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导语:五代开国之君,几乎全是前朝重将,他们靠政变和杀戮夺取皇位,很快又被别人赶下台而身死国灭。大小统治者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激烈角逐,兵荒马乱,生灵涂炭。这是黎明到来的前夜,民众急切盼望着一位能够结束乱世、救他们于水火的英雄出世。960年,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策动“陈桥兵变”,建立

大宋王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开启了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宋太祖像

气度非凡赵匡胤,殿前诸班树权威。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其尊号全称为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史称宋太祖。

年轻时的赵匡胤长得体格魁梧,擅长武术骑射,为人豁达大度,气概非凡。后汉初年,他离开父母,出外远游,希望能找到安身立命、施展抱负的处所。当时正逢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领兵讨伐李守贞的叛乱,赵匡胤就应募成了郭威帐下的一名士兵。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郭威像

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政权。赵匡胤结识了郭威的养子、时任开封府尹的柴荣,并受到柴荣的信任和器重。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郭威病逝,柴荣继位,史称周世宗。当时盘踞在太原的北汉政权利用后周权力交接、政局不稳之机,引契丹为援,率军大举南犯。后周世宗力排众议,御驾亲征,在高平(今山西高平)大败北汉军。在这场关系到后周生死存亡的大战中,赵匡胤因为功勋卓著而被世宗提升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一跃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柴荣像

高平一战的作用,使赵匡胤赢得了后周世宗柴荣对他的极大赏识,如果没有柴荣对他的信任和欣赏,也就不可能有后来赵匡胤的快速升迁。

高平之战后,世宗着手整顿禁军,大批裁撤老弱病残。同时,为了削弱地方军阀的势力,世宗决定把天下勇武之士招募到京城,从中再加以严格挑选,编成一支新军,称为“殿前诸班”,使之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最精锐的禁军部队。而负责这次选拔和组建工作的,正是赵匡胤。这次经历对赵匡胤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不但在这支新军中培植了自己的势力,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同时也借此机会广结党羽,使许多禁军将领都成为他的亲信,为日后的“黄袍加身”埋下了伏笔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殿前诸班”勇士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陈桥驿,地处距开封市50公里的封丘县,虽然这里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但由于地处偏僻,如今已少有人来这里参观。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陈桥驿

公元960年正月初三这一天,赵匡胤带兵出征,夜宿陈桥驿。当天晚上喝的大醉,第二天清晨,忽然外面喊声四起,醉梦中的赵匡胤急忙跃起,刚一出门,一伙人便拥上前来,将一件黄袍披在他的身上。还没等赵匡胤反应过来,眼前已经跪倒一大片,大家高呼万岁。

就在梦境与现实交接之间,赵匡胤变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充满传奇色彩的“陈桥兵变”。如今,在陈桥驿显烈观供奉的赵匡胤塑像,依旧是黄袍加身。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陈桥驿显烈观供奉的赵匡胤塑像

事实上,“陈桥兵变”的整个过程,是赵匡胤和他周围的一群谋士总体策划之下一步一步进行的。

兵变计划的周密部署,是在正月初一开始实施的。当赵匡胤接到御前会议让他带兵出征的命令后,他先支开并非亲信的慕容延钊,让其率领前军提前一天出发,让侍卫亲军司的高怀德、张令铎随己出征,抽空京师侍卫亲军的兵力,将两位爱将兄弟石守信、王审琦安排在开封城内,以便内外策应。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石守信像

同时,就连家人的安全问题,赵匡胤也早有考虑,据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记载:出军时赵匡胤的家人全都躲进了名叫定力院的寺庙藏经楼,以防不测。

如此看来赵匡胤并不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赳赳武夫,他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伟业,完全是倚靠他过人的胆识、高超的智慧和周密的部署。不过事情假如只是到此为止,那么赵匡胤的行为跟五代时期所有倚靠叛乱夺取权力的军阀毫无区别。然而赵匡胤接下来的做法却真正显示了一个开启伟大王朝的政治家风范。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影视剧赵匡胤形象

