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英國等於死亡?為何二戰時德國寧可挑戰蘇聯也不死磕英國?

靜夜史


二戰的進程中,歐洲戰場上,戰火紛飛。戰爭剛開始時,鬥爭最為激烈的兩個國家,就是英德兩個國家。你來我往,整個歐洲除了中立國之外,剩下的便是英國,這個昔日的“

大英帝國”,此刻正在接受戰火的考驗。但是當歐洲的戰火燒到一半的時候,為什麼德國非要撕毀條約,挑戰蘇聯而不死磕英國呢?本文帶領大家一起探索一番。

一、英國的經濟實力強於德國

眾所周知,工業革命的始發地是從英國開始,並且以此帶動整個歐洲的發展。工業革命給英國帶來最大的好處便是,開通了世界性的貿易。同時這讓英國在世界的航海中,船流不斷。隨處可以見到英國的貿易公司。綿長的海岸線上,英國的商船隨處可見。同時還伴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並因此還獲得了“日不落帝國”的稱號,讓英國在整個歐洲屹立不倒。

強大的經濟作為後盾,這就使得英國在各個方便都可以很穩定地發展。尤其是軍事方面,在武器裝備等軍事裝備面前,英國也是做足了準備,畢竟所有的貿易都是從海上獲取,英國的皇家海軍,在世界上可以稱之為最強。這在後來的一戰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現。這個英國最古老的海軍,後來在海上為英國爭奪海上霸權,為英國的經濟也做足了貢獻,足見皇家海軍的強大。

反觀德國,在二戰的過程中,不論是從工業方面還是經濟實力這塊,雖然都是略高於英國。可是德國在沒有發動戰爭之前,一直都是身居內陸。面對英國這個最早完成工業革命,以及遍佈全球的殖民地國家,根本不是德國所能比擬的。

二、英吉利海峽一個天然的屏障

英吉利海峽,對於英國來說,可以說是一個天然的對外堡壘,進可攻退可守。不管是海軍還是空軍,都可以作為強大的後援。即使是在二戰最緊張的時候,英國的海軍和空軍,都展示了非凡的戰鬥力。

由於英國一直依賴於海軍的保護進行海上貿易,英國的經濟來源也是對外貿易的結果。所以英國開闢新航路後,就大力發展海軍。然而德國作為一個內陸國,即使是擁有海軍的實力,但是如果想要達到英國這種軍事實力,還是有很多路要走的。畢竟造船也是需要時間的。

就拿二戰來說,原本德國高層預計製造的戰艦,一直到戰爭開始都沒有造出來。

但是英國那邊,皇家的海軍,依然佇立在那裡。英吉利海峽,德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還有就是英吉利海峽的風浪,海軍實力的差距,讓德國海軍在二戰中,雖然也有些勝利,但是終究還是沒能打得過英國。

三、英德雙方的戰鬥比拼

德國在對英國可作戰的飛機總共有2000多架,轟炸機和戰鬥機在數量上平分秋色。然而,英國有著當時先進的雷達技術,而德國卻沒有這個技術,就相當於在天上飛著,德軍飛機大都暴露在了英國軍方的視野當中。此外,雖然英國可作戰的飛機只有700多架,但是英國工業革命之後,成熟的飛機制造工業,可以十分迅速地將飛機進行維修和補充,而這一點是德軍無法比擬的。

在後來德軍對英國的首都倫敦進行了轟炸,緊隨其後,英國也對德國柏林進行了報復。在雙方持續很久的,不僅是海軍還是空軍的大比拼上面,雙方都沒有佔到好處,以至於德國領導層制定的“海獅計劃”被無限期擱淺。所以說,德軍面對這個難啃的骨頭,也沒有太好的辦法之後,只能轉而向東,然而東面便是剛剛和自己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蘇聯。

四、寧可挑戰蘇聯,也不死磕英國

其實德國高層的心中非常清楚,如果繼續再對英國進行軍事進攻,想必德國恐怕就要滅亡。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嘗試一下向東發展呢?雖然蘇德剛剛簽訂協議,但是戰爭面前,那只是一張紙而已。很快蘇德戰爭,就這樣莫名地爆發了。還在被矇在鼓裡的蘇聯人,則陷入了徹底蒙圈狀態,以至於在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蘇聯軍隊損失慘重。

