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兩代帝師,“楊乃武與小白菜”昭雪人,慈禧為啥把他攆出京城

翁同龢墓,在江蘇虞山西麓鵓鴿峰下。墓前有古柏四株,虯枝鐵幹,蒼勁清奇。

翁同龢,字聲甫,號叔平,晚號松禪老人,又號瓶廬居士。江蘇常熟人。善詩文,能繪畫,尤擅書法,是晚清享有盛名的書法家。以狀元入翰林,曾任同治、光緒二帝的師傅,官至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入軍機,世稱“狀元宰相”。因為贊助戊戌變法,被革職回鄉。

他是兩代帝師,“楊乃武與小白菜”昭雪人,慈禧為啥把他攆出京城

翁同龢

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內石駙馬大街羅圈衚衕寓所。四歲時,翁同龢隨祖母張太夫人及母親許氏由北京回到故鄉常熟。翁同龢自幼好學,通讀《四書》、《五經》,隨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常熟縣學遊文書院。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應院試考中秀才;咸豐二年(1852年)應順天鄉試中舉人;咸豐六年(1856年)殿試一甲一名,考中狀元。   

翁同龢家學淵源,父親翁心存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後為同治帝師。自此,翁氏家族進入鼎盛時期,在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翁氏兩代累任高官。同治四年,翁同龢又接替父業,為同治師傅,前後教讀九年。同治病逝後,光緒繼位,慈禧又命翁同龢為光緒師傅。   

他是兩代帝師,“楊乃武與小白菜”昭雪人,慈禧為啥把他攆出京城

虞山南路旁的翁氏新阡

從光緒帝師到被撤回鄉,翁同龢與光緒之間以師生關係相處長達24年。翁同龢學識淵博,除了正常教授光緒帝《四書》、《五經》等儒家必讀課外,還特意安排了許多中外史地、科技和早期改良主義著作,新學舊學兼顧,中學西學結合,循循善誘,引導光緒帝關心現實政治,留意中外大勢,清除積弊,力振綱紀。   

翁同龢還把他經世致用的教育思想滲透在他從政、從教的實踐活動中。翁同龢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間,處理了很多案件,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他為當時轟動全國、百餘年來家喻戶曉的楊乃武與小白菜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

他是兩代帝師,“楊乃武與小白菜”昭雪人,慈禧為啥把他攆出京城

翁同穌書法

光緒元年(1875年)十二月,浙江紳士汪樹屏等聯名向都察院控訴,稱複審疑獄有官員間相袒護的事實。於是皇帝和太后開始關注此案。此時,恰值翁同龢擢升刑部右侍郎,直接負責重大案件的審辦,他細閱全部案卷,發現供詞與訴狀的疑點和漏洞甚多。在詢閱了楊乃武姐姐的呈詞和浙江紳士的聯名控訴,走訪了浙江籍的京官,聽取了刑部經辦人員的各種意見之後,經過認真研究,訊問犯人,調查證人,重新檢驗屍骨,終於查清葛品連繫病死而非中毒死亡。至此,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得以平反。   

他是兩代帝師,“楊乃武與小白菜”昭雪人,慈禧為啥把他攆出京城

翁同穌書法

辦理此案的大小官員以及做偽證的證人全部受到懲治。《清史稿》記載此事時說:“刑部平反浙江民人葛品連獄,巡撫楊昌浚、侍郎胡瑞瀾褫職,知府以下論罪有差。申諭各省理刑,期情真罪當,毋輕率。” 此案可謂晚清中國獄訟、法制體系自我完善的典型。而翁同龢忠於職責、為平民平反的職業精神,也可謂一代帝師應有的風範。   

軍機處是清代自雍正以後的最高決策機構。翁同龢兩參軍機,第一次是光緒八年(1882年)十一月至光緒十年(1884年)三月,正值中法戰爭時期。第二次是光緒二十年(1894年)六月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正值中日甲午戰爭與戊戌變法時期。他參與了對法、對日主戰的決策。在對侵略者的態度問題上,他與主和派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

甲午戰爭慘敗直接引發的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政治來說是一次空前深刻的變革。翁同龢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向光緒帝舉薦康有為等進步人士,被康有為譽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   

翁同龢力主變法維新,為門生天子光緒帝擬定並頒發了戊戌變法的綱領性文件《定國是詔》,揭開了百日維新的序幕。由於觸犯了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翁同龢為此被開缺回籍。“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餘恨未消,又下令將翁同龢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月15日),曾經的清廷重臣、一品大員的翁同龢被慈禧攆出北京城,回到家鄉常熟,開始了他半隱居的廬墓生活。在困寓虞山、落魄憂傷的日子裡,他的不少門生故舊“分俸見贈”。1904年7月4日,在風雲變幻中飽經憂患的翁同龢,滿懷抑鬱和悽愴與世長辭。臨終前,他口占一絕:“六十年中事,傷心到蓋棺。不將兩行淚,輕向汝曹彈。”短短四句話,道盡了這位松禪老人的宦海沉浮和無限憂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