在陈桥驿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率军杀回京城开封,逼幼主柴宗训让位。然而这位兵变的主角却下达了一道特殊的命令,要求所有将士回到京城之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许抢掠国库;服从命令者重赏,违反命令者诛灭满门,一道似乎简单的命令,却把赵匡胤与五代时期的所有政变者区别开来。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影视剧中幼主柴宗训形象

正月初五,赵匡胤带着他的叛军回到了京城,果然军纪严整、秋毫无犯。但仅此不足以顺利登上皇位,他只剩下最后一个阶梯,就是让后周大臣诚服于他。面对后周大臣的严厉谴责,赵匡胤一边哭诉一边自责,这是马上就要篡权登基的赵匡胤,十分尴尬的一刻,此时必须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将历史往前推一把。作为赵匡胤的贴身侍卫,罗彦瑰从赵匡胤身边走出,按剑喝到:“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就这样一声呵斥终结了后周得历史,赵匡胤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封后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因赵匡胤任归德军节度使的任所在宋州,新的王朝便以宋为国号,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赵匡胤带着他的叛军回京城

赵匡胤登基得消息,传到华山隐士易学大师陈抟那里,这位老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天下从此平定。”

太祖雪夜访赵普,十国止乱定中原。

宋太祖即位之初,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仍在延续着。北宋从后周政权继承过来的地盘,只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淮河流域各地。

当年后周世宗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世宗领导的历次对外军事行动,赵匡胤都是亲身参与了的。因此,在牢牢控制住原先后周的统治区域后,他也想把世宗开始的统一事业继续进行下去。那么,该确定怎样的统一战略和部署呢?赵匡胤为此与大臣进行了反复的研究探讨。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赵匡胤像

有一则“太祖雪夜访赵普”的故事,说的是某天夜晚,太祖冒雪走访赵普。赵普见皇帝门外立雪,大吃一惊,问其所以。太祖答道:“我睡不着。现在卧榻之外,都是别人的地盘,所以来找你商量商量。”赵普问他有何打算。太祖说:“我打算先攻取太原(北汉)。”赵普听了,沉默良久,然后委婉答道:“陛下欲攻太原,非臣下所能知。”太祖知道他不赞成,就让他发表自己的意见。赵普分析说:“北汉位于北部边境,就算能够一鼓拿下,那么北方契丹的强大军事威胁就要由我们独自承担了。不如先保留这个缓冲地带,等我们平定了南方诸国后,再来收拾这块弹丸之地。”太祖听后大喜道:“我的本意正是如此,只不过想试探你一下罢了。”于是,一个先南后北、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就这样确定了。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雪夜访普图》。赵匡胤雪中访问功臣赵普,边饮酒边商定统一天下大计。

其实,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方略并不是北宋初年才提出来的,更不是赵普的发明创造。早在显德二年(955年)夏,东平人王朴就向后周世宗献了一篇《平边策》,内中首先提出了“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当然,后周世宗也没有完全实施王朴《平边策》中提出的战略方针。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赵普像

赵匡胤随世宗征战多年,有着相当丰富的军事和政治经验。他得出“当今劲敌,唯在契丹”的结论,既是他个人的切身体会,也是唐末五代以来历史经验的总结。当时许多有识之士也都认为,在南方地区依然处于分裂割据、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单靠中原地区的力量去挑战北方强敌,是十分冒险的。作为刚刚诞生的北宋政权,如果不经过充分的准备就轻率北伐,不但难以收复失地、统一国家,恐怕自身也难免继梁、唐、晋、汉、周之后,成为第六个短命的朝代。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五代十国后期形式图

当时南方多为经济发达、物产丰饶之地,而各割据政权大都政治腐败,军力衰弛。因此,首先把征服的矛头指向它们,不但易于得手,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宋王朝的财力物力,为日后向北用兵、收复失地提供更充分的物质条件。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9年),宋太宗北上亲征,消灭了北汉政权。至此,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彻底终结。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北宋和辽、西夏并立