或許在戰爭初期,嚐到甜頭的德軍,便大規模地向蘇聯進軍。以至於出現了一句“三個月消滅蘇聯”的口號,可見其猖狂程度。

總結

或許就是因為英國這塊骨頭太過於難啃,想著先解決德國的大後方蘇聯,然後調轉過來對付英國。可惜這個想法不錯,只不過最終德軍還是被阻擋在了西伯利亞當中。雖然在對蘇的戰爭中,取得了不少的勝利,但是西伯利亞的一場大雪,讓德軍重新上演了拿破崙的悲劇。


閒來讀史


這個問題不復雜。攻擊英國要跨越英吉利海峽,而當時的英國海軍比德國強大,空軍也不弱,而英國陸軍與德國抗衡處於劣勢。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這就是希特勒看到了英國的身後,還有一個更強大的美國。




牧馬人1720


我們拋開意識形態上的一些東西不言,就二戰歐洲的狀況,希特勒的德國犯最大的錯誤,就是在沒有蕩平英國的前題下,反而用重兵去攻打蘇聯。這也是促使德國失敗的重要因素。大家想一想,蘇聯接近北極氣侯天氣惡劣不說,國土面積之大縱深之長,人口數量又是歐洲第一。這得需要多少的兵力,多少的後勤補給才能左右馳騁。雖然當時的德國很強大,但還不足以佔勝蘇聯。前法國拿破崙的軍隊就是前車之鑑。

反過來涗一下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雖然稱霸世界多年,但只是蛋丸之島國,拋開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及人口,本國的國土面積及人口完全有限。希特勒的德國在拿下法國,征服了整個西歐以後,根本不用去管蘇聯,還繼續和蘇聯友好。下一步將充分利用這些國家的財力,物力,人力,及德國整個的軍力去徵佔英國,我想拿下英國絲毫沒任何問題,何其說進攻英國等於死亡!英國一滅,自然也就孤立了美國,但是綜合當時各種因素來看,這種理念這種公式不成立。但硬有如果加上假如的話,其結果自然就會形成德,美,蘇三大勢力這樣一種格局。


歲月靜好7684209691403


好多軍史專家都認為,二戰時候,如果德國先拿下英國,有了一個鞏固的後方再去收拾蘇聯,戰場要對德國要有利得多。沒有英國做“內應”,美國在歐洲開闢戰場也要困難許多;因此說,德國先跟斯大林攤牌是個戰略失誤。

希特勒聽到這觀點一定會跳起來:難道就你們懂軍事,我是白痴?我何嘗不知道先收拾英國是上策,我得收拾的了啊!


德國之所以沒有先進攻英國,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海軍力量的制約

眾所周知,二戰初期英國在希特勒對歐洲張開血盆大口以後,徹底反思了張伯倫的綏靖主義,積極派兵參加了法國的抗德戰爭,但是因為戰術的失誤,戰爭以慘敗告終。英國軍隊被德國人打得滿地找牙,潰不成軍。

德國軍隊決心乘勝追擊、徹底征服英國,但在英軍敦刻爾克大撤退以後,他們被英吉利海峽攔在了岸邊,看著煮熟的鴨子飛了,氣得嗷嗷直叫。

德國人為什麼沒有乘勝追擊、直到英軍老巢呢?海軍不行。為什麼海軍不行,都是因為那一紙條約:《凡爾賽條約》。

一戰德國失敗後,為了懲罰德國,不讓它具備再次發動戰爭、作死的能力,協約國逼迫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國防能力進行了諸多限制,僅僅讓它具備自衛能力,不許它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於拔掉了老虎的牙齒。

希特勒掌權以後,為了實現它稱霸歐洲的野心,在機密狀態下突破條約的限制進行瘋狂擴軍備戰。

為什麼是機密狀態呢?因為德國經過二戰慘敗,還要承擔戰爭賠款,國力有限。德國羽翼未豐不能跟協約國翻臉,不能公開撕毀條約,也害怕對方有所警惕。所以擴軍備戰就像做地下工作,偷偷摸摸進行。

