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

关于中国隐士的一本书

读|空谷幽兰

这本书,没有集中时间读,比较零散。读完感叹,走访中国隐士,是一个外国人。

一位美国作家,比尔.波特(号:赤松居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胜过国人。

比尔.波特1972年从美国来到台湾,开始了佛教寺庙里的生活:天亮前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三餐素食;一间房,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读书,禅坐,佛经、儒家和道家,除此之外,着手翻译古代隐士的著作:寒山、拾得、丰干、石屋和菩提达摩。

他向往好奇隐士们过着一种简单的生活:在云外,在松下,在尘世外,靠着月光、芋头,或者一个茅棚,几株茶树、果树,或一篱菊花。

比尔.波特对中国隐士产生浓厚的兴趣,决定亲自一探究竟。

1989年春天,比尔.波特与摄影师史蒂芬前来中国寻找隐士。他们最终把目标锁定在隐士的天堂终南山一带。

书中作者对中国隐士的介绍,深刻、深远,囊括上下五千年,从上古时期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到皇帝、尧舜禹、老孟孔等;从最初的萨满演变为隐士;从“山海经”“诗经”到“道德经”“佛经”;从道教徒到佛教徒;道士、道姑、和尚、比丘尼;以及西安古都、终南山一带的风貌、各个山头的隐士生活状态及传说等等。

比尔.波特写到:“他们是我见过最幸福、最和善的人”,“他们能够看到其他人但不到的东西,听到其他人听不到的东西。”

随着走访的深入,遇见的隐士们,大多清苦、年高、瘦骨嶙峋,或身有疾病,或忍受着喧嚣,或做着琐碎的劳动,但他们精神平和、充盈、饱满。他们灵魂深处有信仰的火种,纯粹而坚定。

读|空谷幽兰

在骊山女娲殿遇见一位陈道士,也是这个殿的方丈。“屋内除了一张吊床,一个衣服箱子,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一串钥匙和挂在墙上的帽子,半掩着一个‘剑’字”,仅此而已。

陈道士的哥哥对道教感兴趣,没有师傅,却能读懂道教的书籍,一读就通,看破红尘,离家修行。陈道士留家照看父母及哥哥两个未成年孩子,一直到双亲去世,孩子成年,他也进山修行。

他对道的理解:“一切事物都是‘无’中来的;一切事物又都要回归于‘无’。道没有名字,修道就意味着回归于无。当人们努力去寻找道的时候,他们就失去了道。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修德。德包括我们的精神、心、想法。真正的德会导致真正的道......首先你要修德,道自然就来了。”

读这一段文字时,深有感触,“道”是要说的,是要做的,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人道天道,修道修德,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首要做的事情,不管自己身在何处,善待身边的人,善待网络中的人。尤其善待亲近的人,君不见很多对陌生人彬彬有礼,却对父母、孩子、丈夫或妻子恶言相对。

不管修道信佛,我们确实需要信仰,对天地心存敬畏,“道”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学习和传承。

书的结尾处,作者在西安南门遇见卧龙寺,一个在城市里的寺庙。“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这是中国名句。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人,置身于滚滚红尘,聒聒喧嚣,若能每天有那么片刻的宁静。保持着内心的慈悲和良知,滋生莲花的高洁、兰花的幽静,自是活出潇洒和恩慈。

梅蝶

读|空谷幽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