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灝|展望十年:長波中的退潮

洪灝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首席策略師

概要

在這十年之末,我們將我們的經濟短週期理論進一步擴展為經濟長期波動理論,以預測未來十年的情況。直觀地說,如果正如熊彼特所說的那樣,“每一個高階週期都是由次高階週期的趨勢構建形成的”,那麼我們的3.5年短週期應該疊加起來並相互作用,共同構成未來趨勢。的確,我們的研究發現:

  • 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美國股市已經有過兩次完整的、歷時35年之久的長波,每一次大約由10個3.5短週期組成;或包括兩個17.5年、各由5個3.5年短週期的中波。始於20世紀40年代的70年超級長波在2009年左右結束。經過10年的擴張,大約在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上半年,我們將進入現在這個新的35年長波內的、第一個17.5年中波內的下行週期。由於這是一個相對高階的下行週期,市場到時將尤其動盪。

  • 美國的儲蓄率與美國的長期收益率密切相關,並領先7年。隨著美國儲蓄率不斷上升,美國長期國債收益率應該會隨之上升。請注意,美國的10債收益率處於“世代之低點”,並曾在2012年、2016年和2019年夏季三次觸底。更高的債券收益率很可能是引發未來市場大幅波動的導火索。如是,傳統的以國債作為風險對沖的策略將不復存在。

  • 與此同時,自2010年以來,中國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一直在下降,儲蓄和投資強度也在下降。中國經濟已逐步轉變為消費型經濟。隨著勞動力減少,工資必須提高,收入將更趨於平等,而通貨膨脹水平也必將抬升。2016年,中國重新定義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及其相關宏觀政策。這些舉措都有助於啟動這些重要的結構性變化。此外,因為中國可能已經越過了劉易斯拐點。為了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必須迅速升級其產業和勞動技能。儘管存在貿易摩擦,但加速推進“改革開放”是及時的政策選擇。

  • 中國股市的850天長期趨勢自2010年以來就沒有突破3200點。現在,這個長期趨勢是向下傾斜的。如果沒有大量外資流入等外生因素,趨勢逆轉可能具有挑戰性。如果說中國市場已經變成了中國交易員之間的零和博弈,那麼值得大量外資流入的可投資企業其實是有限的。

在北京去往閉門討論會議的路上,我的車越過由古老的石塊鋪就的衚衕,進入長安街。從中國曾經作為世界的中心時象徵著皇權的故宮,到摩天大樓聳立代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崛起的國貿。這段路程就像幾百年中國的過去和未來在我的擋風玻璃上閃現。鉅變正在發生,而且發生的速度很快,令人眩暈,卻又令人著迷。在這個十年即將結束的時候,沒有人能夠準確地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是我們已經坐在了觀禮的第一排,也將要把所有的精彩盡收眼底。

這是我們20191229的英文版報告《The Next Decade: the Ebbing Waves》的中文翻譯版。英文版20191230發出。

-----------------------------------------

展望十年:長波中的退潮

現在讓那些劃分天象的,觀看星辰的,在月朔時說預言的,都站起來,拯救你脫離要臨到你身上的事。——以賽亞書 47:13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冬日,我參加了由享有聲望的中國社會科學院(CASS)組織的閉門討論會,與會者包括一些中國最傑出的經濟學家。北京沐浴在冬日的陽光下,空氣清冽。長安街天安門上,可以看到白雲在碧空中飄浮的倒影。

經濟學家們就GDP增長是否“保6”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外面天氣宜人,但仍無法緩解會議室裡的躁動與喧囂。學者們交流了許多難以理解的公式,其中涉及到一階微分和二階微分方程。然而,對我們來說,穩定且不斷下降的失業率、觸底的行業庫存水平、正在改善的領先經濟指標(如PMI採購經理人指數)、以及依然具有韌性的房地產投資,都表明經濟運轉接近潛在增長率。

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降是長期的,而不是週期性的。因此,試圖在經濟短週期逐漸觸底之際刺激經濟增長,將等同於“順週期”調節,而非遵循“逆週期”的政策宗旨。站在十年之末,我們相信未來十年裡將會有更加洶湧的暗流。

美國股市的長波

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率先對中國經濟和市場週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是一門古老而晦澀的經濟學科,不時也會招致現代經濟學家的嘲笑。然而,在過去10年裡,這種對中國經濟週期的觀點,更重要的是對於中國市場週期的理解,引領我們在重要的市場拐點作出了一系列有先見之明的判斷。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2013年6月前所未有的流動性危機來臨之前(《動盪的預示》20130610),以及2015年6月股市泡沫達到頂峰之際的預判(《偉大的中國泡沫:八百多年曆史的領悟》20150616),在一定程度上是基於長期債券收益率的週期。

