

只有牢固地給知識鏈打上結,我們才能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少做無用功。


《認知天性》▏為什麼要考試

03 合理的考試規則,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

這裡給大家講一個華盛頓大學教授安德魯.索貝爾,通過調整考試頻率和次數來改善學生出勤率和學習效果的研究實驗。

安德魯教授發現學期開始的時候,學生出勤率都很高,但是在學期過半的時候,就會有30%左右的學生缺勤。

為提高出勤率,安德魯教授把原本一次期中和一次期末的考試改成了一學期9次的突擊小測驗,用小測驗成績決定學分,而且事前不做通知。

然而這個改動的結果,並沒有促進學生的出勤率,反而讓很多學生改選了別的課程。顯然這種突擊小測驗讓學生們畏懼,為避免學分因為這門課受損失,自然就選擇退出。

安德魯的計劃失敗,但他並沒有放棄,繼續改進策略。這一次,他宣佈:學期內會有9次小測驗,而且明確給出具體時間,同時取消期中和期末考試。

這一次,出勤率有所提升。“在沒有小測驗的時候,學生可能不來,但到小測驗的時候,他們終歸要現身的。”

這樣的方式持續5年之後,安德魯對新模式的效果深信不疑。學生們在課堂上討論得熱火朝天,作業的質量也和之前有了天壤之別。普通班級的學生作業,也能和他之間見過的優等班級的學生作業不相上下。

安德魯教授感嘆道:“這套考試方案取得的效果,讓我覺得自己成為了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師!要是早幾年這樣做,我就能教會更多學生更多知識了。”

用9次讓學生有準備的小測驗取代2次大考,就能讓學生的學習效果取得如此大的改觀。可見,考試不應該被視為一種考驗,而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環,一個步驟,一個重要的步驟。

《認知天性》▏為什麼要考試

04 反思,將知識變成條件反射

在學習新知識或新技能的時候,為了更好地掌握並能熟練應用,我們不僅要進行記憶結的檢測,還要進行反思。

反思會涉及多種認知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從記憶中檢索知識或是早期的訓練內容,把這些和新知體驗聯繫起來,形成一套新的體系。

著名的神經外科醫生埃伯索爾德說:通過反思自己的手術經歷,可以獲得一種必不可少的新知。他在一臺手術結束後,回到家就會思考當時發生了什麼以及我能採取什麼措施。這不僅能溫習從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還增加的自己的感悟。

只有將課堂知識和操作實踐結合起來,不斷進行反思和領悟,才能確保新知識在需要的時候能及時派上用場。

在情況緊急、沒有時間進行思考的時候,之前通過不斷反思所形成的的知識體系才能讓你條件反射地做出正確舉動。

在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一書中,將人類的思考分為了兩個系統:負責快思考的系統一和負責慢思考的系統二。

其中系統一的快思考是無意識的思考行為,依賴直覺,佔據主導位置。系統二的慢思考是有意識的思考行為,但是它具有慢和懶惰的特徵。

我們的大部分知識儲備都存放在系統二里面,但我們在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是沒有時間去調動系統二的慢思考的。

就像醫生處理需要急救的病人和飛行員處理緊急情況一樣,這個時候需要調動大量的知識儲備,但是情況是不允許你去系統二里面慢慢搜尋處理方法的。

這就要求專業技術人員必須將系統二里面的知識儲備通過不斷結合新知和實踐進行反思和操作預演等,將系統二里面的知識轉化為系統一里面的無意識的條件反射,才能在緊急情況下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行動。

將知識變成條件反射,可以說是我們學習的終極目標。通過一遍遍的測驗,進行知識檢索,鞏固對新知記憶,再一遍遍的練習和反思,將所學的知識變成應對緊急情況的超高能力,是每一個專業領域的成功人士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認知天性》▏為什麼要考試

05、總結

埃斯庫羅斯在《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中說:“萬千智慧始於記憶。”

而我想說,萬千記憶,源於考試。考試不應該是別人用於檢測我們有沒有掌握知識的工具,而更應該是我們自己用於學習、增強記憶的一種工具。

我們平時在自學知識和技能的時候,就算沒人來對我們進行考試的情況下,我們也應該自己對自己進行測驗。如果你不想把學習用來打發時間的話,就需要用測驗的方式,來給所學的知識打上一個記憶的結。

普通的學習者厭惡考試,把考試當渡劫,而優秀的學習者會通過考試來促進學習,把考試當成有效的學習工具。頂尖的學習者,通過考試和反思將知識轉化為能條件發射的專業技能。

你是哪一種學習者呢?


我是阿休,聚焦職場,專注個人成長。關注我,一起進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