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感觉宋代的大文学家个个位高权重,而唐代文学界顶流们却混得很不行?

成泰逸


唐代的统治者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在建国初期,政治上的主要根基也在关陇贵族,李渊、李世民父子更是吸取了隋炀帝败亡的政治教训,他们的执政班底主要都是来自关陇贵族集团,而不是来自中下层的文官清流。宋代则不同,赵匡胤出身于一个普通武将家庭,虽然家庭条件好于刘邦、朱元璋这些开国君主,但是远远称不上贵族。同时,受五代十国时期军人尾大不掉思想的影响,他格外重视培植文官,在开科取士上天然比唐朝更接地气。到了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由于赵光义本身在军事领导力方面的天然缺陷,他更加注重通过科举来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在宋朝,每次科举多则取士五六百人,与唐代的二三十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次,中国在唐宋时期经历了历史上一次重大转变,也就是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唐朝时期是很讲究”出身“的,”五姓七望“和关陇贵族的地位是普通民众一辈子都望尘莫及的。贵族当官起点高、升迁快,而通过科举入仕的文官,一般都是从基层地方干起,爬升慢。宋朝则不同,太宗之后,排名靠前的士子可以直接进入馆阁,虽然官职不高,但都是类似皇帝的私人文字秘书之类的工作,政治前景光明。

第三,宋朝的科举制度也更加完善。与宋代不同,唐代科举主要通过贵族官僚阶层举荐,科举更多只是一个形式。比如王维,得以高中,相传就是经岐王引荐,做了玉真公主的入幕之宾。唐代文人非常流行的”行卷诗“,就是这个背景下的产物。宋朝在科举中则实行”糊名“,从制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有学者做过统计,在宋代科举中,中举士子有官僚背景的人不足三分之一。韩琦、范仲淹等寒门士子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得以深居庙堂,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时代给予读书人的红利,而宋代的读书人也以主人翁自居,在宋代,真正形成了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


龙羽评青史


的确是这样,你看李白杜甫白居易,一个个混得挺惨;而范仲淹王安石则混得风生水起,做到人臣最高位。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背后,体现出了唐宋两代人才选拔机制的不同。唐宋两个朝代,性格完全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也大不一样,这些决定了人才选拔制度不同,导致文学家文豪们的命运不同。

唐朝政治:“世家大族世袭+平民科举”共治天下,

1、唐朝,世家大族门荫制与科举制并行

唐朝脱胎于北魏--西魏--北周--隋朝这一系列帝国,这些帝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是:军事贵族。军事贵族就是草原上构成北魏帝国的各个部落首领,部落首领带着部曲,与其他部落以血缘或者地域关系结成联盟。众多联盟再结成一个汗国。最后入主北方,成了北魏帝国。

这些军事贵族在王朝的地位是世袭的。虽然从北魏到大唐的世袭制度稍有不同,但世袭制是无疑的。

唐代的门荫制度大致如下。《新唐书》卷四十五《选举志下》有较为具体的记载:

"凡用荫,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三品子,从七品上;从三品子,从七品下;正四品子,正八品上;从四品子,正八品下;正五品子,从八品上;从五品及国公子,从八品下。......孙降子一等,曾孙降孙一等。赠官降正官一等,死事者与正官同。郡、县公子,视从五品孙。县男以上子,降一等。勋官二品子,又降一等。二王后孙,视正三品。"

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员都能享有荫任子孙的特权,这超过了隋代三品以上荫任的范围。

这样,世家大族的子弟们就把持了唐朝大部分官位和爵位。

2、唐代人才还有一个出路,就是举荐。

比如说李白,迟迟得不到名人贵胄的举荐,因此得不到赏识,混不到高位。

还有那个著名的成语“终南捷径”的主人公卢藏用,他是科举出身,但没人举荐,得不到好的官位;于是他就自己搞终南修仙的把戏,终于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获得了高位。

有人说,唐太宗不是开科举取士了吗?是的,是取了平民子弟,但仅仅是个补充。

3、唐朝的发展趋势是门荫制人才数量下降、科举制人才数量上升

随着时间推移,贵族占位多、科举占位少的情况正在发生逆转。这个转变发生在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后更加明显。请看下表:

唐朝的宰相,科举出身的(进士+明经制科)占比从59%,升到唐顺宗时的78%。

为什么有这个趋势呢?因为安史之乱把世家大族几乎打光了。

延续这个趋势,经过了晚唐、五代十国的大混战,世家大族就真的被打光了,天下就全是平民了。

小结一下:

唐朝的文人,如果不是世家大族,那么获得高位和高收入的机会就非常小;科举制在唐初还是开始期,随着时间推移才成了人才来源的主要渠道。

你看韩愈、柳宗元,都是中晚唐时期的人物,韩愈做到了吏部侍郎,柳宗元做到了州刺史(不小了,尉迟敬德也只是州刺史)。

宋朝是“平民科举”治天下。

到了宋朝,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只能从平民中选拔人才,因此大兴科举制度,所有的人才都是从科举中产生的。

从宋太宗开始,宋朝明确了崇文抑武、以文驭武的制度和氛围,文人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政治上,平级的文武官员,文官实际待遇高于武官;不仅仅是政务由文官处理,带兵打仗也是文官做主将,武官做副将。

宋朝官员的俸禄有多高?

宰相和枢密使的月俸为:钱300贯(一贯约等于一两白银)、粮食100石(一石等于今天的118.4斤)、绫罗绸缎共200匹。

只看这个绝对数字大家不知道概念,给大家一些数据做对比参考。

  • 300贯可以购买上等良田100多亩。

  • 当时一个5口之家的佃农,每月全部生活费平均2.5贯就够了。

  • 当时一名禁军,年薪50贯。

这些优厚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只要通过科举就有机会获得。

所以,宋代的读书人、文学家们都活得很滋润。

小结一下:

宋朝的人才选拔,完全来源于科举取士,加上崇文抑武、以文驭武的政策,大大提高了文人的政治经济地位。

像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做到了宰相级别,苏轼、苏辙做到了尚书侍郎级别,曾巩做到了太常寺判官(祭祀部门的主官)。

结束语

文学家混得好不好,不但要看自己的本领,还要看当时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

唐朝时,光靠学问好,不一定能混到高位,并且这个概率比较低,到了中晚唐才稍好一点。而到了宋朝,却变成了靠学问一定能混好,成了一个确数。

因此,唐朝和宋朝的文学家们命运不同。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赞评传+关注哦!


凌烟阁论史


这个其实得益于武则天时期对世家大族的严厉打击是有关系的,科举制在唐朝虽然成了国家取士的途径,但是却还不是主要途径,世家大族还是占据了权力的中心,科举选举之人,其实相对来讲,很难迈入权力的中心地带;

而且唐代科举制考试的内容对实际的治国理政来讲,也不适合,倒是真的很能展示士子阶层在文化上慢慢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五代之后社会阶层被彻底打碎,世家大族慢慢消亡,世家大族的权力中心地位被慢慢剔除出去,取士之路,被科举制完全取代,士人阶层的文化真正成为了社会的主流,加上有宋一朝,赵氏一族,对文人真的是尊敬之至,连醉酒与女妓一起演皇帝大臣都能不杀头,科举考试的内容设置也是很开放、完善的,这不仅考察士子的文化造诣,而且考察士子对国家政策的见解,这对士子们实践技能,做了思想准备。

【个人观点,欢迎来踩】


课后小书袋


这主要跟唐宋两朝的政治制度有关,唐朝时文武并用,宋朝是重文轻武。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尚武的朝代,在宋朝以前,中国的士大夫都是十分文武并用,秦汉以前,大臣们无论文武都会有佩剑。唐朝开始,文武大臣开始分家。唐朝立国之初经历不少大战,出现了一大批功勋卓著的将才,而且唐朝建立以后不是在向外扩张,就是在平定内乱,战争不断,对武将比较依赖,武将地位略高于文臣,而文人也由于缺少表现机会而逐渐被政治边缘化。

宋朝立国是通过陈桥兵变得来的,相对轻松许多,宋太祖本身武将出身,又经历过五代十国,对武将有相当的忌惮,所以宋朝开国之初宋太祖便通过“杯酒释兵权”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而宋朝建立以后由于朝廷贪图安逸,尤其是在“澶渊之盟”之后,国家基本无啥大的战事,文人就更加肆无忌惮的压着武将。这种情况知道南宋初年,才有所改变。