席间杯酒释兵权,结束藩镇乱局面。

从907年到959年这五十三年内,中原地区更换了五个朝代,前后八姓十三君。在这五个短命的朝代中,除后梁是被另一个长期对立争锋的军事实力集团(太原李氏集团)所推翻、后晋是被北方辽帝国所颠覆以外,其余都是被内部的军人所篡夺的。为了改变这种篡窃成风、兵战不息的局面,避免使北宋成为继五代之后第六个短命朝代,宋太祖赵匡胤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政治和财政措施。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五代十国帝王世系图

赵匡胤凭借自己掌握的禁军大权,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后周政权。他深知掌握禁军对自己统治的重要性,因而改革的首项措施就是针对禁军及其将领的。

在他即位时的禁军将帅中,既有慕容延钊、韩令坤这样的前朝元老,又有石守信、王审琦这样的结义兄弟。没有他们的支持,太祖难登大宝。而一旦龙飞在天后,太祖又担心他们骄横跋扈,以致变生肘腋。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慕容延钊像

为此,他与赵普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解除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兵权。

司马光《涑水记闻》的记载:某日,宋太祖设宴款待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高级将领。酒过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状,开口说道:“我不是靠你们出力,到不了这个地步。但做皇帝也太难了,实在不如做节度使快活,我现在是整夜不敢安枕睡觉啊!”石守信等人忙问其故,宋太祖说:“这很清楚,谁不想做皇帝呢?”石守信等惊恐万状,纷纷表白:“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太祖说道:“你们虽无异心,可是如果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一旦以黄袍加你之身,你虽然不想做皇帝,能办到吗?”众将一听,都吓得离席叩头······。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杯酒释兵权情景图

赵匡胤能够当皇帝靠的是陈桥兵变,他不是一个地方实力派,而是一个中央高级将领,他凭借这样一个殿前都点检的位置,成功地发动了一场政变,而他的成功之处也恰恰意味着最大的危险。所以杯酒释兵权解决的是中央禁军的高级将领新老交替问题。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影视剧杯酒释兵权情景

宋太祖采纳赵普等人的建议,从政治、财政、军事、司法四个方面削除藩镇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唐朝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的纷乱局面。

通过对地方藩镇行政权、财权、兵权和司法权的全面削夺,宋太祖从根本上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尾大不掉、割据自雄的混乱局面,彻底改变了外重内轻的格局,为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赵普像

中枢分权强君权,强固根本意图深。

宋太祖在解决藩镇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军事制度和官僚制度的措施,借以造成“上下相制”“内外相维”的局面,重新确立了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的君主专制体制。

宋太祖通过对禁军人事和组织的多项调整,确立了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共同统领禁军的“三衙”体制。这个体制防止了由禁军将领个人统领各军的可能性,造成禁军将领之间的相互牵制,确保了全军统帅只可能是皇帝本人。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禁军人事组织

同时,“三衙”只负责禁军的训练管理等事项,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禁军的指挥调动,归枢密院负责。每有战事发生,枢密院秉承皇帝意旨调动军队,而统兵将领则临时委派其他官员担任。这样,就使得统兵权和调兵权彻底分离开来,有效杜绝了将领发动兵变的可能性。

北宋著名史学家范祖禹曾经评论说:“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北宋著名史学家范祖禹

宋初约有军队三十八万人,其中禁军约为二十二万人。宋太祖将禁军的一半部署在京师,其余一半分散到外地驻扎,使京师驻军足以制止外地可能发生的变乱,也使外地驻军合并起来能够制止京师可能发生的变乱。在这种兵力布局中,京师驻军多于外地任何一个地方,反映了太祖强固根本的意图,既可以内外相制,又可以强固根本,从中可见宋太祖用心之深。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禁军

