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一下比如漢武帝,當時的百姓會叫他什麼,可以叫漢武帝嗎?

鹹瑞柱


不行,漢武帝是口語簡諡,他還沒死你就這麼稱呼是大不敬,再說也不能未卜先知吧。

漢朝百姓對皇帝稱呼以第三人稱就是皇帝。第二人稱陛下、至尊、大家。

延伸兩個稱呼。官家是宋朝主流稱呼,皇上是清朝主流稱呼。

再延伸個不那麼重要的題外話:政府職能覆蓋。真要是百姓,管你怎麼稱呼其實也沒那麼嚴格,因為政府職能在漢朝根本沒有覆蓋基層的能力,終封建兩千餘年,到清末時政府職能都只覆蓋到縣,縣以下是鄉紳豪強的天下。這點明白就行了,不重要。


天堂直行


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還沒有漢武帝這個稱呼。漢武帝去世後諡號世宗皇帝,漢宣帝時上廟號孝武皇帝,才有瞭如今的漢武帝稱呼。

在他當皇帝期間,百姓稱呼一般會加上年號,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被稱為洪武皇帝,漢武帝也是一樣。漢武帝共使用過11個年號,分別是建元(公元前140年-前135年)、元光(公元前134年-前129年)、元朔(公元前128年-前123年)、元狩(公元前122年-前117年)、元鼎(公元前116年-前111年)、元封(公元前110年-前105年)、太初(公元前104年-前101年)、天漢(公元前100年-前97年)、太始(公元前96年-前93年)、徵和(公元前92年-前89年)、後元(公元前88年-前87年)。

所以,漢武帝在位期間,百姓根據年號進行稱呼,比如建元皇帝,當然建元期間就不可能稱呼太始皇帝。


以史知今


“武”為諡號,是漢孝武皇帝死後才議定的,包括廟號“世宗”,諡號和廟號都是死後才有的,劉徹還活著的時候是不會有人叫他武帝的。

漢室子民及官員對劉徹的稱呼可以是陛下、天子、皇帝、皇帝陛下、今上。

《史記•孝武本紀》:天子曰:“間者河溢,歲數不登,故巡祭后土,祈為百姓育谷。今年豐廡未有報,鼎曷為出哉?”

《史記•孝武本紀》有司曰:“陛下肅祗郊祀,上帝報享,錫一角獸,蓋麟雲。”

《史記•孝武本紀》公卿言“皇帝始郊見泰一雲陽,有司奉瑄玉嘉牲薦饗。是夜有美光,及晝,黃氣上屬天。”

《史記•孝武本紀》其來年冬,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後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澤兵須如。

匈奴人稱呼對劉徹的稱呼應為皇帝、漢天子、漢皇帝

《史記•匈奴列傳》:單于遺漢書曰:“天所立匈奴大單于敬問皇帝無恙。前時皇帝言和親事,稱書意,合歡。

《史記•匈奴列傳》:中行說令單于遺漢書以尺二寸牘,及印封皆令廣大長,倨傲其辭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

《史記•匈奴列傳》且鞮侯單于既立,盡歸漢使之不降者。路充國等得歸。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自謂“我兒子,安敢望漢天子!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牧荑


漢武帝是諡號 是漢武帝死後追封的!

但漢武帝和他之前的皇帝確實不同!當時百姓有對他的專屬稱謂,那就是年號!

漢武帝時期 首創年號 而年號是所以人都可以叫的, 如今我們對所有清朝皇帝的稱謂 基本都是年號!比如 康熙 雍正 乾隆 ! 只不過以前的皇帝年號總換 所以大多用諡號或者廟號來表示! 而且漢武帝的年號換的非常勤,所以當時百姓對皇帝的稱謂也經常改!

下面我們看一下漢武帝的年號換的到底多勤!

建元(前140-前135)

元光(前134 -前129)

元朔(前128-前123)

元狩(前122-前117)

元鼎(前116-前111)

元封(前110-前105)

太初(前104-前101)

天漢(前100-前97)

太始(前96-前93)

徵和(前92-前89)

後元(前88-前87)

漢後元二年(前87)


府少爺的歷史觀


武是諡號,是劉徹死後後人追評的,所以他活著的時候沒人知道他叫武帝

諡號是我國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如“武”帝,“哀”公等。《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諡號傳統說法是西周早期,即周公制諡。但是近代以來,王國維等根據金文考釋得出的結論諡法應當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階段,這一說法現在得到廣泛認同。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諡號,是自稱。直至秦始皇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漢朝又恢復了諡號。

