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人刘禹锡是如何把人生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烂的?

于佳俭


刘禹锡,中唐诗人。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生于772年,死于842年,活到七十岁。说起他生平,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大起大落。

前半生位极人臣,后半生漂泊无定。刘禹锡的一生,是斗争的一生,是不羁的一生,也是不断反击的一生。虽然不断地被排挤,被打击,被贬被流放,但从不认输,永不言败。

他的好朋友白居易称赞他;“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因此,刘禹锡称“诗豪”,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刘禹锡出生在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的后裔。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刘禹锡出身官宦世家,其父亲和祖父均在朝廷为官。

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而且他为人又非常的的聪明和勤奋,因此很早就拥有了名气。尤其在写诗作赋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教导,可谓少年英才。和唐朝同时代很多怀才不遇的诗人相比,刘禹锡少年成名,恣意顺遂。

19岁时,刘禹锡就已经到长安游学。在长安呆了三年。21岁,他和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考中了博学宏词科,当上监察御史,23岁就被授太子校书,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刘禹锡无疑是名副其实的天才少年,政治明星。如此前景光明的人生,一把好牌,为什么到了后期却被刘禹锡打得稀烂呢?


初入官场的刘禹锡年轻气盛,踌躇满志,打算在仕途里闯出一片名堂。他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够事先自己治国齐家的宏伟理想,于是投靠了主张变法革新的王叔文集团。

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去世,唐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等一班东宫旧臣,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才华被王叔文看重。年仅23岁的刘禹锡进入朝廷中枢,成为王叔文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在王叔文的主持下,著名的“永贞革新”紧密锣鼓地开始了。

可是由于变法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因此在反对的声浪中宣告失败。变法的结果,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被赐死, 刘禹锡等八人先被贬为偏远州县刺史,史称“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走到半路,再次被贬为朗州司马,他的人生突然从巅峰跌到了谷底。但刘禹锡人穷志却不短,文章憎命达,一再被贬的刘禹锡将自己的一腔情怀寄托在了诗歌创作上。

朗州司马期间,刘禹锡写出了《汉寿城春望》: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这首诗题目虽然叫做为春望,但所看到的却是满眼的荒凉衰败景象,作者借着这样的景色寄托倾诉了他遭贬谪后的身世和凄凉之感。

在被贬期间,刘禹锡接触到民间风俗,写《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在度过了十年的偏远贬斥生涯后,公元815年2月,刘禹锡奉召回京。按理来说,被贬斥官员回到京师后的最重要事情就是交接权贵,严格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但刘禹锡有他的傲气,也有他的铮铮铁骨。

刘禹锡从不像强权低头认错,反而在长安玄都观观赏桃花时,写下了《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里透着极强的讽刺韵味。诗语讥忿,触怒了当权者,刘禹锡因此又遭贬逐。刘禹锡再次贬到更远的播州刺史,幸得友人帮助,才改为连州刺史。这之后,等待刘禹锡的是一连串的外放生涯。

公元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刺史。公元824年夏,调任和州刺史。直到公元826年,刘禹锡才再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此时,的刘禹锡已经不是那个胸怀抱负的年轻人了,而是一个两鬓斑白的老人。

被贬回来后我们的大诗人刘禹锡还不安分。在回到东都洛阳后的第二年,刘禹锡回朝任主客郎中,再次游玩玄都观后,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

百亩中庭半是苔,花桃花净尽菜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中表达了沧海桑田,世事莫测,一时富贵不可久长的哲学观点。这就是刘禹锡。敢做敢当的刘禹锡!他的傲气,他的傲骨,并没有因为屡次被贬而有丝毫的改变,而是有一次的,在同一个地点,再次写下了这首讽刺性极强的诗。

诗作再次触怒了当朝权贵,随之而来的是又一轮外放生涯: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公元836年,刘禹锡才得到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一生漂泊的脚步才得以停止,三起三落的被贬生涯也终于结束了。

公元841年,刘禹锡到了洛阳,被加检校礼部尚书衔,晚年在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已经走到人生终点的刘禹锡,此时没有表现出对人生、对世俗的愤世嫉俗和怨天尤人,反而以乐观豁达的心情来坦然面对。

晚年在扬州与白居易的一次唱和中,白居易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表达了对刘禹锡屡次外放,官职蹉跎的惋惜和不满,而刘禹锡作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予以回复: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何等的大气,何等的豁达,这就是刘禹锡对人生的态度。

回望此前,刘禹锡一生的曲折和被贬都是因为“永贞革新”而引起的,很多人都觉得刘禹锡太傻了,为了逞一时的意气,误了自己一生的大计!

