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論語別裁》有多牛?為什麼把大學教授比下去


南懷瑾屬於現象級佛學和國學界紅人、大咖,其粉絲圈了各行各業,佛學界、國學界、企業界、科學界、茶友界、清談界。

但是對於他的評價卻可以三分:

一是極度推崇:以南師、南老尊稱,視其著作為學佛或者學習國學的經典。動不動會帶出口頭禪,南老師說。

二是極度貶低:經常以,南懷瑾嘛!知道,很有名,書賣得,好開頭。隨後話鋒一轉,但是,他的水平嘛,言論和著作完全不靠譜,屬於民哲,亂說、亂講,還順便傳播些迷信。

三是不關注:直接茫然,南,壞,瑾,不知道,沒有聽說過,也沒有看過他的書。然後就會說,我只聽說過易中天啊、梁啟超啊、毛澤東啊、曾國藩啊、王陽明啊、還有孔丘老師、悉達多太子啥的

我也算南懷瑾小粉絲,雖然有時也覺得他說的講的也不是完全靠譜。

譬如,我學習《金剛經》時,讀他的《金剛說什麼》,讀完了完全不知道《金剛經》在說什麼。因為,佛無所說嘛。這是開玩笑了。

今天要說說,南懷瑾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論語別裁》。沒錯,南懷瑾老師被稱為禪宗大師,但是,我認為,他講得最好的是講《論語別裁》。

為什麼?

我隨便列幾條論語別裁超越很多大學教授的地方。

一、開創口語講《論語》的先河。

口語不是完全指白話文,更不是指庸俗化。口語化用日常心態去面對經典,從日常自我真實的感受出發,是試圖與人平等交流,不是教育別人。這不容易。

不信去大學聽聽中文系或者哲學系教授是如何講《論語》的:要不成了成功學的庸俗化,這還好,畢竟有點實用。可怕的是用自己都擰巴的語言表達擰巴的觀點,美之名曰:經只能解,不能疑。可大哥你解的根本不顧常識和邏輯了好不!你確定你日常是這樣思考和行動的?

儘管很多大學教授看不起南懷瑾,覺得他不專業。可是卻沒有一人說得比他更讓人舒坦,更讓人覺得真誠。

因為,我們讀書或者聽人講書,不僅僅是為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觀點、理論。有時候,正確與否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例如,對於信仰基督教的朋友來說,上帝說的都是對的,《聖經》都是對的,可是你會完全按照《聖經》指導自己的生活嘛?

對於信仰佛教的朋友來說,佛經都是對的,可是你會按照佛經說的,再具體點吧,你會按照戒律生活嘛?

對於只信仰科學觀、民主自由精神、理性主義、法律精神的朋友來說,你會嚴格按照法律行動嗎?你的念頭每個時刻都是理性占主導地位嗎?喜歡一個人,是按照理性還是感性去執行,要不要很科學地用EXCEL表計算下,再做個SWOT分析。和你老婆、老公吵架是按照理性模式,還是完全無邏輯套路。

那麼讀書或者聽別人講書有什麼用,這可以用一句歌詞來總結:打開你的心海。看是不是可以給你啟發,讓你心胸變得開闊,讓你不再僅僅面對生硬的文字,文字和其背後所指鮮活地對應起來了。

二. 樹立了《論語》哲學精神的框架。

不少人認為《論語》主要是講倫理。說低級點,就是講倫理綱常,什麼君臣、父子、夫妻、朋友相互關係;說高級點,就是講人如何行動,以及行動背後的動機和意義。

南懷瑾卻把《論語》上升到了形而上學的哲學高度,而且還用了本體論、認識論等當時時髦詞語去表達。而且,還能自圓其說。而且還不僅僅是理論框架,是有實證精神,用流行的詞語叫“功夫論”。

南懷瑾認為,論語是完美闡述了對世界的認識,對自我的認識,以及自我的完成。

還不止,還有政治哲學。他說,“為政”篇,不是單純說具體的政治,孔子對具體的政治管理興趣不大,而是說“政治哲學”,討論“政治的原理”,最終達到教化的目的。如果走入寫《正義論》的美國政治哲學大咖羅爾斯的語境,孔子是想創造一種合乎理想的“社會基本結構框架”。

