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等可驾驭,为什么项羽只有范增都用不好?

大马哈鱼12


刘邦原本只是一乡村村长,谈不上天生领袖才能,没有什么出身,既没有学过兵法,也没有什么武艺,也没有什么高人指点哪有什么谋略。所以灭秦和楚汉相争,凭他自己的本事,肯定是一百个刘邦也抵不上一个项羽,所以形势如此,只能是碰上谁就拉拢谁。所以,他有了受过黄石公点化的谋略大师张良,有了兵法奇才韩信,有了萧何陈平这样独挡一面运筹帷幄的宰辐之才,所以他本能的居于下位言听计从。甘于弱者而得天下。这和现在社会常见的小学生当老板,研究生为其打工一个道理。

反观项羽,天生神力武艺了得,兵法谋略自小就学习过。又是楚将项燕之后,登高一呼人人相应,二十多岁就叱咤风云,天生霸气,特别擅长以弱胜强,破釜沉舟是其兵法创举,天下英雄人人畏服。陈平韩信之流相对项羽都是一般人才,张良萧何辅佐刘邦也常常败给项羽,范曾也不过是普通参谋而已,项羽有自己的主见。自然项羽是俯视全雄。

项羽仅用三年就成就霸王基业,号令群雄,最后江山得而复失,虽然遗憾,但天意安排,岂是一时得失成败而定,否则哪有霸王别姬两千年传唱。


金莲行


汉六年,刘邦跟群臣讨论成功经验,在做总结的时候,刘邦补充了一点,刘邦说他会用人。

在刘邦看来,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当世人杰,都能为他刘邦所用,而项羽有一范增却不能用,所以项羽最后被迫自刎于乌江岸边,他刘邦却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

刘邦的补充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但却也由此带了一个新的问题,当世人杰各个了得,为何会为刘邦所用呢?刘邦又是如何驾驭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杰的呢?

幸好,《史记》中记载了刘邦与他人交往的大量细节,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细节总结出刘邦驭人方面的一些技巧。

①我不要我觉得,我要你觉得,你自己很重要。

这是刘邦驭人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技巧,对很多人都使用过。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是萧何向韩信举荐刘邦时的对话。对话中,萧何始终是站在刘邦的立场上来表扬韩信,说韩信对刘邦是多么多么地重要,但刘邦却没对韩信表现出多大的兴趣,而是反复跟萧何强调,我刘邦看你萧何的面子,封韩信为将军,立韩信为大将军,以高规格的程序和繁琐的礼仪来立韩信为大将军。

看到没,萧何追回韩信、举荐韩信,一点私心都没有,全是在为刘邦考量,但刘邦却始终要强调,如果没有你萧何,我是不会用韩信的,如果没有你萧何,我是不会重用韩信的。

换言之,刘邦巧妙地隐藏了他对韩信这个无双国士的渴望,反而不断地给萧何灌输,“我不要你觉得,我要你觉得,你自己很重要”,正因为你萧何是这么地重要,我才会重用你推荐的韩信。

②巧妙利用自己的缺点,附之以惊天反转,收拢人心。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这是郦食其向刘邦自荐时的记载。

郦食其求见刘邦之前,曾观察过数十个攻占过郦食其家乡高阳的将领,郦食其认为,那些将领无一例外地都是气量狭小装模作样之徒,于是不愿为他们效劳,隐匿了起来。

待到刘邦路过高阳,郦食其听说刘邦甚是傲慢看不起人,又雄才大略,于是决定前往刘邦麾下效劳,成就一番事业。

于是,郦食其托人跟刘邦搭上线,并得到刘邦的召见。

郦食其初见刘邦之时,刘邦正叉着两条腿坐在床上,同时让两名女仆帮着洗脚。很明显,刘邦用一种非常不礼貌的态度接见了郦食其,这跟刘邦先前多次主动向身边的高阳人询问高阳俊杰之事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由此可知,刘邦是故意的,故意给郦食其出个难题,看郦食其怎么应付。

郦食其的应对也像极了刘邦,是长揖不拜,也是不够礼貌的,不但不礼貌,郦食其还反问刘邦,你到底是在帮诸侯灭秦,还是帮秦灭诸侯?