對於中國人來說,時間是循環的。它是一幅交織著季風、四季和皇朝興衰的織錦。與西方更線性的時間觀相反,這種循環的概念使中國人更傾向於經濟週期理論。自古以來,《易經》、《史記》、《鹽鐵論》等中國典籍都討論過古代農耕經濟的週期性循環。

“週期”暗示著規律性,意味著經濟變量圍繞著長期趨勢,以固定的長度和幅度波動。當週期運行的時候,宏觀經濟變量往往同時地、普遍地且有規律地變動。事後看來,週期起伏往往帶著歷史事件的印記。這些歷史性事件後來卻被認為是週期的原因,而不是結果。然而,持有這種觀點的經濟學家必須解釋,為什麼這些歷史性事件似乎在有規律地發生。

我們已經詳盡地寫過中國和美國3/3.5年經濟短週期的運行 (《中國經濟週期權威指南》20170324、《中美經濟的衝突》20180903)。然後,我們通過以20.2天x12月x3.5年=850天的波長剖析市場的歷史,展示了市場如何反映這些經濟週期。(《中國市場預測權威指南》20190920)。事實上,850天移動平均線是上證綜指波動的長期趨勢線,也是標普500指數的長期上升趨勢線。

洪灝|展望十年:长波中的退潮

在這份報告中,我們希望將我們關於經濟週期的理論從中短期擴展到長期。直觀地說,如果我們的理論在中短期有效, 正如熊彼特所說過的一句名言,如果“每一個高階週期可被認為是這個週期下一個更低階的運行趨勢”, 那麼短週期和中週期應該相互結合,共同作用以構建經濟的運行方向。

在圖1中,我們使用長期道瓊斯指數和黃金價格序列來說明3.5年的短週期如何疊加形成更高一階的中波,然後形成跨越時間久期更長的長波。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區分了長“波”和短“週期”。“週期”表示循環和重複,而“波”更有進展之意。從長期來看,道瓊斯指數反映了經濟繁榮程度的不斷上升,但戰爭、衝突、危機和衰退也會在長波運行中不時出現。

我們在圖1中強調了幾個顯著的特性:

  • 我們用850天的時長來衡量道指回報率的走勢。長波中的拐點是經計算的回報率序列的最低點,1932年除外。(四個拐點在紅色水平線上用紅色圓圈標出)

  • 70年長波= 2 x(35年長波)= 2 x(17.5年中波)= 2 x (5 x 3.5年短週期)= 10 x(3.5年短週期);17.5年中波= 5 x(3.5年短週期)。所有的時間跨度都是近似值。週期不是鐘錶裝置。1900年以來,我們已經歷了兩個完整的35年長波。如果把1932年看作是第一個長波的開始,那麼第一個長波僅僅延長了一個大約7.5年的週期。

  • 始於20世紀40年代二戰期間的70年長波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結束。如是,我們將迎來下一個長波。在新長波的上升初期,我們觀察到一些與康德拉季耶夫所討論的論據相印證的發展。例如,康德拉季耶夫討論了在長波的這個階段“黃金產量(貨幣供應) 增加;納入新的國家以擴大全球市場”。此外,“在長波的上升期,也就是在經濟力量擴張的高度緊張時期,通常會發生極具災難性的廣泛戰爭和革命”。

  • 在35年的長波中,黃金在第一個17.5年的中週期的上升階段傾向於下跌。接著,在 35年長波的第二個17.5年週期的下行區間,黃金價格往往飆升。在第一個和第二個17.5年的中週期之間,黃金往往整固。 (圖1中紅色陰影部分)。黃金價格在2015年末的1000左右觸底,目前正處於盤整階段。

  • 2020年末和2021年上半年是需要密切注意的關鍵時點。大約在這個時候,3.5年短週期,和第一個17.5年中週期將同時開始回落。因為這種週期性衰退是一種更高階的週期表現形式,即在35年長波中的第一個17.5年中波的退潮,市場將非常動盪。我們也不能排除類似1987年市場崩盤的可能性 - 畢竟它發生在相似的週期階段,有著相似的背景。觸發點可能是美國總統大選週期,也可能是美國長期債券收益率走勢的變化——我們稍後將對此進行討論。

又或者,我們也可以用簡化的形式展示美國股市的長波,而不需要呈現所有細微的波動,如圖2所示。它只是簡單地使用一種類似的方法描繪出從波谷到波峰,然後再回到波谷的35年長波的整體圖景。圖再一次顯示,根據道瓊斯指數和石油價格回報率的觸底,2009年前後是當前新的35年長波的第一個17.5年中波的開端。

