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那多打碎雞蛋、偷藏籃子,還拿了Jasper的籃子,看耿樂這樣說

01

最近看到《一起出發吧》裡一小段視頻。

樂那多在尋找食材的過程中不小心弄碎了籃裡的雞蛋,快到家時,他便搶先把Jasper的籃子作為自己的,向爸爸耿樂展示,不知情的耿樂看著滿藍的雞蛋和蔬菜,開心的誇獎了兒子,很自然的把籃子收了起來。

樂那多打碎雞蛋、偷藏籃子,還拿了Jasper的籃子,看耿樂這樣說

Jasper不知道該怎麼說,猶豫再三還是鼓起勇氣告訴了耿樂:“他的東西打破了,所以他想要我的。”

耿樂開始只是以為兒子多裝了Jasper的食材,但沒想到整籃子都是Jasper的,而樂那多早把籃子藏了起來。

耿樂看到Jasper把原本屬於樂那多的籃子拎了回來,便猜出了兒子的小心思。

樂那多打碎雞蛋、偷藏籃子,還拿了Jasper的籃子,看耿樂這樣說

當樂那多生氣的解釋道:“我想把它藏起來,他又拿了。”耿樂嚴肅卻溫和的對兒子說 :“樂那多,Jasper剛才說的都沒錯,對不對,你知道嗎?拿雞蛋要非常小心,拿雞蛋要輕輕地拿,不能跑,不能摔.....”

樂那多更可能覺得受到了爸爸的批評,自己也有些不安地在板凳上動來動去,把頭轉向一邊,避開和爸爸對視。

當耿樂想繼續說時,樂那多突然哭著跑了出去,嘴裡還喊著:“爸爸臭雞蛋。”

耿樂見狀追回了兒子,決定好好和兒子開個“家庭會議”。

當耿樂說到,“雞蛋打碎了,但是沒關係。”樂那多又哭了起來,但這次是委屈地哭。

樂那多打碎雞蛋、偷藏籃子,還拿了Jasper的籃子,看耿樂這樣說

耿樂接著說:“你先別哭,你先聽我說,因為你以前沒有拿過雞蛋,所以你不知道雞蛋會打碎,這個我不怪你,但是我說的事是,雞蛋已經打碎了,你要告訴爸爸,雞蛋打碎了這個事情,雖然沒有完成,但是你不能把這個雞蛋的籃子藏起來不告訴爸爸,你如果不告訴我的話,這個問題就是等於是你在逃避,你不能騙爸爸,知道嗎。”

耿樂對孩子的教育真的很贊,溫暖又有原則!

樂那多打碎雞蛋、偷藏籃子,還拿了Jasper的籃子,看耿樂這樣說

02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會遇到小孩子有一些不肯認錯的情況,那麼我們要怎麼幫助孩子勇敢的認錯呢?

情況一:因害怕被責罵或受罰,不敢主動承認。

當孩子不小心損壞了東西、一時忘記了和父母的約定,他們也會為之感到可惜、自責,在自己的設想中將失誤當作錯誤,和父母的態度對等起來。如果孩子設想的結果是被指責、受責罰,就會認定說出實情反而會讓自己處於“困境”,便極力掩飾或狡辯,想要以此迴避掉父母的態度。

可見,有的孩子不敢說出實話,正是出於對父母的“警惕”。

父母在面對不肯認錯的孩子時,先要把事情"擱置"兩分鐘,儘量讓自己的情緒處於平靜。

別把情緒帶入教育中,否則父母的話會越說越重,甚至演變為失望和憤怒,這隻會讓孩子因為膽怯,而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父母的狀態上,而不是事情的對錯上。

接著,表明態度,"如果你能告訴我實情,我會知道你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誤,我不會責怪你,但我們可以一起聊聊看怎樣才能避免下次再發生這樣的情況。"

樂那多打碎雞蛋、偷藏籃子,還拿了Jasper的籃子,看耿樂這樣說

情況二:不知道解決的辦法,“我最好把錯誤藏起來。”

孩子在面對失誤時會感到慌亂,他們面對問題處理問題的經驗尚淺,當不知道修正和補救的方法時,把錯誤藏起來或許就是能想到的第一個解決方案,他們以為這就能儘快“趕走”不良的感受,但事實往往並非如此。

我們可以通過語言替孩子把想法和感受表述出來,並給他們提供一些實際的方案,讓孩子知道還有很多比隱瞞更好的方法。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成功、失敗、失誤若能被孩子轉化吸收,對於他們來說皆是經驗。

樂那多打碎雞蛋、偷藏籃子,還拿了Jasper的籃子,看耿樂這樣說

情況三:"這樣東西我也想要",才用了錯誤的方法。

有的孩子會羨慕別人所擁有的東西,他也許會認為"我拿了只要不承認,別人沒察覺或是沒辦法,它可能就能成為我的"。

我們需要引導孩子有健康的物權意識,讓孩子知道想要某樣東西是被允許的,是他的權利,但只有合理擁有的東西,才是屬於自己的。

比如和孩子說:"那件外套的確很漂亮,如果你也想要一件的話應該先讓爸爸媽媽知道你的想法,或許我們可以買一件屬於你自己的,也許還有其他更棒的東西,但首先我們送它回到它的主人那去。"

孩子擁有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也會處於擔心和不安之中,這種感覺本就不好,但如果我們給到他一個"出口",孩子也會很樂意接受。

樂那多打碎雞蛋、偷藏籃子,還拿了Jasper的籃子,看耿樂這樣說

總之,小小孩不認錯,或許只是在猶豫要不要往前“邁一步”,他們在徘徊中少了一些勇氣,需要父母伸出手,給他們更多的力量和指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