郦食其的问题是在侮辱刘邦的动机,刘邦一言不合就对郦食其破口大骂,骂郦食其是“竖儒”,同时反驳郦食其,说郦食其说的没有道理。

郦食其见招拆招,说你刘邦既然动机没问题,那就得善待来投靠你的能人奇士,我郦食其年纪比你大,你刘邦不能用这样的态度来接待我郦食其。郦食其话音一落,刘邦就整理了衣裳,用高规格的礼仪接待了郦食其,给郦食其一种被重视的感觉,让郦食其“自我感觉良好”。

看到没,刘邦根本就是故意的,先用不礼貌的方式跟你见面,然后再骂你,最后又对你表现出恭敬来,于是就会给你一种错觉,让你觉得自己很有本事,成功地扳回了刘邦的毛病。

刘邦在接见英布的时候,也用了同样的方法,也是洗脚,之后却给英布以高规格的饮食、住宿,让英布大喜过望。如果没有前边的洗脚,就很难突出后边的高规格饮居了。但刘邦这一方法也有失灵的时候,刘邦曾用类似的方式接待周昌,周昌很不满意,刘邦只好变本加厉,使出流氓手段,骑在脖子上,周昌直接骂刘邦是桀纣。见周昌不吃自己的这一套,刘邦只能尴尬地笑笑,从此便忌惮起周昌来。

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史记·张丞相列传》

③我会努力地让你觉得,我是有过人之处的。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史记·留侯世家》

这是张良初见刘邦时的情形。

当时,刘邦初起于丰沛,又逢部下雍齿叛变,带着几千人马无计可施,很容易会给人以“无能”的第一印象。

怎么才能扭转别人对自己的不佳印象呢?

正巧,张良也想考察考察刘邦,看看这个以布衣之身起家的沛公,到底有几斤几两的本事。于是,张良主动跟刘邦谈起了苦学十余年的《太公兵法》。

令张良没想到的是,这是张口“尔公”闭口“竖儒”的沛公,看上去像一个十足的大老粗,但听讲《太公兵法》时,却表现出其他人所没有的天赋,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张良不解,以为只是巧合,于是又进行了几次试探,结果刘邦每次的表现都堪称完美,都是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张良找不到原因,只能给自己一个“沛公殆天授也”的解释。

我们当然不否认,刘邦身上的确有着过人的天赋,但刘邦之所以能在张良面前表现得那么完美,其实是跟刘邦的努力分不开的。

刘邦虽然动辄骂人,出口成脏,还时不时地贬低一下文化人和文化知识,但刘邦其实是系统地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并且曾和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一起钻研过《尚书》,他的四弟刘交则跟荀子的弟子浮丘伯学习《诗经》。

再加上刘邦曾为亭长的经历,我们很难想象,刘邦不曾在工作闲暇之余钻研过工作中用得上的谋略和兵法,更何况,刘邦年轻时便有大志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通过努力学习来弥补自身知识含量的不足?

而《太公兵法》是一本关于谋略和兵法的书,张良第一次跟刘邦讲解的时候,也不会上最难的章节,刘邦完全可以通过过往的积累快速理解张良讲解的内容,而后通过努力突击学习,随时准备着接受张良给的新的考验。

也正因为刘邦通过不懈的努力,一次次在张良面前表现得很完美,才最终赢得张良的终极好感,在最亟需人才的时候把天下第一谋士收入囊中,为日后的王图霸业夯实了人才基础。

类似的,刘邦第一次跟韩信谈话时,就表现出了一般的诸侯王所不具备的优点。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本想亲自考察一下韩信,结果反被韩信将了一军。韩信问刘邦,你自己估量一下,你和项王比起来,谁勇猛?谁彪悍?谁仁义?谁强大?

你叫刘邦怎么回答呢?

回答说,我不如项羽,会不会被刚刚被自己立为大将军的韩信瞧不起呢?回答说,我觉得我不比项羽差,会不会让刚刚被自己立为大将军的韩信觉得在吹牛呢?

刘邦沉默了好久,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好如实回答。

也正是这一回答,展现了刘邦的过人之处,那就是,不虚构自己的美好,不隐瞒自己的不足。

其实,刘邦对人展现过人之处的事迹,在刘邦发迹前也是有的,仅举一例: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史记·高祖本纪》

黑夜,刘邦喝醉了,有罕见的大白蛇挡道,其他人都吓得不敢往前走,刘邦则展现出了大无畏精神,提着剑,一个人就去了,见蛇,拔出剑来,说时迟,那时快,一剑就把大白蛇劈成了两半,这不就是缩略版的武松打虎吗?如此,刘邦怎能不叫人佩服?

