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说“让我来”:了解“自我意识敏感期”,让孩子更优秀

1. “让我来”

最近,2岁的儿子的口头禅又变了,无论什么是都是“让我来”。

个头小小,开高门,办过小凳子说:“让我来。”

带他出门,开车门,一把抢过我的钥匙:“让我们。”

我要上班,摁电梯,第一个冲出房间:“让我来。”

这本来没什么,可有的时候确实令人抓狂。

孩子总说“让我来”:了解“自我意识敏感期”,让孩子更优秀

  • 比如我上班快迟到,急着要走的时候,他慢慢悠悠搬过来小凳开门时;
  • 比如和朋友约了,时间紧急,他费了半天力也打不开车门的时候;
  • 比如姐姐抢先一步帮他摁了电梯按钮的时候;

这个时候,他就会“哇”地一声大哭出声,怎么哄也哄不好。

这些事情还是他力所能及的,还有一些他明明干不了,还是非要自己来。

每天泡奶奶,他就会抢过来勺子,一定要自己亲自放在奶瓶里;奶瓶口很细,他的手也不稳,往往弄得到处都是,气得我几乎抓狂。

吃晚餐的时候,我会提前装一碗粥给他,粥很烫手,他又想移动位置,我要帮他拿碗他不让,结果刚一端起,就啪嗒打碎一地,让我恨得只想打他屁股。

昨天晚上,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突发奇想,发明了一个“野餐垫”游戏:

将睡觉的小杯子铺开在床上,然后自己躺上去。

可是,他甩来甩去,被子还是不听话,要不这里翘起来一个角,要不那里皱皱巴巴。

结果儿子不高兴了,看到一点不完美,就非要自己重新甩直,把我几乎逼到床下。

当我想要搭把手的时候,他愤怒地将我的手打开,“我来,让我来。”

我吞下满腔的怒火,把他提溜到床的一边,压低声音威胁道“如果再吵到我睡觉,我就要狠狠打你屁股。”

儿子终于在我的淫威下屈服了,而我也不禁想:为什么这个年龄的孩子这么惹人厌?


2. 认识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期”

在《妈妈是超人》中,呆萌可爱的咘咘有一天突然从小公主变成了“熊孩子”,她撒泼打滚,无所不为。

孩子总说“让我来”:了解“自我意识敏感期”,让孩子更优秀

咘咘推波妞/ 《妈妈是超人》

  • 贾静雯给她扎头发,她嫌弃妈妈“扎的像草”;
  • 贾静雯教她唱歌,她不但拒绝学习,还趁其不备将歌词全部抹掉;
  • 贾静雯坚持教她唱歌,她却没有妥协,还把气撒到妹妹波妞身上,一把将妹妹推倒在地。

孩子是故意在于你唱反调吗?

表面上似乎如此,但实际上她是在用这样的行为宣告:我长大了,我要做我自己。

每个孩子在1岁半到2岁的时间里,都会经历一个特殊的时期——自我意识形成期。

在这个时期里,孩子慢慢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知道自己的名字、喜好、需求和愿望。

心理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测试“镜子测试”。

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 Beulah Amsterdam发表了一项实验,他悄悄地在6-24个月的婴儿鼻子上粘一小红点,然后把他们放在镜子前。

孩子的妈妈指着镜子里的影像问孩子:“那是谁?”之后研究者们开始观察婴儿的反映。

6-12个月婴儿的行为好像在镜子里的是另一个人,他们会做出接近的动作,如微笑、发出声音等。

13-24个月的婴儿看到自己在镜子里面的样子不再感到特别兴奋,有些看起来反而有些警惕,对这种行为的一种解释是婴儿这时的行为很自觉,但是这也可能是面对其他孩子的反应。

20-24个月的婴儿开始能够通过指着自己鼻子上的红点,清楚地认出自己。

每个父母都会呵护和关怀孩子,无论他们多大,都会将他们当成手心里的宝。

然而,孩子们终会长大。

这个“自我意识形成期”,正是他们从父母的保护中,真正探索世界、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3. 做到这4点,让“熊孩子”变成“乖宝宝”

一开始,我认为对付2岁的熊儿子,最奏效的方法就是“威逼+利诱”。

但很快,我发现自己错了。

前两天,在我的棍棒之下,儿子痛哭着松开了按电梯的手指,但很快他就不把我的威胁当回事了,依旧我行我素,不管不顾。

后来,到朋友阿敏家做客,看到她的女儿热情大方有礼貌,自己做事不用帮。

孩子总说“让我来”:了解“自我意识敏感期”,让孩子更优秀

我不由感叹:“生男生女就是不一样,你们家是小天使,我们家是混世魔王。”

阿敏对我说:

“不是这样的,对于2岁左右的孩子,你越压制,他就越反抗。等到反抗到无法反抗了,他就会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你应该庆幸,小宝还愿意配合你的‘游戏’。”

我大惊,连忙向阿敏请教育儿之道,她给我了这四点建议。

第一步,接纳行为,理解情绪。

孩子的每一种行为和每一份情绪的背后,都会有其原因。当孩子喜欢说“不要”、“讨厌”、“我来”的时候,记住:他们不是故意冒犯你,而是要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所以,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别暴躁,别着急,同理接纳他们的情绪。

第二步,尊重孩子,合理满足。

以我的儿子为例,他坚持要自己开门、按电梯、搅拌奶粉的需求,其实都是正向合理的,这时候我不应该责骂和打击,而是应该尊重和肯定,并且在合理的范围内,让他做出最优选择。

比如,在前一天晚上,就和他明确规则:妈妈第二天要七点四十出发,你必须在七点四十之前自己开门,按好电梯等妈妈。

这样,不但尊重了孩子的意愿,而且让他了解了规则。

第三步,注意安全,设置规则

还有一些情况,是孩子尚未达到能力,却偏偏要完成的,比如过马路。

朋友阿敏跟我讲过,她女儿当初一定要自己走,自己过马路。

这时,阿敏没有将就,而是十分严厉地制止了她的行为,并对她说:“你可以在公园自己走,但是一定要我牵手过马路,否则我们马上回家。”

女儿一开始当然不听,阿敏就将她拉回了家,女儿知道这就是原则,所以每次过马路,都会乖乖配合。

第四步,温柔而坚定,共情与拥抱

2岁左右的孩子,在国外被称为Terrible Two,是最不受大家喜欢的年龄。

这个时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也有了自己的小情绪,经常因为一件件小事就陷入悲伤和愤怒之中。

如果一味打击,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受到伤害,其实,在他们发脾气的时候,妈妈的一个拥抱就足够了。


4.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是让他自己做选择

J. K.罗琳说过:“正是我们的选择,而非我们的能力,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我至今还很感谢阿敏对我说的那句话:“你要庆幸,你的儿子如今还跟你作对。”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身为父母,我们即使深爱,也无法陪他们走完一生的路途。

每一对父母子女,都是渐行渐远的旅程。

我们多能做的,不是尽可能多的替他做选择,而是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选择。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为更好的孩子,我们也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共勉。

孩子总说“让我来”:了解“自我意识敏感期”,让孩子更优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