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燃燒的一把“彝火”

雪域燃燒的一把“彝火”

有人說石渠一年只有兩個季節,“一個是冬季,一個是大約在冬季”;有人說石渠很遠,遠在那消失的地平線;有人說石渠很高,高得可以觸摸到雲端;還有人說石渠很美,美的讓人流連忘返。而這樣一個地方,是誰在為你歌唱,為你祈禱,為你守望。今天,要讓大家認識的這位,他是石渠兩千多幹部中的一員,他平凡而不平庸,他苦幹而不苦熬。他就是李祿斌,男,彝族,中共黨員,2004年8 月參加工作,今年42歲,出生於四川九龍縣,現任四川甘孜州石渠縣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執行局局長。15年來,他在公正司法的“最後一公里”默默奮戰,憑著對人民法官職業的信仰和對百姓的熾熱情懷,在平均海拔4560米的茫茫雪域鏖戰風雪,克服低壓缺氧,傳播法治力量,努力用自己的辛勤指數換來群眾的滿意指數,展示著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他個人曾先後榮獲“石渠維穩先進個人”“全州法院社會綜合治理先進個人”等榮譽;他所帶領的部門曾先後獲得全州執行工作“十佳部門”和“先進集體”稱號。


雪域燃燒的一把“彝火”


在藍色天際築夢法治

從雅礱江下游來到雅礱江源頭,從九龍彝鄉來到石渠藏鄉,從海拔1000多米跋涉到海拔4200米以上,李祿斌一路向西,在甘孜雪域最遠最藍的天際線——石渠,開始了逐夢法治的人生之旅。走入石渠法院大門的那天起,他就勵志要成為一名人民法官。他還記得報考法院面試時,有考官曾問過他“石渠條件很艱苦,你瞭解過那裡並做好去那裡工作的準備了嗎?”,他乾脆的回答道“平靜的湖水練不出真正的水手;優越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而這句話就像彝族服飾頭上的“英雄結”成為了他的精神激勵。他剛到法院時歷任過法警、辦公室主任、執行法官,於2011年5月擔任執行局局長。走上局長的崗位,他感到的是責任更重壓力更大;他常說“執行工作就是要打通公平正義的最後一公里,兌現申請執行人的債權,不然我們法院司法裁判的權威就要遭受貶損”。尤其是2017年全省法院實施“兩年基本解決執行難”行動以來,面對石渠社會發育程度低、經濟發展滯後、群眾法律意識淡薄等特殊實際,面對與全省同步基本解決執行難的嚴峻考驗,李祿斌堅決不願做全省執行工作的“最後一塊短板”。在工作中,他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他協助院黨組共同制定了“五個著眼於”,為執行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在攻克執行難的疑難雜症中,他結合地域實際總結出了“常規藥”和“特殊藥”的綜合療法。一般案件,他藉助查封凍結、網絡查控等基本手段進行執行,面對“骨頭案”“疑難案”他探索出了“跟蹤執行”“錯時執行”“聯動執行”等特殊手段進行執結,取得了實效。近年來,石渠法院執行質效穩居全州法院的第一方陣,用成績彰顯了石渠法院執行法官忠誠尚法的履職擔當和“邊遠不邊緣、缺氧不缺志”的人生豪邁。他從事法院執行工作已近十年,牆上掛滿的錦旗有農民工送的,有區工委送的,還有中小企業送的……。這些都無言的訴說著他對審判事業的執著和熱愛。