洪灝|展望十年:长波中的退潮

未來長期通脹的誘因

長期通縮現在已成為共識。即使在中國這樣一個通貨膨脹率接近5%、且邁入農曆新年後通脹壓力持續增加的國家,經濟學家們也在閉門討論中討論瞭如何防止中國“過快”陷入負利率的情況。通縮似乎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結論。

隨著人口老齡化、科技進步和收入差距等長期因素加劇通貨緊縮現象,通貨膨脹何時、如何才能恢復?然而也有唱反調的。中國最近因豬肉價格上漲而引發的通脹飆升,以及率先實行負利率的瑞典央行(Riksbank)決定放棄負利率,可能預示著未來的另一種可能性。

洪灝|展望十年:长波中的退潮

我們的研究表明,在美國,儲蓄率的長期趨勢與美債長端收益率密切相關,並顯著領先約7年,或者說領先約一個7年的週期(圖3)。儲蓄率下降與長期收益率下降之間的關係形成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在1980年初至2009年期間,日本和中國兩國通過向美國出口,彌補了美國儲蓄率的下降,並積累了鉅額經常賬戶盈餘。中日然後將這些盈餘重新投入美國國債,從而壓低了其長期收益率。然而,自2009年以來,美國儲蓄率持續上升,因為美國家庭和企業一直在努力儲蓄、去槓桿和修復資產負債表,而美國政府則一直在增加債務。與此同時,2012年、2016年和2019年夏季,美國長期債券收益率三次觸底(圖3)。與此同時,自2010年左右以來,中國的儲蓄和投資強度也在減弱——這是一個顯著的宏觀變化,我們將在後面討論。

2010年:中國經濟的分水嶺

當我們基於850天移動均線的長期趨勢構建中國市場預測模型時,我們注意到2010年前後這條長期趨勢線發生了變化。

在2010年之前,850天均線不斷地上升,顯示中國市場正在分享經濟不斷增長的成果。然而,在2010年之後,850天移動均線已經成為上證綜指圍繞著波動的平均線。850天均線達到3200點峰值後,就停止創出新高了 - 即使在2015年泡沫時期上證綜指曾突破5000點時也不例外。此外值得指出的是,上證綜指在2010年後的大部分時間都運行於850天的均線之下(圖4)。

也就是說,自2010年以來,中國股市已經變成了一個零和博弈遊戲,交易員試圖從交易對手身上賺錢,而非投資於不斷成長的公司利潤。目前,上證綜指正位於850天移動平均線下方,這表明該指數再次處於一個重要的拐點。

洪灝|展望十年:长波中的退潮

我們認為,中國儲蓄和投資的放緩是更深遠、更長期的宏觀經濟變化的結果。2010年前後,中國勞動人口占總人口數的比例開始下降。與此同時,中國也到達了“劉易斯拐點”,即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已經完全被製造業吸收。

人口老齡化和劉易斯拐點的同時到來對中國來而言是一項雙重挑戰。它加劇了中國儲蓄和投資習慣的變化。如圖5所示,2010年前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中國貨幣供應增速和固定資產投資開始急速放緩。

洪灝|展望十年:长波中的退潮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後果是雙重的。首先,隨著勞動力的減少,員工們會要求更高的工資,從而推高通貨膨脹。而改善收入平等應是二級效應。第二,人口老齡化帶來儲蓄的減少,消費的增加。這反映在中國不斷下降的儲蓄率,以及經常性賬戶盈餘佔GDP比例的下滑中。從歷史上看這兩者均曾是壓低美債長期收益率的力量,將來他們的反轉則皆有可能推升美債長端收益率。中國和美國的長期宏觀變化,及其對美國長期收益率的影響很有可能在17.5年中波進入衰退階段後,即2020年末到2021年上半年間,引發市場動盪。正如前面提到的長波理論所預測的那樣。

從全球投資環境來看,2010年也是一個分水嶺。這是美國資本支出投資回報率見頂的一年,而後一直在下降。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這種回報率一直與小盤股、新興市場、週期股和上證綜指的ROE密切相關。所有這些資產的相對回報率都在2010年達到頂峰(圖6)。

在去往閉門討論會議的路上,我的車越過由古老的石塊鋪就的衚衕,進入長安街。從中國曾經作為世界的中心時象徵著皇權的故宮,到摩天大樓聳立代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崛起的國貿。這段路程就像幾百年中國的過去和未來在我的擋風玻璃上閃現。鉅變正在發生,而且發生的速度很快,令人眩暈,卻又令人著迷。在這個十年即將結束的時候,沒有人能夠準確地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是我們已經坐在了觀禮的第一排,也將要把所有的精彩盡收眼底。

洪灝|展望十年:长波中的退潮

交銀國際 洪灝,CFA

2019-12-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