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是人性本善呢,還是人性本惡?

泗水留情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先想想一個孩子出生到長大的過程:嬰兒呱呱落地,只會哭鬧,需要大人的呵護,慢慢能爬了,能站了,能走路了,會說話了。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大人的管束和教育所有孩子都是小搗蛋鬼,都會搞破壞,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是懂事的。可以說孩子從小就有做壞事的傾向。因此父母的教育尤為重要,如果不加管束,那麼孩子長大後就不斷做壞事,品格也不好。相反,如果父母從小教育的好,那麼孩子做壞事的傾向就會慢慢降低,變成好孩子。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

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有了,慢慢體會一下。


橙子五花肉


想討論這個問題,不如去看93年的國際大專辯論會的決賽。我只記得反方在最後陳述中四辯蔣建昌說了一句話: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要用它來尋找光明!一下給我驚到了,這TM是人能想出來的話嗎?後來才知道是顧城的一句詩。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我也從一介少年熬成了中年大叔,但當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阿多巴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吧,以前我認為是性本善,畢竟孩子出生的時候什麼也不懂,看過一本書之後我對性本善保有一絲懷疑,孩子出生的時候什麼都不懂,但是當孩子在母親懷裡的時候,會搶媽媽手裡得東西,哥哥來找媽媽的時候,孩子也會推開哥哥,這個不是大概是人性的本質吧!


三斤肉餡


我認為人性本無善惡,但人性是向善的,後天的教育環境決定了人的善惡。比如,狼孩,生而為人卻被狼養大,具備了狼的屬性。如果在父母身邊長大,他應該是個健康好少年。

人類的文明可以說是一部向善的歷史。孔子說“仁”,孟子稱“善”。佛教以“慈悲為懷”,基督教也有“博愛”的教義。

“善”就是要求人們不但不要做有損於他人利益的事,而且還要多做有利於他人及社會的事,不計報酬,不計名利。“善”也是一個知行合一的詞,“善”包括善心、善言和善行,社會需要善人,更需要善的時代環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現了向善的本質:“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範。





半支蓮6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大家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認知。我想從二個階段來談點認知,同大家探討,拋磚引玉。

第一階段。古人智慧是非常高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從誕生之初,是善良的,性本善。有人認為無法證明,我以為從兩個維度可以證明三字經這個論述有其科學道理。第一個維度,實踐。人類社會5000年曆史,至所以有今天,是人類多數人是正能量的,善良的。用反證法可以證明,如果人類歷史惡魔佔主導,佔大多人的心靈,人類肯定巳經毀滅了。人類歷史是一個善良戰勝邪惡的歷史,大多數人是善良的,有情感的。第二個維度。醫學科學。生命孕胎十月,醫學證明了父母的善惡,父母的基因,父母的性格等,已經遺傳給孩子了。人之初,獨立於母親的母親,誕生了。可之前有十月懷胎,而第一個維度巳證明,世界上大多人是有情感,善良的。這些優點,善良之心已經用十個月懷胎遺傳了。從而證明了人之初,性本善。

第二階段。性相近,習相遠。古人講了隨著年齡長大,環境不一樣,每個人成長軌跡變得完全不一樣,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在這點上,大家的認知比較一致,沒有爭論。

人是善還是惡,一直是人們熱門話題,究其原因,人有私心,人會利己,有很多個案證明人是利己和惡的,同樣更多的個案證明人是善良的,利他的。人類善良至所以能成勝邪惡,除了人類善良是大多人的選擇,還有法律保駕護航,還有道德約束,還有全人類優秀文化傳程。善惡不必爭論,人心向善,做一個正能量的人,生死輪迴時有善報。




華仔之薪


人性論一直是如今儒家最為重要的基礎觀點之一,但針對這個問題,即使是歷代大儒們也一直爭論不休。

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論”和荀子的“人性本惡論”。那麼除此之外,有沒有其他聖賢提出過不同的觀點呢?今天小編帶小夥伴們一起了解下。

孟子

孟子性善論

孟子的性善論在中國廣為人知,也是性善論最堅定、最有力的支持者。

畢竟孟子被後人尊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其地位和影響力都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性本善的觀點佔據了正統地位,