他的心在雪山草地安了家

從故鄉到異鄉,李祿斌對石渠付出的不僅是人生的芳華,更是一股濃濃的深情。他也和很多幹警一樣,妻子和孩子都在異地,由於回家路程遙遠,工作繁忙,和家人也是聚少離多。他常說石渠也有別樣的“風花雪月”,“風是凜冽寒風、花是漫山野花、雪是四季飛雪、月是邊關冷月”。縱然環境艱苦,但他已然學會了苦中作樂。石渠在很多人的眼裡是一個冷的連樹都不長的地方,為了打破這個“神話”,他利用週末時間找來幾十株樹苗,終於在單位的宿舍樓前種活了三株,經過了5年的精心呵護,樹苗仍堅強的活著並略有長高。很多幹警時常調侃他,“你是在像照顧小媳婦兒一樣照顧這三株樹呀!”。他不僅熱愛生活也愛院如家,他是幹警中的“魯班”,院裡哪裡的門窗壞了、水龍頭爆管了、下水管堵了等雞毛蒜皮卻與幹警生活息息相關的小事都讓他非常上心,他不僅包修理,還保質量。漸漸地,單位諸如此類的小事成為了他工作的一部分。石渠法院是一個由50多名來自五湖四海的幹警組成的大家庭,在幹警中,他不僅是阿哥還是生活中的暖男。去年來自樂山的新幹警小鄭,初到石渠飲食和生活都不習慣,李祿斌看在眼裡也默默的放在了心裡,他某一天無意間聽到小鄭說“好想吃一頓麻辣魚”,為了滿足小鄭的小小願望,李祿斌等到菜市場有魚賣的時候專門去買了魚,在單位伙食團為他親自下廚做了一盆麻辣魚,小鄭邊吃邊對李祿斌的手藝讚不絕口,這頓魚讓小鄭的心裡找到了家的感覺。然而,他不僅愛幹警更深深的愛群眾。與群眾結對認親是甘孜州群眾路線的一項重要工作。家住格孟鄉的尼瑪是李祿斌的一位結對親戚,工作之餘,李祿斌都要下鄉到親戚家噓寒問暖、送點酥油和糌粑,偶爾也幫助辦理一下低保手續,慢慢的他和尼瑪建立了勝似兄弟的感情。2012年的1月,已是石渠最嚴寒的時候,李祿斌有了回家探親的機會,臨行前一天,值班室告訴李祿斌,大門外有一個老鄉想要見他,當李祿斌走出大門,看到的是在大雪中打著哆嗦衝他笑嘻嘻的尼瑪,原來,尼瑪知道李祿斌要回家探親,專門給他帶了一塑料袋人參果,讓他一定要帶回去給家人嚐嚐,那一刻,李祿斌的心裡既感動又難過,因為他知道尼瑪一家挖人參果的艱辛,更知道在大雪天冒著寒風騎著摩托往返縣城100多公里的不易。他趕緊帶著尼瑪找了個飯館讓他熱熱和和的吃了一碗麵,臨走時悄悄的往他藏裝裡塞了三百塊錢。

給群眾“借耳朵”用真情

熟悉法院執行工作的人都知道,執行工作是一件苦差事。來執行局的當事人的情緒往往也容易激動,對執行法官的忍耐力也是一種考驗。可看到李祿斌辦理案件思路清晰,沉著冷靜,就像醫生把脈一樣鎮定自若。當問起他是怎麼做到的,他總是笑笑說,他也是經歷一段艱難的心路歷程。他講到,剛到法院時,分管他的澤仁副院長就給他說“在這裡辦案關鍵就是要給群眾“借耳朵”,認真傾聽百姓的話,老百姓覺得你在用感情和他們交流,案子就好辦了”,李祿斌把這句話深深的記在了心裡。可最初,語言無疑成了他與群眾感情交流的一道天然屏障,他想“總不能打著啞語辦案吧!”,為了突破語言關,李祿斌成了單位裡藏語學習的積極分子,他找書學,向同事學,積極參加單位的“一帶一”藏語培訓班,慢慢的,他成了單位掌握“藏漢彝”三種語言的三語法官。當有人問起他辦的最成功的一個案子是哪一件時,他說“是當上審判員辦的第一件案件”,他講到,他剛到審判崗位接到的第一個案子是一個區工委調解了很久都沒調解下來的案子,案件的當事人雙方都還是兄弟,因為債務糾紛鬧到了法院。面對這樣聽起來頭疼的案子,對於剛走上審判執行崗位的他感到了壓力山大,同事們也為他捏著一把汗。可都沒想到,這個案子卻是因為一碗方便麵而化解了。原來那天上午,李祿斌調解到了下午2點,案子一點進展都沒有,雙方當事人和他都餓得精疲力盡,李祿斌於是暫停了調解,讓被告先回去吃飯下午3點再來,由於原告的家遠,李祿斌就拿出了方便麵和火腿腸讓他和自己在辦公室一起吃泡麵先將對付一下。他和原告邊吃著泡麵,邊拉著家常,邊聽著原告傾訴著苦悶。一碗方便麵吃完,原告很感動的握著李祿斌的手放在自己的額頭,說著“嘎真切!嘎真切(感謝)!”“我感覺到了,你這位法官人很好,我相信你是一個公正的人,你說吧!你怎麼調,我都服”,當天下午,這個案子竟這樣出奇的調解了。這個看起來不可思議的案子,也似乎讓我們找到了在信息閉塞、法治基礎薄弱的藏區,破解司法難題的密碼就是真情。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對於承載了教育功能的司法工作,它的要義不也在於此嗎?