④我会让你们感觉到,我是真的在为你们好。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史记·高祖本纪》

这是刘邦为沛县往骊山送徭役时发生的事。

此事颇似陈胜、吴广大泽乡举事时发生的事,陈胜、吴广所面临的,是一帮顺民,因为雨,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服徭役的地方。

而刘邦所面临的,则是一帮敢抗衡秦法的楚民,他们不顾秦法的严苛,胆敢在去服徭役的路上偷偷跑掉。

面对此情此景,刘邦也跟陈胜一样,自己心里不断地谋划。陈胜谋划的是,如何让这帮顺民为己所用,刘邦想到的是,这样下去,去骊山就是自己一个人白跑,怎样及时止损。

于是,刘邦做出了和陈胜不一样的选择,刘邦直接趁着月黑风高,把没跑的徭役都给放了,放人前,刘邦尊敬地称徭役为“公等”,明明是自己做了好事,还一点都不托大。留侯,刘邦又表示,我跟你们一样,也得跑路了。

这样一来,所有徭役都会觉得,刘邦是真心为他们好。他们不知道的是,刘邦早已考虑过,不放他们走,到达骊山的时候,他们也几乎会跑光了,到时候结果是一模一样的,刘邦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让结果来得更一些罢了。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韩信身上,面对武涉劝他背汉向楚和蒯通劝他背汉自立,韩信总是一遍遍地念及刘邦对他的好,在韩信的心目中,是刘邦给了他舞台,让他施展才华。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众所周知,刘邦之所以重用韩信,无非是因为他刘邦要东争天下,而韩信可能是唯一一个能帮刘邦夺取天下的人。然而,因为刘邦的高规格礼遇,在韩信心中投下的感觉始终都是,刘邦是在为他好。不止是跟男人这样,跟女人,刘邦也玩这一手。

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史记·吕太后本纪》

明明是刘邦自己想改立太子,但刘邦却在戚姬日夜涕泣之后方才展开行动,就这样,愈发让戚姬觉得,刘邦是为了她,是因为爱她,才坚决要改立太子的。

实际上,刘邦之所以三番四次地想要改立太子,无非是因为,在他的眼里,太子刘盈并不是储君的合格人选,为了江山永固基业长青,他刘邦想选择一个像他刘邦一样的强人做储君。

最后,当刘盈带着商山四皓出现在刘邦面前,展现了刘盈和吕后强悍的一面之后,刘邦立马不再琢磨着改立太子了,转而警告戚姬说,我死之后,吕后就是你的主子了。

⑤我能对你好,我也有的是办法搞你。

驭人这件事,光给胡萝卜是不成的,偶尔动一动大棒,也能给人震慑住。

最明显的,是刘邦搞韩信的时候,不太明显的,是刘邦搞萧何。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高帝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你以为你萧何已是相国,就了不起了?还不是被我刘邦分分钟就下监狱?你以为你萧相国就将死于狱中?我刘邦遇见有人来给你萧何求情,直接一个顺水人情,就又把你萧何给放了,不仅放了,还能把我搞你的事情说出一堆大道理来。是不是摆明了,刘邦就是在搞萧何,敲打萧何?

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汉王南出,之宛、叶间,得黥布,走入成皋,楚又复急围之。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是韩信、张耳两人被刘邦只身夺去军队的事情。细思量,会发现非常恐怖。

韩信、张耳还以为刘邦被困在荥阳,出不来,所以放心大胆地睡懒觉,不曾想,刚刚起床,就被通知,汉王刘邦已经接管了他们的军队,并对军队首领进行了更换。

刘邦的胆子多大!刘邦的心思多缜密!刘邦对韩信、张耳行迹的掌握多细致!

你韩信、张耳拿下赵地之后,不寻思西赴荥阳救主,没关系,君主会只身前来找你们的,来找你们并不会跟你们商量,而是直接拿走你们的军队,让你们失去根基,然后还给你们派新的任务。

怎么样,即便你们远在千里之外,他刘邦仍旧有一万种方法掌管你们,他刘邦却选择了最举重若轻的一种方法,在你们心里投下浓得化不开的阴影,让你们一生一世都只能做他刘邦的臣子。两年以后,刘邦依旧用举重若轻的方法,只用两三个武士,便轻而易举地逮捕了时为楚王的韩信。

韩信到楚国做楚王的时候,到各县去视察工作,总是全副武装,动用很多军队来保护自己,即便这样,韩信还是被刘邦轻而易举地逮捕了。

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昧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昧计事。昧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史记·淮阴侯列传》

或许是因为,刘邦对自己的驭人之术极度自信,所以逮捕了韩信之后,又把韩信给放了,虽然不让韩信做王了,但却让韩信做侯。刘邦的这种自信也只有刘邦才有,所以作为刘邦继任者的刘盈和吕后,在刘邦翘辫子之前,就迫不及待地弄死了韩信。