孟子的性善論,並非只是誇誇其談。孟子在它的一些著作中對”性善論“都有一定介紹。

例如在《告子》篇,孟子就試圖去證明人性本善觀點的正確性,但顯然有點牽強。

孟子

首先孟子認為,人之所以為人,而區別於其他動物,其主要原因就是人有“人性”,而這所謂的“人性”被孟子歸結為仁、義、禮、智、信。

然後孟子說,既然人性根本是仁、義、禮、智、信,而這些都是好的品質,這些好的品質又必須基於“善”,才能發展而來。人性如果性本惡,又怎麼會有仁、義、禮、智、信呢?所以人性最初必然是善的。

顯然,孟子的說法有點牽強,孟子直接將人性總結為仁、義、禮、智、信。對其他負面品質視而不見,這本身就有問題。

孟母三遷的故事

荀子性惡論

荀子在儒家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存在,首先,荀子雖然也是儒家聖人,但卻並不贊同的孟子的性本善說法。而是直接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人性本惡。

另外就是,荀子雖然是儒家代表人物,卻教育出了兩個頗負盛名的法家弟子,即韓非子和李斯。

而秦朝後期的焚書坑儒又和當時的丞相李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就也導致了李斯的師父——荀子在儒家的地位頗為尷尬,尷尬到什麼地步呢?至今,孔廟中都沒有荀子的牌位,由此可見一斑。

荀子

在小編看來,荀子主張的性本惡說其實就是法家理論的倫理基礎。

為什麼法家主張依法治國,用嚴刑峻法來約束人們?

因為他們認為人性本惡。既然人性本惡,就要有另一種手段來抑制人性中的惡。而且這種手段還必須能不被人性干擾,於是自然而起就產生了法律。

所以說,荀子和法家的關係可以說是密不可分。

荀子勸學

告子“人性如水”論

在小編看來,無論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顯然都太過極端,都不正確,人性是複雜的一個東西,不可能簡單隻用善惡來一言概之。

那麼在性本善和性本惡之外,諸子百家中還有沒有其他人提出其他的關於“人性最初”的理論來?

答:有。他就是告子,先秦諸聖之一。

因為先秦書籍能流傳至今的少之又少,所以致使很多諸子百家的理論典籍都失傳了。

其中就有告子,告子本身並沒有什麼著作留下,現有的相關書籍中最重要的就是收錄在《孟子》一書中的《告子篇》。

至於告子的身份,歷來也爭議很多。他在思想學派中屬於法家,卻有人說他是孟子的徒弟,也有人說他的墨家創始人墨子的徒弟。總之是眾說紛紜。

告子針對人性之論提出了一種新的說法,而且也是小編覺得目前為止最為正確的說法。

《孟子告子》篇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這句話簡單來說就是,告子認為人性最初並沒有善惡之分,就像了流水一樣,是善是惡全看後天引導。如果是向善引導則為善,如果向惡引導則為惡。


張申安字家易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所有人都聽過,可我覺得人生來沒有善惡之分。

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有慾望,慾望是人類前進的動力,也是人類最可怕的東西。就像一把利刃,學會怎麼去利用他,也要懂得去剋制他。

我不支持孔子的人性本善,也不支持荀子的人性本惡

,從來都沒有什麼善惡之分,只是立場不同而已。

人類最初獵殺動物,食肉果腹,取皮加身。都是為了生存,在動物看來,人就是惡的,人剝奪了它們生存的權利,可在人類看來,這沒錯,天氣冷了,我沒有皮毛就會凍死,沒有肉吃就會餓死。

這是立場的問題。

人類在野外下陷阱捉熊,熊落入陷阱,導致熊掌或四肢撕裂。熊被捉到後,被人養著活取膽汁,要被人類殘害近二十五年,熊痛得掏肚自殺。但人類魔高一丈,給熊穿上防止自殺的鐵衣,使熊無法移動分毫,連自殺也不能。 熊肚子被人類挖一個洞,插入鐵管到膽,每天活取膽汁數次,鮮血淋漓,劇痛無比,熊痛苦的吼聲像打雷,可是穿了鐵衣,無法動彈。(節省成本,沒有麻藥) 有隻母熊痛苦不堪,在人類要對她孩子小熊開腸破肚之際,搬開鐵籠子,把自己的孩子小熊撕碎——不願意讓小熊受一輩子的地獄。