雪域燃燒的一把“彝火”


雪域燃燒的一把“彝火”

寧願透支生命也不辜負使命

雪域燃燒的一把“彝火”

雪域燃燒的一把“彝火”

李祿斌說“剛大學畢業時,我的身體是很棒的,跳起來都可以抓到籃板,但是現在比不上以前了”。他給我們講到,2010年10月,石渠的很多在建工地就要陸續停工了,有很多涉及農民工的勞資糾紛和工程款拖欠的案件就會湧入法院,這個時段也就成了法院審判執行的高峰期。10月30日這天,李祿斌已忍受了兩天的腹痛堅持奔忙在工作崗位,疼得厲害時就吃點止疼藥。但在那天下午5點左右,李祿斌腹部的疼痛變得十分劇烈,這種疼痛已經遠遠超出了這位鋼鐵硬漢的忍耐力,他臉色發白,豆大的汗珠一顆顆的從他的額頭流下,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卷宗捂著肚子躺到了沙發上。同事趕緊把他送到了縣醫院,可那個時候,石渠國家電網還未通,恰恰又遇到了全縣停電,醫院根本做不了B超,醫生無法準確查明病由和對症下藥。情況緊急,唯一的辦法就是趕緊到條件更好的甘孜縣去治療。單位的同事索朗繞吉找來了一輛車拉著李祿斌就往甘孜一路狂奔。石渠到甘孜300公里的路程通常需要6個小時,那次僅花了4個多小時就趕到了甘孜縣醫院。當醫生為李祿斌做完B超時,說了一句話讓隨行的同事都感到了後怕。醫生說“怎麼這麼晚才送過來,病人得的是闌尾炎,而且闌尾都爆了,再晚來半小時就有生命危險了,必須馬上進行手術”。單位同事每每講起此事,總是會感慨的說“那一次,李祿斌真的是與死神擦肩而過”。2018年3月,李祿斌的右腳連續痛了一個星期,後來疼得必須要藉助柺杖才能走路。3月15日,他請假來到四川骨科醫院進行了檢查,醫生告訴他,他的右腳的腳踝骨膜出現了局部壞死。於是,他又動了人生的第二次大手術。俗話講“傷筋動骨一百天”,醫生建議他要在家好好靜養,因為石渠海拔高、氣溫低,會很影響恢復。可2018年是全省法院基本解決執行難的決勝年,他不在單位,很多工作的推進就會有難度。於是,在手術後的第70天,他就回到了石渠的執行崗位。

又是一年彝族年來臨,李祿斌已習慣了一個人在外過節。夜幕下,他的手機裡播放著《石渠法院之歌》,裡面唱著“為了弘揚和諧安康,我們把家人埋藏在心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