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爭了2500多年,其實核心就在這一個概念上

中國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發展到巔峰,相繼出現了管子、老子、孔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墨子、孫子、惠施、公孫龍等等學術大家,形成了以老子、孔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最終在戰國時期,形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諸子百家爭了2500多年,其實核心就在這一個概念上

諸子百家名稱的確定

漢代歷史學家司馬談、劉歆(劉秀)等根據諸子們的政治主張和學術見解的異同,將他們劃分為“九流十家”,簡稱“九流”,於是諸子百家自此有了各自的“名號”: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

諸子百家的政治主張和學術思想,都是針對當時紛亂的“病態”社會開出的治世良方和修身秘籍,但無論是道家的“自然“”無為”,儒家的“仁義禮智”,還是墨家的“兼愛”“非攻”,法家的崇禮尚法等等,其思想主旨都是一個字:“道”。不僅如此,就連後來進入中國並中國化了的佛教,也是如此,不然就沒法在華夏文化的土壤裡紮根。


諸子百家爭了2500多年,其實核心就在這一個概念上

那麼“道”到底有多神奇,諸子們都在為它發生爭鳴?

這個“道”就是天道人道、修身治國之道。但為何一個“道”竟被諸子們豆剖瓜分的七零八落,到底誰的“道”才是正道?

“道”是怎麼肢解的

莊子在《莊子·雜篇·天下》對古今之“道”的分析認為:

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繫於末度,六通四辟 ,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


——莊子認為,遠古聖賢的美德是那麼完備!宇宙精神,人類智慧全都體現在他門身上。他們仰觀俯察,合於神明,效法自然,養育萬物,福慧百姓,以天道為根本,以法度為輔助,六合通達而四時順暢,無論小大精粗,其作用無所不在。

諸子百家爭了2500多年,其實核心就在這一個概念上

但是後來,社會生病了,原文比較長,不照搬了,只說說大意吧:

——當今天下大亂,即便有聖人賢王,也都韜光晦跡隱居了。於是各家各派,各修各的道,各養各的德,互不通氣。學術界變成一個個自戀的獨眼龍、偏執狂。這時候的“道”就像一個人,五官俱全,但眼耳鼻口卻分崩離析,不能互通,整個人成了廢物。

總體而言,“道”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出於爭霸擴張的需要,各家各派多數緣於或借鑑道的思想,然後各自延展,各成一家之言。於是原本整體的“道”就肢解得七零八落了。

莊子說是肢解,但也有人認為,諸子百家都緣於道家,只是各家視角不同而已。持此說者,郭沫若先生即是其一,魯迅先生也有“中國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之說。英國兩次諾獎得主李約瑟也說:道的思想是中國整個科學的基礎。

諸子百家爭了2500多年,其實核心就在這一個概念上

李約瑟


諸子百家為何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

夏商周時期,只有官學沒有私學。但官學沒有專職老師,全是王庭官員分別擔任。這種官學只為統治者培養接班人,決不允許接受朝廷“百姓”子弟入學,這是世襲罔替的封爵制度決定的。

周平王東遷之後,“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官學解體,“學在官府”的局面崩潰,由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天下第一所有官府主導並開門辦學的“稷下學宮”應運而生。

諸子百家的產生與齊國的“稷下學宮”有直接的關係。稷下學宮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的核心和發源地,而學宮的官學則為“黃老之學”。

為什麼是“黃老之學”,而非其他學說?齊國是西周“剪商”之後分封的第一批諸侯國,第一任國君為周武王的軍師、老岳父姜子牙。“田氏代齊”後,必須將政權合法化,使之名正言順。

諸子百家爭了2500多年,其實核心就在這一個概念上

稷下學宮

田氏先祖源於陳國,始祖為黃帝。而姜氏的始祖在陝西姜水,先祖為炎帝,黃帝戰勝炎帝,就是"田氏代齊"的法理依據。這是其一。

其二,當時天下最有學問的是史官,老子是周王室的守藏史、太史令,是當時文化的最高代表,且老子祖籍陳國,是田氏老鄉。更重要的田氏代齊後,沿襲姜氏齊國的治國理念,這種理念與老子主張的"無為而治"理念高度契合,於是將黃帝和老子政治思想合二為一,稱之為“黃老之學,並作為"學宮"主導思想。

於是廣而告之,聚天下英才於齊都,因學宮位於齊國臨淄的“稷門”附近,因此定名為“稷門學宮”。


諸子百家爭了2500多年,其實核心就在這一個概念上

稷下學宮遺址


百家爭鳴的搖籃

“稷下學宮”自田氏代齊開始,直至秦滅六國,持續近150年,幾與田齊政權相始終,歷代國君均將學宮作為基本國策給以高度重視。

辦學方針。齊國的辦學政策開放,待遇優厚,競爭公平,辦學方針雖以黃老之學為宗,但兼包並蓄,鼓勵任何學說在此交鋒融合;先生、士人可一邊授徒一邊從學;學宮只有師生,沒有門閥;只講學術,不分國籍;先生、學士可以"不治而議論(《史記·田敬仲完列傳》)",也可以"不任職而論國事(《鹽鐵論·論儒》)",還能自由申報功名,王室一旦認定,便可受封"上大夫",配享相應的爵位和俸祿《竹書紀年》。

從“學在官府”到開放辦學,稷下學宮成為天下各學派彙集地,"百家爭鳴"的時代就此開啟。

諸子百家爭了2500多年,其實核心就在這一個概念上

辦學規模。這所大學雲集了道、儒、墨、法、縱橫、名、兵、陰陽、農家等諸家學者,天下鴻學齊聚於齊都,諸子名流橫議於稷下,展百年之盛景,寫中華之華章。

其間名流翹楚代不乏人,孟軻、荀匡、鄒衍、慎到、申不害、接子、騶奭、淳于髡等,俱皆通天徹地之才,任教於學宮,雄辯於朝堂,深為齊君所讚賞,而為學人所傾慕。

黃老道之學的分流

因學宮的辦學主導是黃老之學,因此,黃老道家學說得到極大發展,文子、列子、田駢, 季真, 環淵、彭蒙、尹文等等均屬道家,但學跨兩界,介於道、儒之間,或道、法之間,或道、墨之間的學者則更多。

諸子百家爭了2500多年,其實核心就在這一個概念上

環淵之道,環淵為老子弟子,從楚至齊,為傳輸老子思想入齊的第一人,也為"黃老之說"創始人之一。其代表作《黃老帛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後學者有申子、文子等人。

宋尹之道,即宋鈃、尹文為核心的學術團體。出於黃老,但不乏儒家的仁恕思想和墨家的非攻思想。其道既以清靜無為為宗,又兼具墨家世界和平思想;

田慎之道,即田駢、慎到為核心的學術團體,出於黃老,但主張"以道變法",最終走向法家。荀匡是以儒家為宗,兼具道、墨思想,最終培養出李斯、韓非子等法家人物;

而鄒衍、騶奭等人,由黃老之學延伸發展成了陰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