生活大话家


只因为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项羽个人能力超群。一般一个人个人能力超强的情况下很难听进别人意见。因为他自信别人不如他,后来更是变成了自负。项羽刚出来的时候只有24岁,年纪很轻,更何况一出道就是副统帅。后来更是一己之力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打赢了巨鹿之战,更是被其他人捧成神一样。再往后更是使用3万人打了个彭城之战,灭了刘邦50万。

而刘邦呢?刘邦出身只是个区区亭长。他没有项羽那么强的个人能力。刘邦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行,只有不断听取别人意见才能打败个人能力超群的项羽。而且最重要一点,不是盲目的听从,他还有能力听出哪个意见适合自己,这个有点BUG。

有一说一,项羽个人能力真的强。刘邦身边有陈平,张良这些BUG级别的谋士,后方还有萧何这种大主管,还安排了彭越在项羽后面打游击。就这种情况下,项羽还总是压着刘邦打,差点活捉了刘邦。要不是兵仙韩信横扫黄河以北,威胁了项羽大后方的话,胜败真的难说[捂脸][捂脸]


只是来看看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可能正是因为只有范增一人,所以才用不好。

这样说,除了开玩笑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只能一个人想办法的郁闷范增

试想想。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自己的身边只有一个了不起的人才,该怎么办?要么就全方位的信任,由他说了算;要么就需要你仔细辨别他说的到底对不对,这实际上有些强人所难。毕竟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领导是比不上高参的,领导的职责和能力主要表现为拍板定夺。如果你得到的建议只有一种,那就尴尬了,没得选啊。只能选是或者否了。

这就好比刘备和诸葛亮合作的早期,刘备采取的办法基本是言听计从。当然诸葛亮确实厉害,所以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后来,人才多了,地盘大了,刘皇叔也膨胀了,诸葛亮本来是极端反对夷陵之战的,可是皇叔毅然决然的干了,最后的结果令人唏嘘。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手下的人才没有诸葛亮那么牛呢?还言听计从,估计结局也不会好。

刘邦的高参团:张良萧何和韩信

刘邦面临的局面就好的多。张良、萧何、韩信都是绝顶人才,把各自解决问题的意见拿出来一综合,就非常全面了,极大的消除了刘邦的麻烦。退一步说,要是他们三个人意见不一致,在彼此说服对方的过程中,肯定是摆事实,讲道理,把观点说的清楚明白。这样,就算刘邦本来不懂,听完讨论会估计也能有个清楚明晰的印象了,做起决定来就容易许多。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性格和能力的不同。项羽是谁?千古第一勇猛,力拔山兮气盖世。在他的眼中,很多问题是不需要那么麻烦的,一力降十会,只要干就行了。因此,比较容易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尤其是比较复杂的操作。项羽喜欢直来直去,光明正大,不喜欢搞小动作,这和范增等谋士做事的方式有冲突。

一直在冲杀的项羽

而刘邦就不同了,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如果两军阵前亲自冲杀,估计坚持不到楚汉战争就已经被干掉了。所以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搭建一个平台,让手下所有的人才都在上面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正因为有自知之明,才能放手让张良、萧何和韩信等人尽情发挥,所以韩信才称赞他:陛下不擅将兵,但擅将将。

一直在思考和审视的刘邦

经过比较,可以说刘邦和项羽都是绝顶的人才。

刘邦更擅于管理,而项羽更擅于执行。这可能也是造成他们最后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


任十三读史


这是项羽的本性使然,他生性多疑,不可一世,自负过头,不听忠言,而且非常贪财,非常吝啬,不善于团结周围的人,大搞个人英雄主义,最后必然导致失败。

时也命也,历史永远都是胜利者书写的。

单从我们所能了解的层面分析,项羽属于官二代,富二代,身边有很好的资源,但他没有能力运用好这些资源,同时项羽自己又非常能打,所以他也很傲,骄傲的人必定凡事不够细心,行事鲁莽些,因为他输的起,当他发现刘邦有一天能跟他势均力敌的时候,他依然傲世天下,觉得自己还是官二代富二代一统天下是稳操胜券,同时刘邦是一路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得来势力,他凡事小心谨慎,生怕攒下的家当付诸东流。

前者骄,后者慎,不是说刘邦团队就比项羽团队厉害,而是两个团队的行事方式不同。

但时也命也,刘季夺得天下,败者便如同草芥,历史书写必将苦涩草芥。

创业者是自己一步一步初亏打下的江山,而守业者没经历吃亏,当得到江山后必不如创业者的江山稳固。

因为项羽个人能力超群。一般一个人个人能力超强的情况下很难听进别人意见。因为他自信别人不如他,后来更是变成了自负。项羽刚出来的时候只有24岁,年纪很轻,更何况一出道就是副统帅。后来更是一己之力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打赢了巨鹿之战,更是被其他人捧成神一样。再往后更是使用3万人打了个彭城之战,灭了刘邦50万。