三. 重新解釋了最熟悉的陌生段子。

記得最清楚的是第一次看《論語別裁》,被他的第一句講解鎮住了。

中國人都最熟悉《論語》的第一句,從小學時就開始背誦: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而且大多時候,還搖頭晃腦,對朋友說,哥們你從遠方來,我好高興。

可是,可是。南懷瑾竟然說,傳統解釋錯了。

他說:“很高興的。假如這是很正確的註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聖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連大龍孔子廟我也不會去了。”

我一看,對啊。孔子這樣講,確實和鄰居二大爺差不多啊,降低了聖人的水準啊。

南懷瑾又說,溫習功課一點也不快樂,簡直是苦。

對哦。

南懷瑾又說,朋友來做客,也高興不起來啊。如果遇上窮的時候,朋友來吃飯,簡直痛苦極了。

說的有道理。

南懷瑾又說,別人不瞭解我,我還不怨恨,那我不當君子好了。

太有道理了。看來傳統的解釋太有問題了。南懷瑾,牛。

接著南懷瑾又是引用道家“真人”、“假人”,又是說“寂寞”,又是說“誰來了解你”,而且一直講到“學而篇”結束,才給出全部結論。

原來,溫習的不是知識,而是學問,學到自己身上去了,嚐到了會心一笑的小高潮;原來朋友可以是看不見的朋友,心靈相應的古人或者書;原來不慍,是反問自己,為什麼慍,是不是瞭解別人。

四、開創《論語》新詞典。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對很多常見的詞語都進行了重新解釋,簡直可以說,開創了論語新詞典。更有趣的是,你還覺得挺有道理。

如上面第三條說的“學而”。學而,是說體驗,學而有成,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成為內在的行為方式。

還有“君”、“孝”、“色”、“里仁”、“一以貫之”等等。太多了。

譬如,關於“里仁”。

南懷瑾說,按照學究們解釋“里仁”的意思,就說孔子的意思是如果買房子,或者租房子,應選擇“仁裡”。換句話說,要住到好人堆裡去。如果真是這個意思,那麼壞人堆裡沒人住了嗎?

嗯。說的是呀。那麼“裡”不是指居住,不是指鄉里。

南懷瑾說,“里仁”是說“自處”的境界,一個人如何處在仁的境界。就是說,要隨時把修養、精神放在仁的境界。

牛啊。這個解釋有點高級,反正我是信了。

五、為“三家店”發牌照。

國人喜歡“儒釋道”合一,還有將儒釋道、上帝教合一的願望。南懷瑾雖然也常常一起講儒釋道,但是他似乎不想合一,而是發了三個牌照,一起叫“三家店”。

“佛家店”是百貨公司。樣樣俱全,有錢有時間,就可以去逛逛。你可以買東西,也可以不買東西,不去逛也可以,反正它就在那裡。

“道家店”是藥店。南懷瑾說,道家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病了得去。而且歷史上統治階級常常使用道家藥方撥亂反正。道家包含了天文、地理、醫藥、兵法、談判法。

“儒家店”是糧食店。南懷瑾說,這是天天要吃的。可惜,五四運動,藥店不打,百貨店不打,把糧食店整垮了。於是中國人不吃自己的糧食了,專吃洋麵包,久了胃會出毛病。

看到這裡,我都覺得胃有點疼。

六、開創最大化插播廣告的先河。

南懷瑾算是開了講課插播廣告的先河。《論語別裁》中穿插了各種各樣的廣告:有道家的、佛家的、科學家的、政治家的、歷史家的,更過分的是,還有民間故事,還有他的朋友三四。如厚黑學家李宗吾。