比方說訓練陸軍的是不讓軍人穿軍裝,穿著運動服,就說我們開運動會。徵兵的時候對外說我們不是徵兵,是招收警察。


研製大炮的時候把突破條約限制的大炮在地下室組裝,試驗的時候躲到山溝裡去進行。總之,什麼都要偽裝,都要打著民用的幌子。

就是訓練空軍飛行員也要用滑翔機來進行,對外說他們是民間組織,是飛行愛好者,為了參加滑翔比賽。

可是海軍訓練就不行了,必須要有戰艦,可是戰艦是個大傢伙,無法遮人耳目。造出的戰艦必須要在水裡試驗,一試驗不久露餡了嗎?總不能弄點小木船去訓練海軍,那樣也起不到訓練效果。

凡爾賽條約限制德國的海軍只能裝備6艘戰艦、6艘巡洋艦,而且有排水量限制,裝備的火炮也不得突破規定,條約還不讓德國發展潛艇。


但潛艇是在水下試驗的,體積也小,所以德國的潛艇數量和性能都非常厲害。但進攻英國的時候,潛艇不能運兵。沒有大型戰艦不能運兵,民船運兵的話又沒有安全保障。要知道當時英國的海軍力量很恐怖,在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這樣一來,進攻英國的難度就提高了。

二、掌握不了制空權

我們說了,進攻英國沒有戰艦可以用民船,但民船沒有自衛能力,想要安全運兵越過英吉利海峽必須要用空軍掩護,可是德國的空軍力量也不行。

從數量上講,德軍的空軍戰機數量確實比英軍要多一些。但當時德軍的戰機質量較差,航程有限,無法在英國上空長時間作戰。而英軍本土作戰,優勢很大。


經過長時間的鏖戰,德國空軍沒有擊敗英國空軍。沒有掌握制空權的德軍,擊敗英國海軍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三、意識形態的原因。

眾所周知,希特勒是個反人類的法西斯主義者,他反對全世界所有的國家和民族,但他更仇視共產主義。

因為德國實行的是西方市場經濟,而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跟德國的經濟體制有衝突。

而且希特勒宣揚日耳曼民族是上等人,德意志優先,德國人就應該奴役其它民族;而共產主義則提倡人人平等,消滅階級、消滅剝削。所以希特勒把社會主義的蘇聯看做洪水猛獸,看做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因此,希特勒選擇了放過英國,先消滅蘇聯。即使德國先進攻蘇聯,也不能說就是下策。如果不是美英對蘇聯提供援助,蘇聯可能就頂不住亡國了。到那時,德國人就輕而易舉收拾英國。一旦那樣,英國就會陷入困境,美國人想幫忙也無從下手,這也正是美國和英國不遺餘力支持蘇聯的原因所在。


小約翰


希特勒第三帝國路線圖分三步:

一、收服一戰失地。

二、帝國版圖往東發展吞併捷克和波蘭,往南到巴爾幹。

三,繼續往東征服蘇聯,消滅共產主義者,成為歐洲霸主。

他走第二步時英、法對德宣戰,他必須回手把法國和英國打趴下,才能回來攻蘇聯。他和他的政黨一直企圖聯合英國+法國傀儡對付蘇聯,都被拒絕。他如此執著消滅共產主義的目標,以至於征服法國和英吉利海峽空戰後還突襲蘇聯。

試想,如果希特勒不攻蘇聯,或者英國政府答應他組成聯盟攻蘇聯,現在歐洲大陸的霸主還是第三帝國。



幻想的野草


寧可挑戰蘇聯這不死磕英國?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德國這個國家的悲哀,地處歐洲腹地,西有英法,東有蘇聯,一戰時就被東西夾擊兩線作戰,地理位置的不利使之始終處在戰略的被動之中,當一戰失敗後,德國的高層們一直在研究如何避免兩線作戰,所以在對波蘭動手前,首先與蘇聯簽訂了互補侵犯條約,暫時的避免了兩線受敵。

當暫時沒有了東線的威脅,德軍摧枯拉朽的閃擊了英法的盟友波蘭,迅速調轉槍口就對準了英法,長驅直入的進攻,法國投降,英國通過敦刻爾克狼狽撤回英倫三島,結果就是德軍百萬大軍看著英吉利海峽望洋興嘆。

