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学术思想有哪些?

用户12345670wys888


《伤寒论》成书质量之高,很自然会以为,在张仲景著书以前中医已经有很高的临床水平,中国中医的高峰可能在东汉之前。中医从神农尝百草开始,黄帝与岐伯的对话,特别是岐伯的历史传说以及把中医称作——岐黄之术,尹伊著书《汤液经》,到张仲景彪炳中医史册的《伤寒杂病论》;向人类展示了中国古人的伟大探索。现在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人记录本,分成了两本书;已经不是原版的书, 这是中医药的遗憾,好在还有两本书,比失传强。



《伤寒论》最大的特点就是管用,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判断,《伤寒论》具有极大的真理性 ,所以少谈2000年前是否有科学思维和发现,踏踏实实继续中医药研发和实践,造福人类。


令人印象深刻的理论体系建树,就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把身体的证,分成阴阳两大类;阳证、阴证各再细分三类证;阳证分为太阳、少阳、阳明,阴证分为少阴、厥阴、太阴;以证对方,辩证配方,没有诸如癌症、肺炎、高血压等所谓的疾病的概念,只有证的辨别,依证用药。

近代的张锡纯、胡希恕、李可对《伤寒论》的应用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被称作中医大师,令人钦佩。相信未来,还有更多的中医药学者继续发掘《伤寒论》,有可能像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获得启发那样,后来人能从更有影响力的《伤寒论》启发智慧。


云端美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伤寒论》一书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春江明月


要了解伤寒论的思想,首先要读懂黄帝内经。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中医的核心是黄帝内经,张仲景写《伤寒论》也是根据《皇帝内经》的医学思想而进行总结写成的。《伤寒论》里的药味源自于《神龙本草经》。《伤寒论》更多的是临床总结著作。

所以,你要问《伤寒论》的思想是什么,其实就是一部临床总结书,根据什么样的病症用什么类型的药方。很多人说《伤寒论》的核心是讲六经,其实不全对,六经学说在《黄帝内经》里就已经有了,只是里面没有更加详细的对应药方,而《伤寒论》比较详细的讲解了六经病症的对应药方,是一部完善的临床医学书。



懒仔生活记录


仲景伤寒"之"学术思想,仲景"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少阳之为病","太阴之为病","少阴之为病","厥阴之为病"。"之"学术思想从何而论,从古至今医家著书立说,未见译释。仲景上工治未病,肝之病,"之"学术思想,从何而论,从古至今医家著书立说,未见译释。


手机用户名1553933705


(伤寒论)中伤寒的涵义有广义与挟义两种不同的见解,早期关于伤寒的记载于春秋战国时期。今天的伤寒之类也指的是广义伤寒是与中风等并列挟义伤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