唐朝本身比较开放对待文臣武将基本是各尽其用,不存在刻意排挤某一类人,只是唐朝文人们政治上出彩的不多,且都是寒士出身,在政治斗争中肯定不敌功勋世家。宋朝由于有皇帝的支持,文人几乎到了滥用的地步,武将没有一点话语权。两个朝代之所以有如此差距主要就是因为两朝的皇帝用人思想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足下三尺


这和社会权力的分配有关,唐代是贵族和武将共治天下,长期以来是皇帝信任武将,武将也经常入朝为相。文官很大程度上属于顾问和配合的角色,而且文官在当时的入仕条件也是儒家思想,明经、进士考核的都是儒家领域的内容,文学只是娱乐的部分。而宋朝时期,由于皇帝猜忌武将,所以文官集团的地位就陡然上升,形成了皇帝和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而当时的文学体裁也转变为了辞赋和文章,不同于诗歌的是这两者都侧重于思想性而不是浪漫的文学性,所以出现了很多大文学家出身的政客要员。

唐代的主流文学题材是诗歌,思想性不强。所以,唐朝诗人中除了世袭贵族和皇族之外,爵位最高者是赵国公李绅,渤海侯高适,职位最高者是中书令追赠司徒张九龄。他们的诗作虽然不如李白杜甫,但是他们的仕途却非常顺遂,这就是因为唐代的仕途之路是与文学无关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高适,他参与了讨伐安史之乱的作战,又平定了永王李璘之乱,功劳卓著,以军功封侯。

宋代的官员体制是以文官任武职,这就使得大量的文官可以进入到高级官僚体系之中。从根本上来说,这就使得文官的仕途之路会非常平顺,也就可以将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文学创作上。


经典守望者


我们的直观印象中,确实是唐代大文人混的不如宋代大文人好,这应该是指仕途而言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两个:一是门阀士族的影响,另一个是大时代下的“文武之争”。

先说第一个门阀士族的影响。门阀士族兴起于西汉,在东汉时已经影响巨大了。从三国演义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为什么刚开始大批能人异士都选择袁绍,就是因为“四世三公”的号召力,像我们熟知的荀彧、郭嘉等,都是从袁绍那转到曹操那去的。再经过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唐代初期,依旧深刻的影响着国家的方方面面。像太原王家,闻喜裴家,荥阳郑家等等,不是这些世家大族出身,很难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我们所熟知的像李白、杜甫、王昌龄等,都是这样。但是,也有例外,像诗佛王维,因为出身太原王家,前期官运亨通,后期即使安史之乱出现了站队错误,依旧保住了性命。科举制度的兴起,就是政府为了打破门阀士族对于人才选拔的控制,为了让底层社会有希望。 而到了宋代,门阀士族已经消亡,政府对人才的选拔方面,基本上可以不拘一格。所以宋代文人的仕途,尤其是寒门文人的仕途,相比较唐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像欧阳修,王安石等,都曾位极人臣。

再说大时代下的文武之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性,国家政策上,有崇文尚武、崇文抑武;国家内部也有文臣武将相争。在唐代,国力强盛,无论是顶层统治者还是底层百姓,都有一股血性,表现出来的就是过度的“尚武”!像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等,文人都去打仗了,都去为国殇了,可想而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尚武”。那是一个武人的时代,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可到了宋代,则完全变了。从过度尚武、藩镇割据得到的经验教训,整个南北两宋,都是“崇文抑武”!到了什么程度呢,基本上就是“武人不得干政”。出去打仗都是文人带队,武将协助。不过说个那时候的文人,还习六艺,也还凑合,也仅仅是凑合,个别天才例外。所以我们会看到,整个宋代,朝堂上几乎都是文人却不曾杀过一个文人,文人的地位,可见一斑!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过度尚武与过度崇文,都会走向极端,不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而唐宋,就是两个极端。也就出现了这个提问。


walklin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时代气质

唐代是一个包罗万象,吞吐寰宇的时代,开放自由的时代气质,各个方面都是世界一流的,这就带来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一些知识分子不通过学而优则仕,他们认为他们的满腹才华,可以用于建功立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一部分知识分子甚至不屑做一个文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反而成全了他们,客观上,让他们唱出了盛唐的最强音,使唐代富有了山野气。