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諡號由禮官上表,即位皇帝宣佈;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諡號帶有評判性。按褒貶大致分為上諡(美諡)、中諡(平諡)、下諡(惡諡)三類:上諡:文、武、景、烈、昭、穆等;下諡:煬、歷、靈等;中諡:哀、懷、愍、悼等。

西周東周的天子,各國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諡資格;

漢朝規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諡資格;

唐朝規定職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諡資格;

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諡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諡,與朝廷頒賜的不同。唐宋時期為諡法發展時期。諡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諡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從女皇帝武則天開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諡號的舊例,她作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時追諡丈夫唐高宗李治為“天皇大帝”達四字。

武則天稱帝后,又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諡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尊號的累加也影響了諡號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後,大多數皇帝的諡號都在四個字以上。

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諡號字數固定下來。

明代皇帝諡字為17字或21字(明太祖),親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諡字為21字(光緒帝)或23字或25字(努爾哈赤),和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咸豐帝的諡號為: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

乾隆帝的諡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雲裡悟理


剛彊直理曰武。剛無慾,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 威彊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 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徵,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

一個單字“武”就體現了劉徹當朝時漢朝的盛世之景。對於漢武帝這個稱呼估計劉徹本人也挺滿意,但是他老人家一輩子也不知道自己還有這麼一個名號,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類似於漢武帝、唐玄宗、明太祖等等這一類對古代君王的稱呼,都是諡號。是皇上、大臣、諸侯駕崩之後由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所以向漢武帝這類名號只是後人對他的一個稱呼罷了,他們本人是不知道還有這回事兒的。那麼當時的老百姓就跟不可能稱呼劉徹為漢武帝了。 因為古時候沒有網絡,沒有手機,沒有報紙,古時候大多數人是不知道皇帝長什麼樣的,平常人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皇帝一眼,這對於消息閉塞的古代是很正常的。那麼古時候百姓又如何稱呼當朝皇帝呢?

“ 漢 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陛下者,陛,階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陳於階側,以戒不虞。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漢 蔡邕 《獨斷》

皇上,最為簡單、常用的稱呼。天子,從周就開始使用,文中提到的天子也應是對皇帝的稱呼。 陛下,也是比較常用的,一般是官員對皇帝的當面稱呼。 萬歲,這也是現在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個稱呼,始於戰國興於秦漢(這可不是吾皇萬歲之類的,那要到唐朝之後才會出現)。 君上,這是在朝廷中的元老或者與皇帝有親戚關係的人對皇帝的稱呼,也更為親切。


這些稱呼隨著時間推移,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比如聖上、萬歲爺等等。而向漢高祖、漢武帝之類的稱呼在他們當朝時是萬萬不可能存在的。

文章手碼,如有錯誤,煩請斧正!感謝您的閱讀


門外老漢


“武”是後人對漢朝第七任皇帝劉徹去世後功過評價的濃縮諡號,解釋為威強睿徳。因為劉徹在位期間破匈奴,擴疆土。四方興旺,國泰民安。開創一個盛世大漢天下,其功績卓越,影響至今。後人對其評價為“武”再恰當不過了。因為是漢朝的皇帝,所以後人就以“漢武帝”來尊稱劉徹。當然當時的老百姓根本就不肯能稱劉徹為漢武帝,因為當時還沒有漢武帝這一說法。那當時老百姓會怎麼叫他呢,一般來說老百姓幾乎沒有機會見到皇帝,官員和大臣見的機會較多,老百姓如果有機會應該隨官員大臣一樣叫法,最有說服力的證明就是劉徹在位時成書的《太史公書》也就是現在的《史記》的對劉徹的稱呼的記載:天子,上,今上。而史記失傳的《今上本紀》,其實就是漢武本紀。




行雲流水的坦克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的老百姓不可能叫他漢武帝,不光是下層百姓,就是皇帝身邊的近臣、皇親國戚也無法叫他漢武帝,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漢武帝的稱呼是一種諡號,是死後給的稱號,怎麼可能生前就叫做漢武帝呢。

漢武帝是駕崩後給的諡號,是對他的蓋棺定論

諡號其實並不專指皇帝享有,在古代有一定身份地位或者生前影響較大名人大臣也配享有。他們在死後,人們會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以及所作所為給出一種評價,這種評價有好有壞,比如隋煬帝的“煬”字,就是一種惡諡,因為隋煬帝在世的時候,貪戀美色、橫徵暴斂、三徵高麗造成民怨四起,起義不斷,民不聊生,自己也落得被屬下縊殺的下場,死後人們根據他的惡行給了“煬”的稱號。

