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强怼:“谁离开公司都照干!”越来越多企业在用这套薪酬模式

员工强怼:“谁离开公司都照干!”越来越多企业在用这套薪酬模式

一名月薪3000的员工,给他们的房地产公司提了一些改户型的建议,这些建议得到采纳后,房子销售蹭蹭蹭的大卖。

看到自己的建议给公司带来这么大收益,他没有向公司索要事先许诺的奖金,只向老板申请加500块钱工资,结果被拒绝了。

这名员工在失望之余离开公司,创办了广州恒大,谁也没有料到,日后他成了中国首富。

还有一名年轻人,应聘上了一家亏损企业的电子厂厂长,经过一番努力,不仅扭亏为盈,三年后还给公司带来了超过20亿的营收。

他向老板提出来股份制改造,结果被拒,他离职后创办了步步高,也是VIVO和OPPO手机的幕后老板,他的名字叫段永平。

还有更家喻户晓的牛根生,当年因为功高盖主不容,无奈之下离开伊利创立蒙牛。这在《蒙牛内幕》一书中有详细披露。

员工强怼:“谁离开公司都照干!”越来越多企业在用这套薪酬模式

01老板不是完美的,员工也并非一无是处

很多成功的老板,原先也是给别的老板打工的“小弟”,他们并不是生下来就是老板,甚至看不出来日后能当上大老板。

他们这些人从老东家离职,有的并非出于本意,主要有2大共性原因:1、老板舍不得分钱;2、无法得到重视——老板不挽留,总以为公司离开谁都照转,甚至要赶人走。

而现实中很多老板,也并非想象的那么英明,更不是什么“天然正确”。恰恰相反,他们总是抱有偏见,以为离开的人干不成事。据说蒙牛刚成立时公司注册资本只有100万,伊利老总就嗤之以鼻:“100万元能干什么!”

结果正是这些离开的员工,带着人马另起炉灶,成了自己最强劲的对手,直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总有一些不明真相的作者,鼓吹平台成就了个人,而非个人成就了平台,这明显是把屁股坐在老板的椅子上。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一些文章、视频,拿乔家大院里的孙茂才说事。拜托了,老兄,有没有孙茂才这号人都是另说。竟然还用一个虚构人物说出个道道来,我也是服了!

为了剧情需要,这都是编剧的安排,你怎么能信呢?

所以这样的逻辑根本经不起推敲,庸才才会相信这样的话。

其实,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与他是不是老板没有关系,与他在哪个平台干关系也不大。

真正的人才到哪里都闪光,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够保持本色,只是所做的成就大小有别而已。平台不行,他完全可以换一个平台,或者自己带人创立一个平台!

员工强怼:“谁离开公司都照干!”越来越多企业在用这套薪酬模式

02和气生财,老板们,请别随便乱怼

“公司离开谁都照转,谁干不好谁滚蛋。”

言为心之声,像这样的话很粗俗,可能有道理,但也暴露了老板自身双商不高——说明你很心虚,要靠说狠话给自己壮胆。

如果大家真的走了,你确实还是能转起来,只是转的快转的慢而已。

不错,这个公司是你的,但员工不是你的,只是跟你有雇佣关系而已,员工不是你随意打骂的孩子!——现在即便是你的孩子也不能打骂,年代不同了。

把简单当直接,把粗暴当个性,对员工缺乏最起码的尊重,还谈什么老板和管理呢?

别忘了,你的公司也是根植于社会的,不要动不动就说离了谁都能转。准确来说,这个世界,离了谁都能转,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

而且还有一项数据,我不得不提:企业平均寿命从1920年的67岁变为2015年的12岁。

这表明什么?在变化越来越快的今天,所谓的公司离开谁都照转,其实质意思是,寿命越来越短。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生命会远远高于企业寿命。

不要再拿过去的那套管理思维模式管理今天的90后了,除了钱,你有没有尊重人家,你有没有把人当人待?

在我们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公司越来越依赖个人,而不是个人越来越依赖公司。不知这种变化老板们意识到了没有?

不要老是站在老板的角度看问题,员工是受雇方,他离开了就是社会人。我说一句到位的话,哪怕离职的人有10个人创业,其中1个人创业成功了,恰恰又是同行,如果当初跟你关系紧张,现今要是跟你竞争(更别说对着干了),是不是很尴尬?

不说四面树敌,至少也是找不痛快吧?山不转水转,谁能预料得到!

谁都有当员工的时候,不要今天成了老板,有钱了就忘本。这种心态,说到底,还是骨子的穷和轻贱导致的,有朝一日媳妇熬成了婆,才会这样的恶言恶语。

所以我劝老板们,要多把心思放在经营人心上,而不是像一只好斗的公鸡,在公司内部四处乱怼,这样既起不到效果,又会伤害人心,只会得不偿失!

员工强怼:“谁离开公司都照干!”越来越多企业在用这套薪酬模式

03离职员工用好了是块宝,老板要重视

你总会发现那些离职创业成功的人,从公司离职时,往往都带走了一批骨干。

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呢?人是最重要的!没有人,有再多资本也无处使。

当然,这里说的人是最重要的,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这个领导有才干、有闯劲、有胸怀,值得追随,人家愿意跟你干;二是追随这个人的也都是骨干,都有所长、所专,信得过。二者可谓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团队说到底,要有值得追随的领导,要有愿意分钱的胸怀和机制。牛根生说过:财聚人散,财散人聚。愿意分钱的老板,都是聪明和有远见的老板。

员工强怼:“谁离开公司都照干!”越来越多企业在用这套薪酬模式


思考:业务员不要随便加底薪或提成?