如果他圆滑世故一些,不那么倔强自负,肯低头一点的话,凭借自身才华和朝中多位宰相的青睐,完全可以青云直上,封侯拜相。但是他没有,他宁可被贬被放逐,也不像恶势力低头。

刘禹锡在高中进士之后写了一首《华山歌》结尾是这样一句话: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意思是大丈夫如果没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坐拥富贵也不过是庸碌之辈!

这正是刘禹锡秉持一生的志向,也是破译他一生选择的密码。他的傲气,他的傲骨,他的不屈不饶,成就了他不一样的人生,也成就了他名传千古的名声。



END.


博书


刘禹锡这个人的人生相对来说还是不如意的。本来人生仕途光明大道,只是因为他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刚正不阿,积极向上的颜值过于清高自信。才把自己的一手好牌打成了落汤鸡。

一,他对人生的态度是以唯物主义为中心,诗中体现出“天命论”的产生根源和天的物质性。他刚正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太度,消极遁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也表现出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乐观开朗的态度。这都给他以后的仕途埋下伏笔。

二,他对人生道路的生活情趣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荣华,不求宦达,洁身自好,高洁傲岸的人生情趣和昂扬炽烈的进取精神。流露出他安贫乐道的隐匿情趣。这也给他的烂牌局埋下种子。

例如,《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中写到。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载。

用桃千树影射权倾京师的新贵,言外之意是他们就像轻薄易谢的桃花一样不会长久。这种语意双关,讽刺朝政,对新贵们的鄙视之情。让权贵们言面荡然无存,随后被贬到播州当刺史。

三,《再游玄都观绝句》。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玄都观的兴衰变化。作者用“种桃道士”有力的讽刺了保守派和权贵们,笑问他们“归何处”,宣告自己“今又来”。这无疑流露出自己斗争胜利后的喜悦心情。这是多么的明目张胆。

这也说明作者对自己人生格局的,倔强正直,始终如一的价值观是分不开的。更表明作者的“老而弥坚,老而弥笃。”的坚贞不渝的高尚情操。

以上只是我自己认知的,最后愿天下所有权贵们坚守党的章程,做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做一个大公无私奉献的人,做一个对得起苍生的人。


浪迹天涯285215087


话说轰轰烈烈的二王八司马其中之一的刘禹锡,他的人生经历是这样的:起落落落落落落落·········

刘禹锡的确有一把人生好牌,然而最后打得稀碎。

他的一把牌是这样的:

开局就打两王四个二,先炸的大家怀疑人生。

刘禹锡祖上是汉朝皇室血脉,估计也就酒后吹一把我祖先牛逼,平时就说自己家庭成分好,很有逼格。

穷人喜欢比谁更有钱,有钱人喜欢比谁更有身份,有身份的人喜欢比谁身份更高贵。

刘禹锡说自己是汉景帝之后,这渊源,够高贵吧。

汉朝皇室血脉说起来也不算啥,毕竟中山靖王之后也去卖草鞋。

刘禹锡更牛逼的是:官三代。

他爷爷当官,他爹当官,这已经很牛逼了,但更牛逼的是刘禹锡居然考中了进士,也当了官!

官三代,没走后门,没找关系,自己考上公务员了,够厉害了吧!

不够,他还是个文化人,是诗人,他是大唐文坛的著名青年作家,和长安作协、洛阳作协、宗教作协关系非常好。

这个时候刘禹锡才21岁,21岁啊!