而反觀漢武帝,則是一種美諡,其實應該是漢孝武帝,因為漢武帝在世的時候,在打擊匈奴方面頗有建樹,為我大漢開疆擴土,威震四方,因此後人根據他的表現給出諡號“武”,“武”的意思是“威強睿德”,可謂實至名歸。

諡號最早起源於西周,周王室和春秋戰國各國廣泛施行諡法制度,到了秦始皇時期曾短暫廢除過,不過到了西漢又恢復諡號這一傳統。

普通百姓如何稱呼皇帝

其實,在古代普通百姓很難見到皇帝,現在的很多影視劇動不動就是皇帝微服私訪,在古代這種事真的是鳳毛麟角。如果百姓真的見到皇帝,那真是像中了六合彩一樣。

至於百姓見了皇帝的叫法,也分朝代,像西漢這個時期,如果見了漢武帝,可以稱為“皇上”,"天子",“萬歲”,稍微有點文化的百姓會說的更文雅一點,稱為“陛下”。

到了西晉以後,又多了一種叫法,稱皇帝為“官家”,估計很多人以為只有宋朝的皇帝稱為“官家”,其實是被現代影視劇誤解而已。

題外話

古代對死去皇帝的稱號除了諡號以外,還有一種稱呼為“廟號”,只不過廟號是皇帝專享的,它是皇帝的子孫將先皇的靈位送入皇家太廟後,後世皇帝祭祀時對先祖的稱呼,像漢武帝的廟號則是世宗,也可以叫漢世宗,不過還是漢武帝的名氣大些。


一切都付笑談中


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鑑以往可以知未來西漢百姓殺嬰有多嚴重?漢武帝窮兵黷武百姓在漢朝初期,劉邦為了增加人口,推出了類似單身稅的政策,所以百姓只能早早的就要把孩子們給嫁出去。到了西漢中期,因為在土地稅收方面給予了很多優惠政策,導致國庫裡的錢已經快不夠用了。加上漢武帝對匈奴勤兵黷武,所以稅收重點成了人頭稅,生的多交的稅就多,在這樣的情況下,西漢百姓出現了殺嬰的情況,因為大家實在是要交不起錢了。而且在西漢年間,生出一個健康孩子的概率也並不是很高,所以百姓一般也不忍心殺孩子,但高額的賦稅只能讓他們對現實低頭。




歷史爛番茄


在漢武帝在世時是沒有人稱呼劉徹為漢武帝的,漢武帝的武帝兩字其實來源於漢武帝去世後群臣給予他的諡號即孝武皇帝,漢朝以孝治天下,所以每個皇帝的諡號裡面都會出現一個孝字,武才是漢武帝嚴格意義上的諡號。

漢武帝劉徹也可以稱呼他為漢世宗劉徹,世宗是漢武帝的廟號,但他的這個廟號在漢武帝在世時當時之人也不會稱呼,因劉徹的廟號是在漢宣帝在位時才給他上的尊號,所以我們後世可以稱呼劉徹為漢武帝或者是漢世宗,在漢武帝在位時是根本不會出現的。既如此當時的群臣和百姓怎麼稱呼劉徹呢?

當時的百姓稱呼劉徹應該是皇上、天子或者陛下,這點可以從史書中找到答案,皇上的稱呼自不必言,周朝共主被稱為天子,因此一般認為天子的稱呼出現在周朝,不過司馬遷在寫《史記五帝本紀》時寫道了“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司馬遷是漢朝人,他是以漢朝當時稱呼皇帝的口吻或者稱謂來寫之前的共主,因此可以反推皇帝被稱為天子在當時是存在的。

至於陛下這個稱呼,東漢蔡邕在《獨斷》捲上有過解釋:“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通俗的解釋就是群臣可以稱呼皇帝位天子也可以向皇帝表達自己的意見,但兩者之間畢竟有距離,所以群臣一般都是把自己的意見告訴給皇帝下面的侍者,然後再由他們傳達給皇上,久而久之,陛下就成了皇帝的代稱。

當然這些只是漢朝時百姓稱呼皇帝的稱謂,發展到後來萬歲爺,官家也可代指皇上,比如常見的在電視中清朝人稱呼皇上為萬歲爺,宋朝的電視劇稱呼皇上為官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