传统薪酬结构设计:

  1. 弹性小:固定的部分比重大,例如非业务岗位的固定部分可达80%以上。
  2. 无法衡量:员工收入与其价值不能相对有效地衡量出来。
  3. 薪酬与员工价值失衡:价值应等于价格,员工付出、创造的结果与其收入没有直接对等关系。工作量=产值+价值
  4. 缺乏激励作用,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消极怠工。
  5. 物质利益是绝大多数人的第一驱动力,传统薪酬绩效缺乏活力。
  6. 员工都是抱着打工者心态工作,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干多干少工资都一样。
员工强怼:“谁离开公司都照干!”越来越多企业在用这套薪酬模式

建议从企业管理机制方面突破,首先要建立好企业薪酬绩效激励机制,让员工主动自发的工作!

一、建立不同等级的薪酬考核体系

1)入职3个月以上:业绩平衡点为低值(如20万/月),主要关注过程考核指标,比如访问量,跟踪量,考核分值等,设置小额奖励

2)入职6个月以上:业绩平衡点为中值(如40万每月),主要关注效果性指标,比如毛利,回款,培训考核等,奖励力度偏中间值。

3)入职一年以上:业绩平衡点为常规值,比如说可以设置50万元每月,主要关注毛利,回款,培训考核等,奖励制度为常规值

4)高级业务员:一年平均业绩达到500万以上,第二年就可升级为高级业务员,薪酬可增加20%-30%,设置高值奖励制度

员工强怼:“谁离开公司都照干!”越来越多企业在用这套薪酬模式

二、建立业务经理晋升机制和年终奖分配机制

高级业务员可以升级为业务经理,业务经理则对其下属采用不同的业绩平衡点,等级薪酬也将进一步提高

1)业务经理:年均业绩达到500万以上的业务员,均有机会成为业务经理

2)高级业务经理:一年团队人均业绩达到500万以上,不包含本人业绩,第二年晋升为高级经理,享受更高的提成分配

注释:这种方式是建立在提成的基础上的,年终奖时可以额外奖励优秀的员工。每年的奖励分三年发放到位,如果员工离职,则不再发放奖金

员工强怼:“谁离开公司都照干!”越来越多企业在用这套薪酬模式

三、建立更高级的的合伙人制度

比如说,高级业务员,业务经理都可以有机会成为内部合伙人,一起分享企业利润红利

个人建议:

可以先做三到五年的合伙人模式,再做股权激励最好。合伙人就是员工自掏腰包入股,但是不拥有公司股份,并且合伙人也不享受剩余价值,而是分享增值部分的剩余价值。我们只需要匹配好企业的分配率、员工的回报率就好了,说现实的一点,只要比员工把钱放在银行的利润高,那就可以。

合伙人模式分两种

1.公司合伙人:作为合伙人分享整个公司的经营成果

2.项目合伙人:只参与具体的项目的利润分成与责任承担

员工强怼:“谁离开公司都照干!”越来越多企业在用这套薪酬模式

四、建立股份制与期权分配机制

高级业务经理培养年业绩达500万以上的的业务员超过10人的,就可以成为企业股东或者自己成立分公司,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给员工做了3-5年的合伙人以后,根据其贡献,指定不同的合伙机制,可参考以下两种

1.契约:测算公司的股本,签订股权代持合同,让那个优秀的员工成为企业股东之一

2.期权激励: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让优秀的员工不断增加公司股份

总结:现在很多企业很多采用底薪加提成的激励政策,所以,没有让公司二婚员工成为利益共同体,所以就导致很多优秀的员工被挖走。而李太林薪酬全绩效模式,通过使用多元激励模式,达到留住优秀人才,提升企业业绩的能力。

员工强怼:“谁离开公司都照干!”越来越多企业在用这套薪酬模式

五、PPV量化加薪方案

对于一些刚入职的业务员来说,前三个月比较难,因为业务不熟悉,销售技巧也不熟,所以就很难赚到钱,压力也比较大。再加上企业对员工的开单要求也比较高,所以,一些运气不好的业务员,很难挺过这三个月。但是,如果延长考核周期,企业又容易赔钱。所以,必须要哟花薪酬模式,让员工在开单钱,可以通过承担其他工作来赚一些钱。

而所谓的PPV产值量化薪酬模式,就是指将员工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项目,工作结果等以一种可以量化考核的方式进行利益分配,形成一种多劳多得的利益分配机制,

PPV模式让那个业务员可以做到一专多能,成为复合型人才,同时做更多的事情,也能获得更多的收入。比如:

1)跟单业务员,跟踪生产流程,完成交货,跟单产值工资

2)市场调查员,调研市场,提供完整的市场信息

3)信息统计员,协助统计和分析市场调研的数据

4)客服,对客户进行回访,收集客户反馈

5)分析员,收集外部与内部产品信息,并提供数据分析资料进行数据分析

6)公司里面的行政,后期,美工等工作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担任


没有利益的趋同,就没有思维的统一!!别因为工资设计的不合理,而丧失员工心甘情愿为你拼命的机会,这是最不划算的投入成本!


私信小编“绩效”两字,免费发送100分钟薪酬绩效管理内部培训视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