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權與謀:新領導上位,如何平衡強勢下屬?

【原文】《資治通鑑》周紀二 周顯王36年(公元前333年)

齊威王薨,子宣王闢強立;知成侯賣田忌,乃召而復之。

【譯文】

齊國齊威王去世,其子田闢強即位為齊宣王;他知道成侯鄒忌陷害田忌,於是召回田忌復位。

【解析】

鄒忌為了自己的相位,設計陷害田忌,讓田忌出逃楚國,在之前的文章( )中已經說過。現在老齊王已經死了,新的齊宣王繼位,卻把田忌給招了回來。看似好像是齊宣王英明,知曉其中問題,撥亂反正給田忌一個清白。但是細細一想,貌似事情不是這樣的。

1.齊宣王的權力需求

歷史上對齊宣王的評價不是很高。說他沉迷酒色,不務正業。但是不管他怎麼做的,他是作為一個君主,個人喜好固然荒唐,但是他還是一個權力動物,對權力會有天生敏感。

這時齊宣王登基,想要荒唐也要等自己權力穩定之後再來。此時對於齊宣王威脅最大的,就是齊威王留下來的臣子,其中又以鄒忌、田嬰等人威脅最大的。因此齊宣王如果想要把位置坐穩了,還要培養其他勢力出來制衡。

2.齊王的權力威脅

齊宣王才上位,權力不穩定是必然的。而他的威脅來源於什麼地方?主要來源於齊威王的老臣,有其以田嬰、鄒忌為主。

田嬰此人是齊國宗室,身份高貴,而且參加了馬陵之戰(公元前341年,齊宣王出生於公元前350年,可以這麼說田嬰起碼比齊宣王年長20~30歲。)關鍵是田嬰在齊國影響力很大。從兩個方面可以看出。

其一,在公元前333年,田嬰被任命為齊國國相,執政齊國。

其二,在《戰國策》中有這麼一段“太子(齊宣王)相不仁,過頤豕視,若是者信反。不若廢太子,更立衛姬嬰兒郊師。”意思是,太子(齊宣王)不是個好東西,不如廢了太子(齊宣王)另立他人。

不要以為古代臣子對太子就會畢恭畢敬,太子不過是未來的君王,還沒上去就不是老大。所以,如果得罪了就得罪,實在不行就想辦法廢了。歷史上臣子給太子下刀子,把太子搞下來的例子太多了。

而《戰國策》這段材料中標明的意思是,有人建議田嬰廢太子,只不過田嬰不同意而已。這說明兩個問題,一個是田嬰有實力,其次田嬰認為不可以。有想法沒能力那就等於無,但是田嬰不一樣,他是有能力沒想法,萬一有條有想法了呢?

再來說說鄒忌。齊威王時期的國相,主持了齊國的改革,也算是權勢滔天的人物,可能後面田嬰做了國相鄒忌下位,但是鄒忌依然在齊國朝堂發揮影響力。而且鄒忌此人的派系搞不好還非常大,從這點可以略作推斷。

同樣還是《戰國策》中的一段,“鄒忌事宣王,仕人眾,宣王不悅。”鄒忌侍奉齊宣王,推薦了很多人,齊宣王不高興(雖然這段材料之後齊宣王還是聽從了鄒忌的建議。)從此可以看出,鄒忌固然推薦人才多,但是另一方面這也說明,鄒忌的人遍佈朝堂。齊宣王也有所忌憚。

因此,田嬰、鄒忌這兩個齊威王時代的老臣,所蘊含的能力絕對不是齊宣王能夠抗衡的。

3.為什麼找田忌

既然自身實力不夠,那麼就尋求外部力量破局或者平衡,這是謀略操作中的不二法門。所以田忌就是最好的人選。

為什麼田忌是好人選?

其一,田忌跑到楚國二十來年,其本身在齊國留下的勢力、人脈基本上沒有了。所以用田忌不會給齊宣王帶來很大的威脅,而田忌想要在齊國穩住,就要抱緊齊宣王的大腿。

其二,田忌和鄒忌不和,又是齊國宗室和田嬰身份一樣。

其三,田忌被鄒忌陷害而跑,屬於失意派。現在齊宣王還他清白,並把它請回來,這個施恩動作效果非常好。

只不過,田忌回來後沒多久,鄒忌就病逝了,田忌在歷史上也沒了聲音。反而田嬰卻崛起成為齊國掌權人物。

【啟發】

齊宣王面臨的問題其實就是一個沒有根基的新領導上位,面對強勢下屬如何穩定局面的問題。齊宣王的做法就是召回了田忌用來平衡。而給我的啟發有這麼三點,用來平衡勢力的人要有什麼特點。

第一,這個人最好是失意派,因為提拔失意派能夠施恩。

第二,提拔扶持的這個人,勢力不強,將來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

第三,提拔的這個人最好和當權派有一定的矛盾,兩方無法走到一起。

提拔這些人的目的是為了平衡勢力,關鍵要自己能夠控制,如果用了卻無法控制,最終只會造成自己大權旁落被兩方架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