對於希特勒與他的將軍們來說,英吉利海峽簡直就是不可吳越的鴻溝,二流的海軍無力支持德軍登陸作戰,在經過了勸降與英倫空戰的失敗後,留給德軍的時間不多了。

是的,留給德軍的時間不多了,與蘇聯的互補侵犯條約,雙方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德軍知道蘇軍在大清洗後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毫無作戰能力,在與芬蘭的戰爭中充分的暴露了這點,所以知道蘇聯不會選擇在這個節點捅刀子,而蘇聯對自己目前的形勢更是心知肚明,不過沒想到英法這麼不經打,本想等英法與德軍打的焦灼時再背後發動進攻,結果沒幾個月法國居然投降了…

結果就是,蘇聯集結起了軍隊,全部部署在了邊境處,絲毫沒有梯次防禦的架勢,軍工廠開足馬力生產軍備,作戰參謀們一直在研究德國地圖…

德軍的高層們自然知道蘇聯在做什麼,既然兩線作戰不可避免,那就趁蘇聯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首先開戰吧,反正英軍被打的毫無反擊能力,暫時是沒能力反攻回來的。

結果就是“巴巴羅薩”行動開始,蘇德戰爭爆發…









輪子上的旗梹


德國只能磕死,如果他死磕英國的話。雖然二戰初期德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歐洲大陸,但席捲不了英國,因為英國有天然屏障英吉利海峽。要死磕英國,德軍必須跨越海峽登陸英國作戰,但是德國拿不下對英作戰的制空和制海權。

我們先來看看那時的英德軍事力量對比,就知道德國為什麼如果死磕就只能磕死了。三大軍種中,陸軍方面,德國毫無疑問佔據絕對優勢,1939年時就有100個步兵師和6個裝甲師。而英國,只有10個步兵師,不及德國的十分之一。英軍雖也有坦克,但並無專門的裝甲部隊。

空軍方面,英德兩國有一拼。1939年,德軍擁有戰鬥機1000架,轟炸機1050架。而英國的這兩個數字,分別是780架,890架。但是,英國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颶風式戰鬥機和噴火式戰鬥機。而且英國空軍的人才儲備,也不是重整軍備後的德國空軍可比的。

早在1938年,英國就在自己的海岸上建起了5座雷達站,另有15座在建。所以當戰爭來臨時,英國早已有了敵機即將到達的警報鏈,併為攻擊敵機提供了準確信息。這也是不列顛空戰,德軍損失慘重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裡還沒有包括英聯邦其他國家如新西蘭、澳大利亞、南非、印度等國的空軍,還有波蘭、比利時、法國、捷克等國撤退到英國的空軍,以及由美國志願者組成的“飛鷹中隊”,都加入了不列顛空戰。這些所有力量加在一起,盟軍的力量,遠強於德國空軍。

希特勒上臺後,制訂了全面發展陸海空三軍的10年計劃,但實際上這個計劃主要是發展空軍和陸軍,並不包括海軍。希特勒對海軍在未來戰爭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認識,曾對海軍總司令雷德爾說,德國海軍,主要用於防衛,以及攻擊敵國的商船隊。

另一個原因則來自納粹二號人物戈林。戈林長期擔任空軍總司令,還曾經是德國經濟部長。對來自海軍的所有要求,不批物資,不給預算。鄧尼茨擔任潛艇部隊總司令後稱,要打贏未來任何一場與英國的戰役,他至少需要1000艘潛艇。

但是,到二戰爆發時,他只有57艘。除此之外,那時的德國海軍,只有2艘戰列艦,2艘裝甲艦,6艘輕型巡洋艦,3艘重型巡洋艦,22艘驅逐艦。隨後不久“俾斯麥號”建成投入使用,是當時德國最先進的戰列艦。

而此時的英國皇家海軍,有15艘戰列艦,3艘航空母艦,184艘驅逐艦,66艘巡洋艦,60艘潛艇,45艘護衛艦和巡邏艦。所有這些艦船,超過一半裝備了現代科技和武器,另有在建即將投入使用的各種戰艦不計其數。這些數字,同樣不包括撤退到英國港口的法國軍艦。