我承認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人的這種貪念,自私,做出了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情。

民國時期有很多大惡人大土匪,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他們為了生存下去,不斷去欺壓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他們在沒有上山當土匪的時候,他們中有沒有很多原本也是善良的百姓?如果有可能誰願意幹這種傷天害理的事?難道他們是真的惡麼?

人生來白紙一張,在上面填寫描繪什麼,都取決於他人。如果一個人正確開朗的過完一生,我想他不會出現惡的一面。

其實說到底,就是教育,賦予正確的三觀,在出現問題時,有人及時開導指正,這樣起碼會在心裡留下“善”的種子。

慾望推動了整個人類的進步,在發展中獲得了知識,知識能讓人開闊眼界,分清善惡,是非對錯,從而制定了法律,法律約束著人們不能成為一個惡人。

凡事都有對立面,有善就有惡,如果沒有惡的存在,拿什麼來標榜善的美好?

善惡,不取決於人,而取決於大環境。


陽陽的生活日常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人性本善,貪念過多則成惡。

我覺得,一開始我們都無所求,所以童年時每個人都可以恣意灑脫,簡單快樂。

後面,慢慢長大,想要的東西很多,有了貪念,一念之差,為了得到不擇手段,越陷越深,向著惡一路走去,萬劫不復。


比甘幸福嘮


有人說人性本善,有人說性本惡,請問一下,老虎,獅子,狼等動物的本性是善是惡?那麼,按“人之初,性本善”的邏輯,也應有“虎之初,性本善”的。那麼,羊,兔子之類的常被食肉動物欺的動物是性善呢,還是性惡?因此,善惡不應是判定人性和動物特性特徵的指標。用這種指標衡量人性是荒謬的,欺騙人的。用什麼衡量人性合適呢?也即用人的能力和其所產生所發揮的作用標定人性或人的本質特性才是最恰當的。動物學家們尙且把猩猩,猴子,類人猿等動物所用的是“靈掌類”動物;而人的人手能力則是在靈掌類動物中蓋了帽的,所以標定人本性的衡量標準就在人手的能力;也即人手所具有的深入探索未知自然事物特性和規律性的能力,和人手創新制造各種人造物品機具的能力就是人性,這就是佛教所說的自在人性和道學所說的真正的“自己”,莊子所說的“安分守己”就是要人類堅守這兩種能力而不懈。


魏永臣550


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應該是人跟人生來就不一樣,世間萬物都具有多樣性,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因為不同的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不一樣,所以後天導致的行為可能呈現善或惡不同結果。

人性之本,就是人之初,過去三字經說性本善,肯定不對。你怎麼證明性本善?有很多小孩子會動了就有性情頑劣粗暴的表現,如喜歡打人毀物,如果接近小動物甚至能殺死小動物,你能說這叫性本善嗎?但是有的卻相反生來溫順。所以事實明明是人跟人不一樣有各種各樣好嗎?後來新三字經改成如玉璞,意思說可以後天雕琢,改造,或如白紙一張,我認為也不全對,因為古有言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說,每個人確實都有不可改變的先天根性,也有後天可改造的部分。擅於發現每個人先天的不同並結合實際情況循循善誘才有根本意義。

人的天性,根性,包括剛柔粗細曲直等根本因素,而善、惡本是人事的結果,具有相對性和社會因素,而不是人的本性。現實社會生活中就算你是所謂好人,你有善意,但是結果常常做出惡事也常見,這就是好心辦壞事。所以善惡是不同的人性以先天本性為本,經過不同生長途徑包括成長經歷家庭社會環境影響,導致的最終結果。所以,講人性之本,不宜以就是善或者就是惡下結論,更不能非此即彼一概而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