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故乡宜川的蒲剧

文图|马雨平


我看故乡宜川的蒲剧

发觉自己年龄大了,不再与年轻一词为伍,和80后以后的同志们有了代沟是在我发现自己开始喜欢听蒲剧时起。因为我小时候和鲁迅一样总是不喜欢戏曲的咦咦呀呀,相信是没有几个孩子喜欢戏曲的,那种带着武打的戏除外。但近几年却不知怎么的,不知不觉中,竟然开始听上了小时候最不喜欢的蒲剧。

我看故乡宜川的蒲剧


我看故乡宜川的蒲剧


我看故乡宜川的蒲剧


我看故乡宜川的蒲剧

印象中听蒲剧总是在县城里的交流会上和乡镇的物资交流会上,交流会是每年只有一次的,对于我们这样的娃娃们来说,虽然不喜欢听蒲剧,但是却总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交流会一年只有一度,总在秋收之后,冬月农闲之时。这个时节,庄稼进囤,手有闲钱,咱农民们也可以进城进乡,听听蒲剧,置办点衣服什么的。至于娃娃们,也早早就垂涎于交流会上的油条、羊汤了。而我,最喜欢的是每年竟然有从延安来的书店在县城摆摊,这样我就有机会购置一些新鲜的书籍了。由此上溯至更小的时候,每每遇到看戏的时候,几乎每个晚上都是欢喜而去,尽兴而欢。可不到戏散,却早早瞌睡,在大人的背上回的家。

我看故乡宜川的蒲剧

在宜川,没有蒲剧就没有交流会,而交流会其实还承担了一介很重要的任务。这个任务,可能外地人是不会知道的。宜川的物资交流大会,事实是还是年轻人的七夕节,也就是当今流行的情人节。我这样说只有宜川人才明白。也只有在交流会上,宜川乡间的乡亲们为自己的儿女订婚,在这个日子里,年轻人才有机会带着才相识的对象在会上购置新衣、顺便为对象买点礼品的。然而更多的年轻人是在交流会上偷偷地瞅别的村的女娃,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然后回家央人去上家说亲。所以,我是一直遗憾于没有在这样的节日上为自己瞅一个喜欢的对象,更遗憾于没有在这样的节日上为自己的老婆添一条红头绳的。

我看故乡宜川的蒲剧


我看故乡宜川的蒲剧

之所以失去这样的机会,是在于我在我快到这个年龄,或者说在乡人眼里已经超过这个年龄的一年,在那个夏天至秋天,我一直在一个工地上做小工,每天两块半的工钱,我终于亲手积攒了自己人生的第一笔财富。有了这笔财富,我在出了中学大门四年之后再次走进了学校大门,准确地说,走进的是大学的门。就这样,我们人生在不经意间转了个向。失去了在交流会上为自己找一个喜欢的人,为自己的老婆买一件衣服,也失去了在县城的交流会上看一个通宵录像的机会。

我看故乡宜川的蒲剧

有许多从乡间走出的人,我知道他们和我一样看过宜川的蒲剧,和我不一样的是,他们考上了大学,成了人上人,他们成了富人,成了官人,成了教人的人。只是我不知道他们还记不记得宜川的蒲剧。我隐隐觉得,宜川人忘掉了蒲剧,就等于忘掉了自己的童年。

我看故乡宜川的蒲剧


我看故乡宜川的蒲剧


我看故乡宜川的蒲剧

因此现在我要正式说说蒲剧,宜川本属秦境,民间却不唱关中的秦腔,也不唱陕北的道情。让百姓喜闻乐见的,是从一河之隔的山西传来的蒲剧。蒲剧即“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传到宜川也有几十年了。宜川虽然在陕西,但与山西却有地缘之谊,古时宜川地处偏僻,由于历史上曾归晋魏,彼此隔河相望,长期以来有着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风俗习惯、语音、方言也大体相通。近代也多有晋人入境,故而不少民俗,留有晋味。事实上,抗日战争时期﹐部分蒲剧艺人还曾经聚集在陕北延安南区合作社组成蒲剧班,演出过《正气图》等。蒲剧音调高亢激昂,音韵优美,长于表现激情,其旋律跳跃幅度大,起调高,大小嗓兼用。看来喜爱蒲剧的非止宜川人,也许是它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和演唱特色正吻合了黄河畔上人的豪爽天性吧。

我看故乡宜川的蒲剧

宜川蒲剧艺术从晋地传入后,经过宜川蒲剧艺术艺人多年的努力,如今已根深叶茂,名扬西北五省。蒲剧艺术在宜川的传播,现在能查到资料的当属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庞福子组织的20多人的戏班子,以后蒲剧团成立、解散、合分就从来没停止过。宜川县蒲剧团是1952年县政府接管高青龙与朱文龙的两个戏班子建成的,一建立就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每年在陕北、内蒙、甘肃、宁夏、山西等地演出传统蒲剧300场左右。蒲剧艺术在宜川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德艺俱优的艺术家,像正旦朱文龙人称迷三县,老生周红恩人送外号老生金斗等,在民间久负盛名。蒲剧来自于他乡,但在我心里它却是土生土长的宜川的传统文化。

我看故乡宜川的蒲剧

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我有私心。30年前,宜川县从遥远的安徽省砀山县引进了一种梨,它长在宜川的土地上,吸收着黄河畔的雨水,壶口独特的土壤,昼夜温差大的自然和气候的条件造就了它不同于砀山梨的特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以,现在人们叫它壶口梨。而蒲剧,在宜川也早就是宜川的蒲剧了。

我看故乡宜川的蒲剧

以上这些资料当然是来自资料,我要说的是蒲剧真的好看。近年看过宜川蒲剧团演出的一本正戏,是一本现代剧,名字叫作《山村母亲》,剧情大约类似于电视剧《我的丑娘》。儿子考上大学了,进城了,娶下媳妇忘记了娘了。这个戏里,儿子倒是不忘记娘,可怕媳妇却不敢认娘,让娘装做保姆在家带孙子。结局和所有戏曲一样是皆大欢喜,儿媳妇良心发现,当干部的岳母也认了亲家。剧情很是简单,却用了两个半小时。我老老实实看了两个半小时。意外的是,我发现广场里许多的人在擦眼泪,不仅仅是老年人,也有许多的年轻人。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戏曲能让这么多人在感动?说实话,我陷入了思考。

我看故乡宜川的蒲剧


我看故乡宜川的蒲剧

孝之一字,还有没有现实意义?为什么现代人能看着无聊的肥皂剧在抽咽,为什么有些人能充盈着博爱之心在教育别人,甚至为灾区捐款,却单单看不到自己的身边?有些东西再流行,也不能代替传统文化,比如蒲剧,它的教化作用我认为还是有极强的时代意义的。如果你在为一支玫瑰的凋谢而擦试惺惺之泪时,想一下,乡间的老窑里,有没有你孤苦的老父亲、老母亲。不要找借口说老人住不习惯城里的单元楼,不要找理由说老人坐不习惯现代轿车,要知道,老人虽然是生在土里骑着毛驴走到一起的,可是进了城的人有什么理由将他们永远留在土窑洞里等着老死呢?

我看故乡宜川的蒲剧

不能改变自己父母生活的人有什么脸面将自己包装成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农村的人?

我看故乡宜川的蒲剧

蒲剧的伟大,在于它正好能教化人们向善。善,在任何时代也是不会过时的。两千年以前,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不能对父母善,谈何对朋友善,更谈何对国家善,对社会善。如果有这样的善,那也只能是伪善。

蒲剧,宜川人的灵魂。

我看故乡宜川的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