不列顛空戰之前的挪威戰役,德國雖然大獲全勝,但也損失了10艘驅逐艦、1艘重型巡洋艦、2艘輕型巡洋艦,4艘潛艇。制空權久久拿不下,制海權更是遙不可及,所以希特勒登陸英國本土作戰的“海獅計劃”,就只能永遠地取消了。

希特勒不死磕英國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英國並沒有德國急需的戰略資源,如石油、金屬材料和糧食。希特勒仇視斯拉夫人,但並不仇視英國人,視英國人為近親。他之所以打英國,其實是希望英國政府坐到談判桌上來,和自己結成同盟。既然打不下,他就只能放棄,轉而專打蘇聯。


世界真的很大


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有這麼幾點:

1.首先是德國能夠很快的佔領整個法國,打敗當時號稱世界第一的陸軍部隊,使得德軍高層中的很多人對於德國陸軍的戰鬥力有過度的自信(事實是當時的德國陸軍確實舉世無雙);

2.其次德國不是不想佔領英國或者使其屈服,在法國戰爭結束後至蘇德戰爭開始前的很大一段時間內,德軍一直在做著各種各樣的對英作戰準備。包括潛艇狼群戰術圍困英倫三島,大量轟炸機轟炸英國工業設施等,也提出過許多渡海作戰的設想。但英吉利海峽畢竟不是一條河流,另外英倫三島地理形勢特殊,完全被大海包圍,而當時的英國皇家海軍,在全世界範圍內還是數一數二的。簡言之,制海權一直牢牢的控制在英國人手裡,制空權的爭奪中德國也沒有佔到多大便宜。導致德國從海上輪渡登陸基本不可行(後來盟軍的諾曼底登陸那是掌握了絕對的制海權與制空權的),從空中大量投擲傘兵也會犧牲巨大。就算有少許人能踏入英國,在沒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後勤補給隨時有被掐斷的可能。

3.另外去挑戰蘇聯的原因有很多,歸納下有這麼幾點:首先是德軍高層對於自己部隊戰鬥力的高度自信,另外對於蘇聯特別是高加索一帶的油田等戰略資源的覬覦,還有希特勒通過很多間諜及偵查人員的情報得出蘇聯地大但軍事實力不強,容易被迅速打敗等。所以綜合很多原因,德國捨棄英國,揮師東指。

其實以當時的眼光來看,德軍的很多選擇也是在當時條件下最理想的。首先法國戰事一結束希特勒就想與英國和談,但是丘吉爾是個頑固派,而希特勒又拿遠在海上的英倫三島毫無辦法;對蘇戰爭一個是為了獲取大量的戰略資源,另外一個其實也是趁著對方沒有防備先下手為強(個人認為當時的情況下蘇德早晚都會有一戰),而且對蘇戰爭在初期的戰術方面非常成功,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蘇聯人反抗的勇氣與決心,還有蘇聯巨大的戰略迴旋餘地、強大的戰爭工業水平及眾多的人口,更加高估了東方盟友日本的戰略水準(拖入中國戰爭泥潭久久不能解決,沒有在東方以戰略性威脅蘇聯,無腦向美國開戰等等)。

純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阿踏米


隨著“巴巴羅薩”行動的一聲槍響,德國拉開了東進蘇聯的序幕,蘇聯與德國開始了數年的鏖戰。

蘇德戰爭的爆發是突然的,盟軍原本以為德國會執行“海獅行動”登陸英倫三島,誰也沒有想到希特勒願意放棄征服英國的衝動。

只是隔著海峽發動隔靴搔癢的空襲,轉身將蘇聯拖入火海。那麼為什麼希特勒願意放棄多年來的計劃經營而去挑戰龐大的蘇聯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德國在進攻蘇聯之前,德國需要的是什麼。

