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從此以後,我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

閱讀楊絳的《我們仨》,字裡行間中,感受到楊絳與錢鍾書這對文學伉儷的動人愛情,感受到一家三口幸福平淡的生活和與世無爭的態度,更感受到楊絳對父女兩滿滿的想念。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幸福的回憶與現實的感傷相互交織,樸素的句子便將思念之情展現地淋漓盡致。

錢鍾書:“從此以後,我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

新婚不久的夫妻倆

“不要緊”

兩個人始於一見傾心,第一次見面,錢鍾書便說:“我沒有訂婚。”楊絳說:“我也沒有男朋友。”就這樣,兩人開始戀愛、見雙方父母到結婚,只花了兩年時間。

兩人都是知識分子,說他們是“書呆子”也不為過。錢鍾書分不清左右腳,60歲才學會用火柴。

但在楊絳眼裡,小孩子氣的錢鍾書最可愛,也像是永遠長不大。

在父親眼裡,錢鍾書的淘氣和痴氣都是缺點,但楊絳卻覺得這是他最可貴的地方,也全力支持他,保全他的淘氣和痴氣。

楊絳生完小孩後在醫院,家裡只有錢鍾書一人。一天,他來到醫院跟楊絳說自己在家裡“幹了壞事”。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

沒過多久他把檯燈砸了,楊絳說:“不要緊,我會修。”下一次他又把門軸弄壞了,楊絳同樣說:“不要緊,我會修。”

換成現在的有些年輕婦女,可能就會埋怨丈夫不會做事,甚至會有不愉快的吵架。但他們一個犯傻,一個包容;一個犯錯,一個溫柔地說,不要緊。

錢鍾書:“從此以後,我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

他們倆也不是沒吵過架。作為文人,他兩一輩子唯一一次吵架居然是因為一個法文“bon”的發音。楊絳請了專家判斷。

最後,楊絳贏了,卻覺得無趣。錢鍾書輸了,當然也不開心。他們兩都覺得吵架很無聊,便約定好以後有不同意見,不用說服對方。

在感情中,其實不用那麼計較。不管吵架最後的結果怎麼樣,兩個人都不會開心的。真正相愛的兩個人,沒有必要爭輸贏。

多情的錢鍾書

但看似“書呆子”的錢鍾書,對待楊絳也算得上是個浪漫主義者。他一生為楊絳作詩無數。

“頡眼容光憶初見,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描述他兩初次相見的情景。“

依穰小妹劇關心,髾瓣多情一往深;別後經時無隻字,居然惜墨抵兼金。”表達了與戀人異地的思念之情。

“捲袖圍裙為口忙,朝朝洗手做羹湯;憂卿煙火燻顏色,欲覓仙人辟穀方。”則是有一次錢鍾書想吃紅燒肉,不善廚藝的楊絳多次試驗,用雪利酒代替黃酒,紅燒肉居然做得不錯,錢鍾書也吃得很高興。楊絳的辛勞錢鍾書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便幻想著仙人能給一副“辟穀方”,可以不用吃飯而長命百歲,於是便有此詩。

錢鍾書:“從此以後,我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

上世紀80年代兩人在北京南沙溝家中陽臺合影

女兒的到來

楊絳懷孕了以後,夫妻兩對於孩子的到來十分期盼。錢鍾書對楊絳說:“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孩子的到來給這個小家庭增添了一份快樂。

女兒錢瑗隨了夫婦倆,沉迷於書的世界,更像極了爸爸的安靜,不與人爭,膽子大。錢鍾書進城前,不囑咐楊絳照管錢瑗,卻囑咐女兒好好照管媽媽。

錢瑗很懂事,她聽了爸爸的話,知道媽媽怕觸摸貓屎,一個人在雪地裡先把白雪覆蓋下的貓屎摳除乾淨。知道媽媽怕黑,卻不在媽媽面前說破,只是陪著媽媽走過橋。

楊絳在書中說:“阿瑗那麼個小不點兒,我有她陪著,就像鍾書陪著我一樣,走過小橋,一點也不覺害怕。”錢瑗連去世前都在安排媽媽的生活。

在楊絳眼裡,女兒是她的生平傑作;在錢鍾書眼裡,女兒是 “可造之材”;在爺爺眼裡,孫女是“讀書種子”。

錢鍾書:“從此以後,我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

一家三口

在抗戰那段艱苦的歲月,一家人卻同甘共苦,勝是幸福。錢鍾書對楊絳說:“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無論他後來是否信守承諾,錢鍾書與楊絳一起走過六十多年的坎坷而又平淡的歲月,也為我們譜寫了一首愛情之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