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厥阴病与乌梅丸的奥秘是什么?

用户12345670wys888


厥阴为三阴之尾,阴尽之后便是阳复。厥阴病本证,一是本气风火太过为病,二是厥阴标气不及为病,三是阴阳不相顺接为病。乌梅丸证,即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之证。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厥阴经包括手足厥阴二经,但是,足经长手经短,足经涵盖手经,故厥阴病主要讨论肝的问题。

厥阴篇的本质是肝经虚寒,以此形成全篇主线。这是因为,肝应春,阴尽阳生,阳气始萌而未盛,肝本身易发生阳气的虚馁,故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寄生虫易导致肝阳虚。

肝主疏泄,为风木之脏,发生之始。肝膈下垂,又与气海相连,因此能宣通气机。

足厥阴肝经为外感所侵,其宣通气机之力丧失,致脏腑中之气化不能传达于外,是以,虽内蕴实热,但肌肤反而逆冷,这就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呕吐,因肝经宣通气机,而阴阳不接,气外无所泻,遂至蓄极而上冲胃口,因而发生呕吐。

蛔虫有“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的特性,而乌梅丸酸苦辛同用,治疗蛔厥确有良效,因而后世奉为治蛔良方。

乌梅丸证的机理为肝阳虚,阳气不能生发敷布。然肝中又内寄相火,当肝阳虚而不得生发疏泄之时,相火亦不得敷布,以致郁而为热,病机有阳虚阴寒内盛和相火内郁化热两方面,故形成了寒热错杂的病机。

所以,用乌梅丸按蛔虫、温肝阳、泄郁火。另外,乌梅味酸可敛散越之气以固本元。


纯钧LHGR


张仲景六经论治,厥阴经是针对心包(又名:心包络,心的周围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肝胆,及至牵扯脾,肾,一系列病症的描述与治疗,但厥阴经病症复杂,反复多变,寒热虚实不定,其中也牵扯到营分,血分病症。

乌梅丸其成分:乌梅60克,佃辛9克,川椒12克,干姜36克,制附子18克,肉桂6克,黄连12克,黄柏18克,当归12克,党参18克。

用法,细未为丸,每次服15克,开水冲服,若作汤剂,剂量可按比例减少。

功効: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因脏寒所引起之症,上腹部突然陈发性剧烈绞痛,或钻顶样痛,得食即呕,甚至吐蛔,痛剧时面青汗出,手足厥冷,脉伏。

以上为(伤寒论)乌梅丸正药方剂。

方解:蛔厥,与现代医学所称胆道蛔虫病类似。因某种原因,使蛔虫窜入胆道,即是胆蛔病。治疗原则,尽快促使蛔虫退出胆道。

根据蛔虫习性,遇酸则静,见辛而伏,得苦则下。用酸乌梅,细辛制痛,以苦黄连,黄柏,消炎退蛔,以干姜解附子之毒性,而温脏腑之经,兼安脾胃以解呕。用乌梅酸入肝胆经,引药入经。用黄连,黄柏,健胃止呕,清三焦之浊,但因性寒,配于肉桂干姜制附子,以和胃而温脏腑,调节药性。是一个很科学的实用方剂。但是,症状消失后,还是要驱蛔虫。

用于厥阴经病,血分症的还有另一个乌梅丸方剂为:济生乌梅丸,配方:僵蚕(炒)30克,乌梅肉45克。

功効:收敛止血,可用于便血,其他部位出血亦可量情均量采用。但是僵蚕因材质来源复杂,应慎用,防止药物中毒。

主治药方,要具有使药,引药入经,事半功倍。乌梅酸涩平,入肝胆经,涩收敛,平,不寒不热。

以上只供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