宋代不一样,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让存在了上千年的尚武精神荡然无存,由主动向外扩张,变为被动向内防守,想想宋以后我们的民族是不是主要以防守为主(明永乐大帝是少有的扩张帝王),那么,知识分子只有通过科举来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两宋的士大夫们居高位而吟诗唱词,客观上,使宋朝带了很多书卷气。


末路文学


最重要原因就是宋朝和唐朝对于文人的政策和态度不一样。

先说说宋朝,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华大地的统一。担心自己的新王朝重蹈覆辙,采取了一个很重要的政策,那就是重文抑武。第一步,大家都很熟悉的杯酒释兵权。从制度上压制武将,抬高文臣,这样有效地防止了武将割据的危险,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祖曾经说,文人“纵皆贪浊”,其危害“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他还留下训诫“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为此宋王朝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范围及职能,提高文人的政治地位。取士的名额比唐朝扩大了数十倍,为平民入仕铺平道路。而这些举子一旦当了官,俸禄也是颇为丰厚,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高薪水。对于当时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是惟一的出路,不仅可以获得权力,光耀门楣,而且可以获得大量的财富。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位高权重的官员,真的是实打实地从科举考试脱颖而出。我们熟悉的欧阳修、范仲淹、梅尧臣、苏氏父子、黄庭坚、王安石,司马光,秦观、晏殊……都是身兼文学家和政治家。

反观唐朝,题主说的文学界顶流,我觉得应该是李白,杜甫这一个级别的。李白想当官没当成,大家都知道;杜甫做个小吏,碰上安史之乱,居无定所;孟浩然寄情山水,也是没有当官的命。但是白居易、王维,韩愈,张九龄、杜牧都还是混得不错的,有的还官居宰相。这说明并不像题主说的那么绝对,唐朝文人都混得不行。当然因为安史之乱,和晚唐时期政府羸弱,地方割据,这官坐着没有宋朝官员舒服倒是有的。毕竟,唐朝皇帝对文人没有那么重视,如唐玄宗对李白,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消遣的文人,并不准备给他官做。这又再次证明了科举的重要性,没有参加科举,或者没考上,纵有再高才华在统治者眼里也是无用的。毕竟,现在北大清华老师也需要学位啊,陈寅恪、沈从文、钱穆这样的低学历人士在现在也是枉然。


顾空城


宋代是个重文抑武的朝代,宋太宗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各番武将们的军权,重用文人。科举制在唐朝就己经施行,及至宋代科考制更为甚行,大家都知道北宋的大奸相蔡京也是一个大文人,其书法水平堪称为书法家。还有大家所熟如的历史故事包拯铡美案也发生在北宋年间,其主角之一陈世美就是通过科考成为状元进而成了当朝附马,陈世美科举成功后负恩忘义,杀妻灭子,抛弃原配陈香莲被告上公堂,最后被包拯狗头铡伺候。还有南宋时期大奸臣秦桧也是状元出身,但秦桧在对外敌金国的态度上却是奉行卖国求荣的投降主义,一味割地,赔款,求和,称臣,杀害民族英雄岳飞父子,成为千夫所指,遗臭万年的历史罪人。我们所熟知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其公公也曾曾为南宋臣相,其丈夫赵明诚曾经为州府县令。还有我们所熟知的南宋诗人陆游,辛弃迹都曾在朝庭中有官职。另外宋朝时期的大文学家有苏轼父子,王安石,司马光,柳宗元,欧阳修,范忠淹,梅尧臣,黄庭坚,秦观,晏殊等,其中有许多是大文豪兼政治家。


虎哥143993466


科举制发展到宋代已经非常厉害了,由读书人打破了门阀制度,打破了皇帝天天换,门阀永不倒的格局,加上宋代重文轻武,武将给文官当干儿子都认为是幸运的事。这样的好处就是宋朝经济高度发达,虽然开疆不行,但是守城可以,从小受孔圣人指导。苦读书籍,受到皇帝封赏,天下大任于一身。

唐朝,科举制开阔发展的朝代,唐就是由李家门阀建立的,王朝需要门阀稳固,科举制只是一种方式,门阀依旧是朝廷选官的主流。对待文人的地位不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