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魚病害防不勝防,這10招簡易診斷技巧讓你不再錯過最佳時機

在石斑魚養殖過程中,養殖戶由於缺乏相應的診斷技術與設備,常常造成誤診誤斷,給魚病的正確提前預防及科學治療帶來一定困難,延誤防治或盲目用藥,錯過了治療疾病的最佳時機,導致阿不必要的損失,從而影響養殖效益。根據多年水產養殖的實踐和經驗,總結整理出以下幾個方面病害簡易診斷技巧,引導對症下藥,以供廣大石斑魚養殖戶交流參考。

石斑魚病害防不勝防,這10招簡易診斷技巧讓你不再錯過最佳時機

1、依據患病機理診斷

石斑魚發病是病原體、魚體和養殖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每一個環節正常就不會發病,只有三者的結合才會有病害的發生。病原體是導致魚病發生的先決條件,魚體自身特性及免疫力是避免發病的基礎,養殖水環境是防病治病的關鍵。診斷分析魚病發生的原因要將上述三個因素綜合起來思考,有助於在發生魚病時找到準確病因及解決問題的關鍵切入點,也有助於為防止疾病發生提供正確思路。

2、依據季節變化診斷

不同的病蟲害有的不同的流行季節與適宜發生的氣候條件,可依據季節變化診斷。如潰瘍病多見於季節交換期,指環蟲流行於春末和秋初,海盤蟲病流行季節為夏秋,貝尼登蟲病秋冬季節易感染,類結節病常發於水溫超過20℃且降雨較多的梅雨期,燒尾病則只見於夏季等。

石斑魚病害防不勝防,這10招簡易診斷技巧讓你不再錯過最佳時機

3、依據養殖階段診斷

病毒性神經壞死病主要發生於魚苗魚種培育期(魚苗培育至1~2釐米時發病),車輪蟲主要危害幼魚和苗種,人工繁育的苗種較少發生微孢子蟲病,脊柱彎曲綜合症多見於苗種階段,在單純投餵滷蟲無節幼體時易多發“受激猝死病”。

4、依據水環境診斷

魚病的發生與水環境因子的變化密切相關。如水源中的汙染源、養殖水體的理化因子(氨氮、亞硝酸、PH值、溶解氧、鹽度、水溫等)、底質老化等變化,有可能引起石斑魚的不良反應、降低免疫力、影響攝食、活動異常、中毒、誘發病害或死亡。

5、依據死亡情況診斷

網箱、池塘或水泥池石斑魚疾病發生後,一方面可從死亡的緩急來判斷,如急性型死亡表現為症狀不明顯或死亡量大,病情來得急或突然,可能由於池水理化因子突變或嚴重惡化、水源汙染、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病毒性疾病傳染暴發、攝食變質或含有害因子的餌(飼)料等因素;慢性型死亡主要由細菌性疾病、寄生蟲性疾病或營養不良引起的,可通過體表、內臟病變特徵以及鏡檢體表粘液和鰓絲來診斷。另一方面,從發病網箱或魚池魚的死亡量大小來判斷。細菌性疾病與寄生蟲性疾病造成魚死亡量不大,而病毒性疾病、缺氧、凍傷、中毒往往造成魚大規模死亡。

石斑魚病害防不勝防,這10招簡易診斷技巧讓你不再錯過最佳時機

6、依據魚的體色變化及遊動狀態來診斷

石斑魚的品種繁多,體色各異,但是如果發現魚體色暗淡無光,或變色,發白、發黑、充血出血,就是病症。健康的魚一般是成群集遊,行動靈活,反應敏捷,受驚即潛。病魚則通常離群獨遊,行動呆滯,浮於水面或靠邊角獨處,反應遲鈍或沒有反應,或受驚後略向水底下潛,後緩慢浮出水面。如果魚體表、鰓分泌粘液增多,體色變深,還會使魚在水中表現出焦躁不安、打轉、上躥下跳、磨擦網箱或池壁池底、有時會表現為急劇狂遊等,可能是寄生蟲寄生魚體。

7、依據魚的攝食情況診斷

健康魚攝食時,搶食能力強,攝食時間短,食量也相對穩定。若魚的攝食量突然減少,甚至不攝食,就要從氣候變化、水質理化指標(溶解氧、PH值、鹽度、氨氮、亞硝酸、水溫等)、餌(飼)料、水源、病蟲害等方面迅速篩選排查找出原因。

石斑魚病害防不勝防,這10招簡易診斷技巧讓你不再錯過最佳時機

8、依據人為因素診斷

網箱、池塘或水泥池石斑魚發病,常與飼養管理有關,如放養品種、放養密度、餵養方式、投餵發黴變質餌(飼)料、投餌過少或過多、長期水質不清潔、不換水、盲目用藥、增氧設備故障以及操作不慎致魚體損傷,都可致石斑魚發病。

9、依據病魚的外觀症狀診斷

魚的病灶特徵是診斷魚病的主要依據。首先採用目檢的方法觀察病魚的部位,順序為體表、鰓部、內臟。體表按順序仔細檢查病魚的頭部、嘴、眼、鰓蓋、鱗片、鰭條等,對肉眼看不到的病原體,須根據症狀判斷。鰓部重點檢查鰓絲,應注意鰓蓋是否張開、鰓蓋表皮有無潰爛或透明現象,再觀察鰓片的顏色是否正常,粘液多或少、隨後仔細觀察鰓絲末端是否腫脹或出現潰爛變白現象。

解剖魚體重點檢查肝臟、腸道,觀察肝臟是否病變,有無出血點;觀察腸道內有無食物,是否充血發炎;觀察脾臟、腎臟、鰾等器官有無病變。如魚患爛尾爛嘴病時,病魚尾鰭缺損,吻部潰爛;寄生瓣體蟲時,體表出現形狀不規則的白斑;患細菌性腸炎病時,肛門紅腫或外突,用手輕按腹部,有濃狀液體流出等。

10、依據鏡檢情況診斷

病魚(特別是寄生蟲性疾病)通過肉眼觀察往往還不夠,需結合顯微鏡下觀察蟲體方可確診。在養殖現場,顯微鏡觀察時要準備一些簡單的工具,如玻片、解剖工具(一套)、滴管及生理鹽水。鏡檢時,從鰓組織、體表組織或體表粘液等病變部位取少量組織或粘液置於載玻片上,用滴管加一滴普通清水;若是內臟組織,用0.85%的生理鹽水,然後蓋上蓋玻片,稍用力壓平後,置於顯微鏡下觀察,結合各種寄生蟲的外形特徵觀察確診。

發病初期,病魚外表病害特徵往往還不是很明顯,因而選擇鏡檢的病魚也很關鍵,不然會因選擇健康尚未發病的石斑魚進行鏡檢而造成誤診,失去預防疾病的良好時機。鏡檢發病初期的病魚,要選擇體色異常、遊動乏力、旋遊狂竄、煩躁不安、失去平衡、呼吸困難、魚體消瘦、不攝食、鰓或體表粘液分泌增多、離群靜止於水底等特徵的魚。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加州鱸魚前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