這個時期的德國已經通過其強大的裝甲部隊發動了“閃電戰”,迫使法國投降,佔領了歐洲大陸大部分的地區。

換句話說,納粹德國已經征服了歐洲。但是歐洲的資源有限,無論是鋼鐵還是煤礦,與德國的需求還有一段差距,德國面臨著資源不足的問題。

並且德國此時最缺少的戰略物資也是德國裝甲部隊的立身之本---石油。歐洲大陸已經被希特勒控制,資源已經被髮掘。

但是希特勒的納粹軍隊仍然面臨著鉅額的資源匱缺。希特勒此時的重點是找到新的開發區,重新獲取石油等戰略物品。

英國本土的區區三島的資源能滿足希特勒龐大的資源需求嗎?毫無疑問的是不能。

英倫三島在希特勒潛艇的包圍下本身就即將崩潰,如果龐大的裝甲部隊進攻,取得的資源根本無法補充部隊的消耗。


再加上英國本土的島嶼地區極其不適合大規模的裝甲作戰,納粹德國精銳部隊難以發揮實力。強行登陸英國本土還會遭到英國民眾激烈的反抗,部隊又會受到嚴重的損失。

所以,英國並不是那個時期進攻的最佳目標。反觀蘇聯,不但有廣闊的國土與德國連接,而且大部分都是平原地區,特別適合德國裝甲集群的高速移動。

再有蘇聯豐富的資源令德國垂涎不已。蘇聯便是德國進攻的上佳目標。

希特勒最終的目標是征服世界,遲早要和蘇聯決一死戰,而繼續拖下去讓蘇聯越來越強大更加不利於德國。所以希特勒便下令入侵蘇聯,放棄了與英國死磕。


小司馬遷論史


二戰德國望洋興嘆,英吉利海峽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德國是看著英國唾手可得,但無奈海軍實力太弱,只能拼空軍,結果英吉利空戰又失利了,損失慘重,最後無奈的德國只能用潛艇對英國執行封鎖,到1943年大量裝備雷達和聲納後,德國潛艇也被破解了!

二戰前期德國確實有些所向披靡,1個月時間瓜分了波蘭,39天就拿下了法國,整個北歐基本就是軍隊開過去接收,反抗都很少,又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英國陸軍雖然從敦刻爾克大撤退中撤走了,但是同樣損失慘重,根本沒有了反擊德國的可能性,更何況英國還要將關注點放在北非和巴爾幹半島上去!


英國擁有強大的海軍作為依仗,那時候還是大英帝國,還是世界第一海軍,相反德國的海軍相當弱小,歐洲列強中除了蘇聯海軍實力弱以外,就數德國海軍了,要想登陸英國,第一個要面對的就是大英帝國皇家海軍,雖然德國制定了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但希特勒知道貿然執行恐怕所有德國官兵全部都得在英吉利海峽喂鯊魚了!德軍潛艇確實很強,但是這些深海殺手也就只能夜晚執行突襲任務,也不能運兵啊!

最後德英來了一場空軍對決,也就是著名的不列顛空戰,目的是逼迫英國投降。不過很遺憾,雖然空戰給英國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但是英國空軍依靠雷達預警以及主場優勢,成功的戰勝了德國,特別是德軍的飛行員損失慘重,一旦在英國被擊落就代表著要麼犧牲,要麼被俘虜,最後希特勒不得不放棄英國,採取潛艇來封鎖英國的資源。

這時候的英國其實是沒有任何反擊能力的,能夠自保就不錯了,德國顯然也明白這一點,於是開始放棄英國將主要精力放在防禦鬆懈的蘇聯身上。這時候的斯大林因為有一個和平協議,確實防禦鬆懈,甚至還有執行著大清洗運動,整個蘇軍從高層軍官到底層軍官2/3被清洗,甚至4個元帥清洗了3個,根本沒有戰鬥力可言,特別是波蘭戰爭、蘇芬戰爭,德軍對蘇聯的戰鬥力看得清清楚楚,果然在前期一擊即潰,第一年就消滅蘇軍400萬,如果不是美國及時幫忙送來海量物資,組建了反法西斯同盟,個人還真不看好

蘇聯,即使到了戰爭後期,蘇聯軍隊戰鬥力都遠遠低於德國,目前世界排行的王牌飛行員們、王牌坦克等等,哪個不是在蘇聯軍隊上獲得的戰績,只是越往後德國資源和戰爭潛力不足,如果德蘇單挑,恐怕後果難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