而刘邦呢?刘邦出身只是个区区亭长。他没有项羽那么强的个人能力。刘邦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行,只有不断听取别人意见才能打败个人能力超群的项羽。而且最重要一点,不是盲目的听从,他还有能力听出哪个意见适合自己,这个有点BUG。

有一说一,项羽个人能力真的强。刘邦身边有陈平,张良这些BUG级别的谋士,后方还有萧何这种大主管,还安排了彭越在项羽后面打游击。就这种情况下,项羽还总是压着刘邦打,差点活捉了刘邦。要不是兵仙韩信横扫黄河以北,威胁了项羽大后方的话,胜败真的难说。

个人的力量,在团队面前,真的很渺小。



当代曹植


刘邦,谋在于众,行在于独;

项羽,谋在于独,行在于独;

简单来说,刘邦的特色,会广泛听取谋士的建议,但是行动的时候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会改变;这样的特点,跟刘邦的年龄和家庭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项羽在行动的时候,也和刘邦一样。但他喜欢独断专行,不喜欢听别人的建议。形成这样的原因,应该与他的家庭地位与个人能力有密切关系 。


静溢山房


就是因为项羽自大,不会用人呀。

说项羽能力强,所以听不进去其他人话的。大家不妨想想,李世民强不强?

平定关中后,李建成长安留守,平阳昭公主娘子关断后,李世民一个人南征北战,打下大片江山。他军事能力不强?

当上皇帝后,贞观之治,政治能力强不强?

但李世民周围还是聚集了很多人才呀。而且每个都死心塌地,尽心尽力。

项羽军事能力很强,毋庸置疑。但他忽略了人的局限性。每个人都不是全知全能,都有认知的盲点,需要其他有能力的人补全。

同时,人不是机器,有性格缺陷,有喜恶偏好,这就导致有时会做出错误的判断。需要在喜恶影响的时候,其他人帮你纠正。

人不可偏听偏信,也不能不听不信。而这些都是项羽意识不到,进而导致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静静的闹


项羽只有范增,却不肯听从他的建议,所以才会发生被逼乌江自刎的悲剧。

首先便是范增此人的计谋都太过阴毒,而项羽的行事作风又向来光明磊落。就比如项羽一直以来想要的,都是堂堂正正地打败对手,但是范增却曾经提出过要在鸿门宴上对刘邦痛下杀手,所以这才导致了项羽并不愿意采用他的计谋,以免玷污了自己的名声。

其次还是因为范增此人由于地位较高,因此常常顶撞项羽。范增是楚国的贵族出身,原本是追随在项羽叔叔项梁身边的一个谋士,在项梁死后又开始辅佐项羽,因为他在楚军中的名望较大,因此就连项羽都必须尊称其一声亚父。但是这样以来也就导致了范增此人越来越居功自傲,甚至于胆敢顶撞项羽的命令。就比如在鸿门宴这一提议被项羽拒绝之后,他却仍旧不死心,采用自己的方式对刘邦进行攻击,这也引起了项羽的反感。最后这还是因为范增此人性子太直,身为臣子却不懂谦卑,屡次不给项羽面子,甚至在计谋失败之后,更是痛骂自己的君上“竖子不足与谋”,而这也触碰到了上位者的底线。因此哪怕范增再有才华,项羽也不会重用他的。


可爱的小豫


自古以来军事家都一句名言,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再多。刘邦就属于名言中的这种人,项羽就不具备了,项羽个人能力强,武艺超群,一出世就名扬天下一勇之夫,项羽自称万人敌,是凭自己的能力打天下,刘邦则不然,深知自己能力不行,但是善于利用人才,发现人才虚心采纳谋士的建议,而且刘邦的谋士将帅都是有名的人物来扶佐他,何愁灭不了项羽。💪💪💪✌✌✌🤗🤗🤗


一生守护7544


这个非常好理解,为什么,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个人

项羽

年少成名,起点高,而且还是楚国后人,出生高贵,脱离群众,脱离底层,不了解底层,不了解各色人的感受,沽名钓誉之辈,总有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刘邦

刘邦治保主任出身,长期混迹底层,而且了解所有底层的事情,圆滑,人情世故都懂,善于变通,懂得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张良,萧何,韩信所属不同层级,他能知人善用,都是长期的底层摸爬滚打得出来的经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