这人生很牛逼,开挂一般,都可以当做女频小说男主角了。

王炸一样的开场,接着却出了一个3。。。

刘禹锡23岁的时候 ,当上太子校书,这是东宫职位,虽然很小,但是前途不可限量,毕竟是东宫的人呐,就等着皇上嗝屁。

但是,刘禹锡丁忧回家了。

这一去,一切就变味了,丁忧之后,他跟着朝廷大佬杜佑混了好几年,直到30岁才回到京城,辗转进入了御史台。

庄家让过,他又出了一对3,被下家压死

唐德宗嗝屁了,当年的东宫太子终于当了皇上,于是刘禹锡时来运转,跟着东宫老牌战友们搞起了永贞革新。

然而,永贞革新太急,时机也不好,皇上位子还不稳,只搞了146天,皇上被迫让位给自己的儿子,刘禹锡一群老战友死的死,贬的贬。

于是刘禹锡的牌从此越打越臭。

因嘲讽对家导致反春

其实被贬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被贬的人那么多,开心的能有几个。他熬到43岁,终于回到了京城。

按说这时候就该夹起尾巴做个好人。但刘禹锡不,他吐槽了,他竟然吐槽了!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京城还是这模样啊,看花的人真多啊,呵呵,玄都观里这些桃花,都是我被贬之后栽的吧?

这槽吐得很有水平,于是继续被贬。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刘禹锡没能再回到京城。

55岁时,好容易他回京了,按说该做个好人了吧,但刘禹锡,他又吐槽了。

还是那年的玄都观,还是那些桃树。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好大的院子都是些杂草,桃花开完菜花接着开,以前种桃的道士恐怕都嗝屁了,我刘汉三又回来啦!

之后接着外放,京城似乎没有他的容身之处。

直到64岁他才回到京城,但那时他年老力衰,只能任一些闲职,熬了6年就去见李白了。

这把牌打得怎么样?

反正是打得稀烂。

也许正是因为这稀烂的人生,他才能写出那样的诗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也许这就是他想告诉我们的吧。打牌本来就是有输有赢,他输了,后来的人就不会重蹈覆辙,他们会赢,有千千万万的人都会赢。

---------丸---------


祁门小谢


刘禹锡的前半生可以说是顺风顺水。精通古文,擅长写五言诗的他在贞元九年考中进士,后荣登宏辞科。又曾在淮南节度史杜佑幕中充任进士,杜佑十分礼重,后随之入朝被授予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又被在东宫任要职的王叔文看重,认为他具有宰相的气度和气质。顺宗即位后因长期患病,无法过问政事,宫中的文诰都出自王叔文之手,因此,刘禹锡和柳宗元二人被带入宫中共同商议政事。可以说对刘柳二人的意见,言无不从。此时的刘禹锡转任屯田员外郎,兼任崇陵使判官。可谓是王叔文集团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了。但此时的他依仗权势,树立了许多政敌。窦群奏刘禹锡扰乱朝政,不应该在朝廷任职,结果当日就被罢官。韩高凭借门第高贵不依附于王叔文集团,被派往湖南任观察史。当时的京师人士都不敢直呼王叔文集团的名字,只有在路旁以目注视,当时号称二王刘柳。可见,在他极盛的时期,就与他以后的步步落败埋下了伏笔。此为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要提的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这个事情让他一贬就是23年之久。王叔文集团的失败使刘禹锡也受其牵连,贬为连州刺史。在就任途中又被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南夷族聚集地,穷乡僻壤,风土人情,与内地相差甚远,可谓连交流的人也没有。因为当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犯了众怒,皇帝非常生气,把他们再度贬值朝天,还对他们制定了遇到大赦也不能原谅的命令。终究还是因为才华打算为他们减轻罪名,慢慢启用。但是这个打算因为他们之前得罪的御史没有得到实施。

第三个诗作使然。元和十年,朝廷将刘禹锡从武林召回朝中。可以说是又得到了一次任用的机会。偏偏在贬谪途中,他以诗明志写了这样一首《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言语间影射讥讽当时的执政者,因此,好不容易得到的晋升机会又没有了,被派往播州任刺史。当时的御史为他上奏求情,加上皇帝不忍,后来又改为连州刺史,此次离京又是十余年,连任了好几个郡的刺史。