當時看到這些廣告,還曾生起念頭,整理南懷瑾廣告集。

這除了表達他淵博、朋友多、認識的牛人多之外,還能說明什麼,還能說明,他很會自吹還能自圓其說。

七、用討論研究反思的方式來解讀《論語》。

南懷瑾講論語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他用討論、研究的方式在給你講。帶入感強,讓你一步步跟著他的分析走,最終你會覺得他講的好有道理,我也是這樣想的。

這就好像,這不是南懷瑾講出來的,是我兩個一起討論出來的一樣。

雖然過了一段時間,你再回頭去反思,會發現,不對吧。是不是被帶進溝了。大概可能好像不能這樣解釋吧。南老師,難道您也能講錯。於是陷入自我懷疑和對南老師的懷疑中。

南懷瑾就是說錯了,你都覺得還挺有道理。

例如,上面解釋“學而”、解釋“里仁”就是用這種方法,他讓你在思考,不是死記硬背。

再例如,他講“有朋友從遠方來”,他說:

“遠”自,不一定是從遠方外國來的,說外國來幾個人學中國文化,我們就樂了嗎?那是為了外匯,多賺幾個錢罷了。《論語》不是這個意思,他這個“遠”字是形容知己之難得。

八. 最適應現代人的思維模式。

南懷瑾講論語,不但用交流的方式,還最喜歡用現代人的思維模式去分析問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致敬經典上,不敢對經典質疑。很多時候,他用幽默調侃的方式,讓我們放鬆下來。這樣,不但我們和南懷瑾走近了,還走近了孔子。孔子變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有喜怒哀樂,有自己的遺憾,有自己的堅持,有自己的驕傲,有自己的悲傷,有自己的無奈。

他知道,現代人受過太多西方教育,吃了太多洋麵包,如果直接用一句,凡是老祖宗講的都是對的,凡是聖人說的都是不能反對的,凡是人都要如何如何,大家肯定集體一聲:哼。

例如,南懷瑾在講“為政篇”的一句話: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他說,這句話,“使民”,怎麼使用群眾,在為政的道德上來說,動機就有問題。雖然,孔子沒有批評季康子,而是告訴他,不要只是空洞的宣傳,口頭話沒有用的,口頭騙得了一時,騙不了永久。所以,對待老百姓,內心要有真正的尊敬,百姓自然也就恭敬了。

看到這,我也不停點頭。這個說話方式太適合現代人了,也適合2020年3月的中國。

九. 時時不忘運用佛學的內觀方式。

雖然是在講《論語》,但是南懷瑾沒有忘記自己的老本行,佛學居士加修行者。因此,《論語別裁》中穿插了大量佛學思想以及佛學修行方式。

其中最多的大概是,如何通過讀“讀論語”反思自我,修行自身。其實這是佛家的“內觀”修證方式,只不過南懷瑾說的比較隱晦。偶爾,他會借用佛家的典故和故事。

例如,在講孔子和他學生曾生曾子對話“我道一以慣之”時,就引用了釋迦牟尼和其弟子迦葉尊者的““拈花微笑”的故事。以此來說明,孔子講的道也是靠自我修證,如果自己還沒有到那個層次,給你說幾個高大上的詞語也沒有用。所以,曾子才應付說:“忠恕而已”。

又如,“公治長篇”中:“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南環瑾講,儒家的學問重點,在於內訟和自省,自己在肚子裡審察一番。這還可以再往前推導一步:省不是悔恨,而是觀察每一個細節。這不正是阿含經裡說的“觀”嗎?

十. 串起自我修行是如何在儒家語境下完成的。

如果把南懷瑾的《論語別裁》看完,就會發現,南環瑾從開始講“學而”到“堯曰”,有個很大的野心。他是重新定義《論語》的價值,試圖在儒家語境下串起自我修行的路徑。

南懷瑾說,全部《論語》二十篇連起來,都是學問。學問不是知識,不是文字,學問是拿人生修養來體驗的,隨時隨地來學習,才能達到“知名”而“自立”的境界。

事實上,在南懷瑾講的另外兩本書《中庸講記》和《大學微言》中,他將儒家修行的方式和次第進行了透徹的分析。

其實還有很多非常具有啟發性的講解,這需要您去發現。

2020.3.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