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对“善人”的阐述


《道德经》中对“善人”的阐述

早安!

千好万好,健康快乐平安最好!

全中国为了防止疫情扩散,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但成效也是卓著的!如今,我们地区已经恢复了生产,生活秩序也正常了。但出入小区还是需要《临时通行证》;我们进入任何地方,也还是都带着口罩、测量体温,大家的防疫意识还是很强的!

这是国家在保护每一个人,这也是每个人在保护着其他人。保护中国,就是为保护世界争取时间!这是利国之举!也是善人之举!

近三千年前的《道德经》,也对“善人”二字进行了阐述。老子说,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善人,另一种就是不善之人。

第一种:善人。

善人,不好为人师——不会一上来,就去当别人的老师,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指点别人;而是心甘情愿地去做到,甚至愿意用生命托起生命、用生命保卫生命,这是大善之举!

第二种:不善之人。

不善之人,总是很容易就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而且,他们一看到别人的缺点,就喜欢去指点别人,但自身缺少反省,从不修正自己的问题。这种喜欢挑刺的人,往往让人觉得“来者不善”。

善人的特征是什么呢?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中的第一段讲了“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这就是善人在行为、语言、运作、无为、心灵等方面的表现形式。

善行,就是有德的行为。做好事而不做秀、不留痕迹,这是老子所说的“上德不德”之人才会去做的事。

善言,就是语言表达没有瑕疵。其实,老子说“悠兮其贵言”,意思就是说,只要自己做到了,那么有时无言的效果反而会更好,无声更能胜有声!这是“大音希声”之意。

善数,就是有些事情不用算计,反而结果自然天成;反过来,有时越算越容易被人算进去。因为,我们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用自己的“玄德”去换的。所以,即使费尽心机,但您身上如果没有那个“德”在,也吸引不来您想要的结果!

善闭,就是心门如果上锁了,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外人很难打开。古人说,有时无招胜有招,在这里,老子的意思是要“处无为之事”——不要对物斤斤计较、对人争强好胜,要以静定面对小我。

善结,善于结盟的人,即使不用绳索束缚别人,那种关系仍牢不可破。善结者,不去控制别人,不去捆绑别人,但跟他结盟者,不会毁约。

有没有正确处理好“善人”与“不善人”的关系,以此兼顾整体生态平衡,以及人类个体心理上平衡的方法呢?有!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的第二段讲了“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就是老子在讲“无弃人”的方法论。

老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应去掉分别心,顺其自然为最好!

一个有修养、有智慧、有品德的人,总是善于温暖别人、点亮别人,所以在他面前“无弃人”——在他眼中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人应该被抛弃掉!你说他“没用”,那是因为你没有看到他的特点!

老子说,人人都与生俱来自带着善人的品质!

在善人的眼里,每个人生来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把人摆对位置,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你看:老虎有老虎的威武,兔子有兔子的温顺,每个生命体都有自身的规律,所以无弃人、无弃物,这就是“自然”。

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而行,即是大道;反过来,如果我们刻意而为,则在远离道!

所以,本身是什么样的人,那就让他成为什么样子,这就是自然!每个人都要敢于做自己,不要模仿别人——模仿别人,就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自然,也就远离了道。

真正的至善从来都是不着痕迹的,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一样——事情做到了,别人还没察觉,这是“太上,下知有之”的境界。

所以,圣人的“至善”是善救人、善救物。

老子说的“善人文化”是圣人方法,也是人生无忧文化,还是一种弃智绝学的文化,更是一种回归自然大道的文化。

《道德经》虽然是近三千年前老子所著,但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经久不衰!这是因为:经典,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真理!

抗疫期间,我们每天走进一章《道德经》,如果不知不觉间走完了八十一天,那您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感恩有你,让我们共同筑起本次防疫抗病的“健康防火墙”!世界好、中国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诵读《道德经》三遍。

回向祖国安平泰!

回向世界安平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