这边还不算,等到大和二年,刘禹锡被朝廷召回任命为主客郎中。又写了《游玄都观诗序》。前篇有一句玄都观里桃千树,总是刘郎去后栽。现在又一句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到来。本来想任命刘禹锡为知制诰,又转任他为礼部郎中,集贤院学士。晚年时,再次被任命为太子宾客分司,不久又被任命同州刺史。在会昌二年去世71岁,追赠为户部尚书。

由此可见,刘禹锡成功时的不当之举,卷入二王八司马事件,以及他在被贬是做的诗。都是他落魄的原因。至于还有人提到的气度狭小,我到觉得是贬职时间太长所致,因而未提。


一往文学


刘禹锡作为中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与我们所熟知的白居易并成为“诗豪”。他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早年平步青云,位极人臣;中年屡遭贬谪,身世飘零;晚年坚强不屈,重返朝野。不倔强,毋宁死,是其一生豪情万丈的真实写照。 与很多落魄的文人不同,刘禹锡出生在书香门第和官宦世家。据《子刘子自传》中记载,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刘禹锡的祖父与父亲均在朝为官,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诗文俱佳。 十九岁游学在外,刘禹锡就在长安、洛阳的士林中获得极高的声誉。贞元六年(790年),年仅二十一岁的刘禹锡,三科及第,可谓风头无人能及。很快,刘禹锡被授为太子校书,开启了自己无比绚烂的政治生涯。 很快,有着远大政治理想的刘禹锡凭借自己杰出的才能,被以王叔文为核心的永贞革新集团所青睐和器重,屡遭升迁,参与到这场声势浩大的革新运动之中。此时的唐顺宗对刘禹锡也是颇为器重和赏识,刘禹锡一度进入中枢机构,甚至参与了国家财政的管理。 可惜天不遂人愿,力图消除藩镇和官宦势力的永贞革新运动,受到了旧势力的迅速反击。唐顺宗卧病在床,太子登基,永贞革新运动的失败,宣告着刘禹锡政治生涯的无情告终。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和柳宗元等八人贬为远州司马,即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此后,刘禹锡历经宦海沉浮和世事变迁,从除次被贬到宝历二年(826年)奉调回洛阳,可谓“身世浮沉雨打萍”,长达二十三年之久。正如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写的那样,“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在这风雨飘摇的二十三年里,刘禹锡几度升迁,几度遭贬,在大起大落之中品味了别样的人生。惟一不改的,却是刘禹锡在诗歌中传达出的坚贞不屈和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一如当初他坚定地选择站在了永贞革新这一阵营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那是身处逆境却不改初心的澎拜激昂;“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那是对小人得志和新晋权贵的无情嘲讽;“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那是越战越勇、抗争到底的坚贞不屈。 有人说,刘禹锡初始是毁于站错队,后来是败于嘴太欠。纵使再度被启用,刘禹锡也因为上面提到的两首桃花诗,被新贵排挤而多次遭贬。其实,这或许就是刘禹锡的伟大之处,纵使有王叔文提到的“宰相之器”,也难改他骨子里流淌的文人式的傲气与浪漫。 得罪权贵如何,不被重用如何,刘禹锡自有一身傲骨,把热切的信仰坚持到生命里最后一个时刻。此去经年,桃花依旧笑春风;再度归来,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选择了这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却也完成了对于自己生命信仰的守候。 求仁得仁,是谓幸福,这副人生之牌是否被打烂,外人不足道也,全在于梦得自己如何去评判。


詠恆的诺琂665


刘禹锡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个诗人,但是他的有些诗句我认为大有不平之气,比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通常的理解认为是: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而我是这样理解的,他认为那些青云直上的人是踩着他的肩膀上去的,把自己看得太高了,把别人看得太低了,自然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也就谈不上打牌了。


暖烟的浅吟馆


《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菜花净静桃花开。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一一刘禹锡。

诗人刘禹锡,遭贬,流放,又复出之后,不满当朝朝政腐败,党派林立,尽是新面孔。于是赋诗《玄都观》一首,又得罪当朝权贵,再次遭贬,流放,痛失前程。


高山小路


这应该和他写的诗有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