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路輝煌,從“東南”到“安醫”的華麗轉身

“醫”路輝煌,從“東南”到“安醫”的華麗轉身
“醫”路輝煌,從“東南”到“安醫”的華麗轉身

東南醫學院在上海創建時的舊址

“醫”路輝煌,從“東南”到“安醫”的華麗轉身

國際最先進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

“醫”路輝煌,從“東南”到“安醫”的華麗轉身

安醫大一附院配備的醫療救援直升機

“醫”路輝煌,從“東南”到“安醫”的華麗轉身

有200多年樹齡的朴樹和後面的“所松閣”小樓,仍在延續昔日的輝煌

創辦,一個從無到有的奇蹟

1920年前後,上海學界為反對帝國主義對中華的文化侵略,紛紛自辦光華、復旦、暨南、上海等大學。當時國人在上海自辦的醫科大學有同德、南洋等幾所。南洋醫科大學在法租界薩坡賽租有校舍。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受五四運動和五卅運動學潮之影響,上海有許多高校因學生罷課而無法繼續辦學,南洋醫科大學由此而分出一部分,在南市滬軍營另設亞東醫科大學,後因辦學不力,在北伐軍出師上海期間停辦,學生流離失所。畢業於日本千葉醫科大學、任職於亞東醫科大學的郭琦元教授,應亞東學生之請,邀請摯友湯蠡舟、繆徵中、陳重臣等一批志同道合的醫界志士,以“醫國醫民”“仁心仁術”為宗旨,接辦亞東並收留學生,籌創東南醫科大學(取亞東之“東”、南洋之“南”,意含繼往開來、開拓創新之意)。

1926年5月29日,上海私立東南醫科大學及其附屬醫院創立,校址在南市滬軍營外馬路363號,另租借薛家浜陳宅為校外宿舍,並設附屬醫院(又稱東南醫院)。實行校院合一,眾推褚民誼為主席校董,郭琦元為校長。9月10日,東南醫科大學開學,首期招收醫學專科4級學生170人,繆徵中任教務長,湯蠡舟任醫務長兼醫院院長。

搬遷,一個發展壯大的契機

1949年5月23日,中國的東方明珠——上海解放。為了建設新中國,黨中央向上海一些工業企業以及文教衛等單位發出“面向農村,走向內地”的號召,支援內地建設。當時的東南醫學院僅有教職醫護人員41人。以湯蠡舟為首的東南醫學院的諸位負責人,充分分析時局情況,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決定向華東局衛生部申請學校和附院整體內遷安徽懷遠,湯蠡舟為內遷工作主任委員。

當時,懷遠縣人口只有25000人。“不戀黃歇浦,卻喜禹耕山”,正是當時東南師生愛黨、愛國、愛校的真實寫照!申請內遷的報告很快得到了華東局衛生部的批准。

為保證內遷工作的順利進行,學校組織了先遣隊,先行到懷遠實地考察。私立東南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於1949年12月27日開始內遷。隨遷人員 340人,租用1列火車12節車廂。把全校的各種教學、醫療設備都打包裝運上車。12月29日,東南醫學院的新校在懷遠縣正式成立。私立東南醫學院成為當時上海首家遷往內地的醫學院和附屬醫院。同時,內遷的完成,也宣告了安徽省第一所高等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的誕生。

醫學院內遷的第一站落腳於懷遠縣的西門崗。醫院是在接收懷遠縣原美國基督教會醫院的基礎上重新開設的。基督教會醫院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 年),為美國長老會所創辦。醫院分成民望、民康兩院,民望醫院收治男病人,民康醫院收治女病人。1943年秋,日軍接管醫院,更名為大和醫院。日軍投降後,醫院複名。1950年元旦,附屬醫院正式開診。