在朝廷,形成了以中书门下掌行政、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的中枢分权格局。这种格局不但分散了宰相的事权,加强了君主专制,而且也与唐朝中后期以来财政制度广泛变动和财政事务日益繁剧的背景相适应。中枢分权格局的要义,在于防止个人权力的过度膨胀,造成宰执群体内部的相互牵制和平衡。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中枢分权

重文抑武大国策,文治超过汉和唐。

《宋史·文苑传》中说:“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之规模,可以豫知矣。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太宗、真宗其在藩邸,已有好学之名,作(及)其即位,弥文日增。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无不擢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

这段文字,说明了宋代重文政策的本末由来及其深远影响。后人也常常因此而盛赞宋代的文治超过了汉、唐。

宋太祖虽出身行伍,却颇好读书。即便是在军营中,也常常手不释卷。因而他较之五代时期的一般将领有更多的见识。他对那一时期武人专权乱政的种种弊端有切身的体会,因此在立国后即开始大力整顿,以求扭转这种局面。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赵匡胤像

为了压制武夫悍将,宋太祖提拔了一大批文臣官僚,将他们安排到重要的岗位,并一再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为了培养崇文好学的风气,宋太祖不但率先垂范,而且时时督促手下文武大臣认真读书。在太祖的大力倡导下,好学之风愈来愈盛,与五代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文会图》

从宋太祖开始,宋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完善,以提高科举取士的公正性,完善考试制度的严格性,增强士人应举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皇帝对选士大权的控制,扭转了五代时期不重学问、读书人不愿入仕为官的局面,使新王朝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宋人科举考试图》

创制立法防与弊,祖宗家法埋隐患。

宋初创制立法的核心内容,大都奠定于宋太祖时期,又被宋太宗继承和发展。正因为如此,这些内容都被宋人统称为“祖宗家法”,对宋朝三百余年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宋太宗在即位之初曾诏告天下说:“先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这段话表明:赵匡胤作为大宋朝“启运立极”的缔造者和开创一代制度规模的伟大政治家,其崇高地位在宋初就已经确定了。文中提到的“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这八个字,确实反映了太祖在位十七年创法立制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同时也表达了太宗打算克绍箕裘、继体守文的态度。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影视剧赵匡胤形象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立法原则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后代学者曾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这是十分精辟的。从上面列述的宋初各项重大制度调整和改革的内容来看,无不体现了这一精神。

所谓“弊”,是指唐末五代以来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宋太祖创制立法的目的,既要铲除已然之弊,又要防范未然之弊。其政策的重点,立足于一个“防”字。

但“祖宗家法”也埋下了诸多隐患,如在制度设计上过分重视制衡与防弊,从而导致效率的缺失和因循之风的盛行。这些隐患在以后的岁月中渐次展开、凸显,给宋朝的统治带来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和危机,也是造成宋朝武功不振,而最终亡于外族的重要原因。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军队武功不振

壮志未竟人已远,烛影斧声千古谜。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开封城中风雪弥漫。赵匡胤心情很好。他派人将弟弟赵光义请来喝酒。兄弟俩喝到酒酣耳热之时,不知为何,赵匡胤将旁边侍候的太监宫女统统支走。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赵光义像

关于这场夜酒,史书记载,遥见烛影之下,赵光义时不时离开席座,看样子似乎有谦逊退避之状。禁漏三鼓之时,这场夜酒终于喝完了。这时,院子里的积雪已经下了数寸,宋太祖拿着一把玉斧在地上戳雪,一会儿回屋,解衣上床,鼻息如雷。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能在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烛影斧声”情景图

当晚,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驾崩,时年仅五十岁。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宋太祖时代宣告结束。

结语

宋太祖之死,“烛影斧声”留给后人一个千古谜案。有人说赵匡胤死于谋杀,也有人说他死于常年饮酒过度或突发脑溢血。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考证这位宋朝开国皇帝的死因已显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赵匡胤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正能量,他用卓越的智慧与超人的胆识,终结了乱世,给天下百姓带来了久久期盼的和平,书写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