改制,一個創造歷史的嬗變

東南醫學院和附院從上海遷到懷遠,在全校教職醫護員工的努力下,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和幫助下,內遷後的東南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各項工作秩序井然。1950年7月,醫院開設護士學校,錄取學生30人。1951年3 月,開設附屬中級醫士學校,錄取學生67人。1951年4月,在蚌埠小南山開設分院(又稱治淮委員會直屬醫院)設床位50張,從懷遠總院調去39名醫護員工……醫院憑藉和利用自己的醫教實力,為皖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1951年6月,東南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根據華東局衛生部的批准,由私立改為國立,由皖北行署正式接管,學校隸屬中央衛生部領導,經費由衛生部直接撥款。自此,在1926年創立的私立東南醫科大學完成了她的歷史嬗變,在荊山之麓,淮水之濱,白乳泉畔,石榴林中,在皖北大地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揭開了安徽省醫學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史上嶄新的一頁。

更名,一個鳳凰涅槃的飛躍

1951年8月27日,對安徽醫科大學及其附屬醫院來說,又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這一天,東南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從皖北懷遠遷至合肥市前大街(即現在的長江中路),附屬醫院暫駐合肥原皖北人民醫院舊址。剛解放不久的合肥,經濟不發達,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大家吃用的是井水,晚上沒有電時還用煤油燈照明。為了保證醫療急需,醫院配有小型發電機。9月,政府決定將醫院新址劃定在合肥市德勝門外東南崗,作為興建業務用房和職工宿舍基地,開工前的東南崗是一片荒野,雜草叢生,墳冢遍地。

1952年6月,醫院病房主樓和職工宿舍竣工。醫院購置了一批較為先進的醫療儀器和設備。8月,醫院住院部正式遷到現址(合肥市績溪路),當時開診的編制病房280張,擁有醫護員工267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92人,原合肥市前大街醫院舊址改為門診部。

1952年,皖南、皖北行署合併,成立安徽省。10月3日,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東南醫學院改名為安徽醫學院,醫院也隨之改名為安徽醫學院附屬醫院。接著,醫院接收了原省財政、供銷銀行和郵電等部門籌建的“聯合醫院”的房屋,並加以修繕,緩解了醫院醫療用房緊張的局面,擴大了醫院規模。至此,上海私立東南醫學院附屬醫院結束了26年六次轉移辦院地點、兩次中斷辦院的風雨飄搖、動盪不安的歷史,發生了質的飛躍,書寫了新的篇章。

創新,新時代安徽醫學的引領

從上世紀70年代安徽省第一例腎移植到安徽省首例肝腎聯合移植、最低齡器官移植;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最早的腔鏡手術,到2014年安徽省唯一的國際最先進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再到2018年“中國造”骨科手術機器人“天璣”亮相——世界上唯一能夠開展脊柱全節段、骨盆及四肢骨科手術的骨科機器人系統;從安徽省第一臺CT到安徽省首架醫療專用救援直升機;從安徽省首例試管嬰兒到安徽省第一個人類精子庫……

2017年8月,安醫大一附院高新院區正式開診。這座形似“航母”的建築不僅成為合肥的一座新地標,更是安醫大一附院實施精準醫療的新陣地。在一附院高新院區,有一塊巨大的停機坪和一架橘紅色的醫療救援直升機,這是我省第一架空中“120”。

高新院區開診後,安醫大一附院實際開放床位突破5000張,年門診服務約 420萬人次,年手術約10萬臺次,年住院約20萬人次,綜合服務能力跨上國內“第一方陣”,穩居安徽前列。

2018年11月26日,安醫大一附院與國際知名醫院德國慕尼黑大學附屬醫院跨洋握手,在德國簽訂全面合作協議,醫院海外人才合作計劃又邁出堅實的一步。

安醫大一附院連續8年入圍全國最佳醫院百強榜,為安徽省唯一。三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安徽省創新爭先獎章等榮譽星光閃耀。在2018年度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排行榜上,綜合排名安徽第一,21個學科位居全省第一。

作為安徽醫療機構的“領頭羊”,安醫大一附院正在創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及國家臨床醫學中心的道路上加速前行。

鳳凰涅槃,浴火新生。正是有了當時的內遷決定,才會有在安徽大地播撒希望的種子,才有了今天生機勃勃、展翅翱翔的安醫 ! □ 本專題據《安徽畫報》

□ 周衛星/文 康詩緯 馬啟兵 高斌/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